01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最近,多地试行“教师退出机制”,虽然施行的范围和动静并不大,但激起的水花却并不小。
一些人将“教师退出机制”解读为教师的“铁饭碗”将要被打破,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教师一直是一个比较稳定的职业,现在居然有了“退出机制”,难免让人产生联想。
笔者关注到,至少有三个地方出台了相关的政策。
具体的规定内容都比较多,文章篇幅有限,这里只说一下各地最吸引网友眼球的关键点。
一个是贵州贵阳市的贵安,吸引眼球的关键词是“末位淘汰”。
在其公布的“教育三年攻坚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到对教师在综合考核中排名末位的,实行“首次取消目标绩效、再次调离转岗、三次落聘退出”的机制。
另一个是山东省的平阴县,吸引人眼球的关键词是“柔性”。
该县专门建立“老”教师柔性退出制度,男教师年满55周岁、女教师年满53周岁,经本人申请和相关部门审核,保留现专业技术职务等级、工资福利待遇不变,在教育系统或全县范围内安排适宜的辅助性岗位。对符合条件不申请退出的,按照标准课时安排教学,平等参与岗位竞聘。
第三个是浙江省宁波市,比较中规中矩。
该市去年12月发布了《宁波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退出机制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规定,拟对未能聘任上岗、考核不合格、违反师德或因其他原因等不能胜任(坚持)教学岗位工作的教师,予以退出。
相对而言,笔者不太赞同“末位淘汰”的做法。
因为只要有排名,就会有“末位”,采取“末位淘汰”的方式,即使学校里每一位教师都合格,也要有人被选出来淘汰掉,这显然是不合适的。
对此,笔者已经专门写了《教师“末位淘汰制”,可行吗?》一文,表明自己的观点。
而对老教师实行“柔性”退出的方式,则显得人性化得多,而且也抓住了事情的关键。
当前中小学师资最大的问题,在于人员老化。
学校里有大量年龄偏大、临近退休的教师,有的是由于身体原因,有的由于态度原因,没有承担正常的教学工作。
这些教师占用了学校的编制,但并没有干满工作量,造成学校实际上的师资短缺。
通过“柔性”退出制度,让真正有精力、有能力的老师上一线教书,让不适合教学一线的教师做一些辅助工作,既没有严重影响老教师的个人待遇,又盘活了编制资源,对老师、对学生、对社会都是好事。
当然,这样做应该有一个前提,就是一线教师的绩效要明显高于非教学人员,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
而宁波市则规定,教师退出的渠道分为待岗、转岗、离岗退养、解聘四种。
解聘的条件,一般很难达到。除非干啥啥不行,咋安排都不听,考核连续两年不合格,或者严重违反师德甚至违法犯罪,否则不会真的丢掉饭碗。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离岗退养”针对的是身体患病而且距退休不满五年的教师,和平阴的“柔性”退出非常相似。
针对老教师“柔性”退出,其实是“以时间换空间”的做法。
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学校老教师较多,情况比较复杂,以比较“柔性”的办法进行过渡,可以有效避免矛盾,也相对公平。
个人觉得,还是“柔性”退出更好一些,您觉得呢?
明珠絮语(ID:tsliuchanghai),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视角看教育,解答青少年和家长的教育困惑。新书《为自己读书》正在当当、京东、天猫等平台热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