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所国际学校里,“升学指导”团队从新生一入学便开始关注这些“种子选手”,规划如何协助每个学生通往梦校。然而,在班主任、学科老师等充满“存在感”的学校职场里,这群“幕后军师”却颇为尴尬。升学指导究竟是一群怎样的从业者?他们在学校处于何种位置?职业发展路径又有哪些?新留学时代开启,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升学指导老师们又面临怎样的挑战?
01 学校里“最熟悉的陌生人”“困于重结果轻过程”
“我们有4个升学指导,加上外部机构辅助,共同服务校内三四百个学生。”上海某国际学校升学指导老师Cecilia说。对于“升导”这一岗位而言,英语专业出身,社会学背景,且具有留学经历的她拥有不错的专业配置。尽管入行没多久,Cecilia认为“升导”表面上负责学生申请季的文书、网申、推荐信等具体执行工作,但实际上需要有长线规划的眼光,能够成为学生心理上的“引导者”。
上海七宝德怀特高级中学升学指导主任吴颖莹认为,“升导”具有三种特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是高度注重“成长性”,愿意从经历中反思,格外关注个人及他人的动态发展;
二是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升学指导作为一个新兴岗位,国内不少老师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在探索中前行;
三是主动转变对学生的评价维度,除了成绩、德育等,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人特点、心路历程、家庭氛围,从更长远、中肯的角度认识学生。
杭州橄榄树学校升学指导中心李学磊认为,“升导”首先需要业务能力过硬,对国际课程、国际考试和学校申请有三位一体的了解;其次,他还发现近些年来,“升导”多为“海归”,留学经历使“升导”们更具多元化的理解和包容心态,尽管学校对专业没有太大限制,但英语扎实是基础,教育学、心理学背景也颇受欢迎;此外,“升导”还需要有一定的个人魅力,而年轻的“海归”们更加具有国际视野,学生也更愿意向年龄相近的老师吐露心声。
然而,“升导”在校内庞大的教学线、行政线的交叉中处于怎样的位置,事实上因校而异。吴颖莹说,有些学校有独立的升学指导部门及团队,有的将其归为学工部门,由班主任兼任,还有的会归为课程部门,与学科老师融合在一起,然而无论属于哪一部门,都需要打通各路来全面了解学生。“升导”既需要“见缝插针”,又需要“穿针引线”,将学生的成长关键点连缀成珠,体现长远的成长与发展。
对此,Cecilia认为“升导”好比互联网大厂的“产品经理”,需要协调多方资源,获取外部支持,频繁与教学部开会、探讨,互相传递信息,最后为学生匹配院校专业,由此完成每一个项目的交付。
然而,尽管“升导”担当重任,吴颖莹不得不承认,在大部分学校,课程与德育仍然是学校教育的两大主线,升学指导工作很容易被“重”结果而“轻”过程。尽管如此,吴颖莹仍然认为“升导”并不缺“存在感”。学校管理应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管理层如若具备超前眼光,学校的未来才更有发展潜力。
02 走出办公室,升学指导老师职业发展的N个猜想
追溯“升导”的培养和招聘渠道,吴颖莹认为,一般来说有三种来源。
其一,由于班主任经常与学生、家长直接对话,对学生有全面了解,因此不少学校乐于让他们兼任“升导”这一角色;
其二,一些“海归”学科教师有留学经历,双语能力过硬,学校也有可能培养和发展其成为升学指导;
其三,学校直接招收海外高校school counseling或升学指导相关专业的毕业生。
而对于“升导”的职业发展路径,Cecilia认为主要有三条线。首先是业务线,在这一岗位上锤炼专业能力,能从普通老师晋升为主管,但这也受限于学校的“编制”安排,如果没有太大的人员流动,那么“一个萝卜一个坑”,“往上走”缺乏空间;其次是教学线,不少“升导”具备学科教师的专业背景,加强教学水平的提升可以转岗,且学校也欢迎“多面手”;此外还有行政线,学校的领导层就不乏“升导”出身。
吴颖莹认为“升导”的升迁,是一条“转型”的道路。“升导”除了日常接触学生和家长外,需要走进学校各部门,串联各方工作。同时,“升导”对国际教育的发展也有着全面和近距离的认识,了解大学及相关留学通道。比起普通教师,他们更具备视野上的优势。而谈到“升导”的校内“转型”,除了教学岗和行政岗,李学磊还提到了教研岗与招生岗,特别是后者,由于申请与招生的内部逻辑具有一致性,许多学校已尝试将这两个部门打通、合并。
然而,除了“内部流动”,“升导”还可以积极地“向外走”。在吴颖莹看来,国内的升学指导是一支庞大且具有潜力的队伍,有很强的学习能力。目前中国升学指导协会、顶思等民间组织也在聚焦这一行业的发展,并开设各种业内讲座、课程、培训来支持“升导”的职业发展。此外,行业大会也是资源链接的优质平台,能够为“升导”提供展现和交流的机会。不仅如此,一些专业能力强、资源广泛的“升导”甚至开始独立出去,开办自己的升学机构。但吴颖莹也不得不提醒盲目“向外走”的风险性,由于国内行业发展和市场的规范性、成熟度仍有待加强,这一行业很容易从“教育”走向“商业”。
尽管如此,Cecilia认为,如果跳出“升导”的角色设定,思路或许会更加广阔。由于“升导”对整条留学产业链的熟悉,背景提升、语言培训、高阶阅读写作辅导等细分领域都有不错的市场,它们同样是值得考虑的选择。
03 ChatGPT来袭,“升导”危中有“机”,是否会被替代?
ChatGPT的横空出世在各行各业掀起风暴,面对人工智能的来势汹汹,“升导”们认为技术革命不可逆,升学指导工作危中有“机”。
吴颖莹首先关注的是“学术诚信”问题。辨别信息的真伪是学生的挑战,而辨别学生“包装”是学校的挑战,目前还不具备针对互联网使用的完善法律法规,漏洞也是普遍存在。吴颖莹认为,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学生从小就开始接触网络。不过,学生是否具备新技术时代电子公民的良好媒介素养值得教育者思考。
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学校教育将会面临越来越多复杂问题的出现,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不是“非黑即白”,也无成规去迅速判定孰是孰非。因此,学校有责任去“教育”,即在“复杂”问题出现并共存的情况下,不断地在学生、家长、教师中间形成探讨氛围,最终达成一种平衡共识,加深大家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然而,吴颖莹也承认人工智能优越的工具属性。就文书而言,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避免语法、用词的低阶错误,提升表达的准确性,但这无法掩盖学生本身思维和逻辑的漏洞。答案的质量受限于提问的质量,这毋庸置疑,ChatGPT也是如此。此外,吴颖莹并不认为ChatGPT的出现助推了学生文书的同质化倾向。事实上,在新技术未出现之前,许多学生的文书就有“千篇一律”“套路化”的情况。因此,引导学生找到热爱,以真诚动人,会越来越成为“升导”工作的核心发力点。
Cecilia则认为,ChatGPT将会进一步完善“升导”工作的流程规范,就像许多企业中不断进阶的操作手册,升学指导也将出现更加明确的SOP。“这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是一件好事。”Cecilia说。此外,她还认为尽管人工智能具有优秀的“信息收集”与“信息整合”能力,但这也仅仅只是“升导”工作的初始阶段。正如学科老师的工作需要兼顾“教书”和“育人”,“升导”也需要在完成工具性事务之外,陪伴学生成长进步。“影响、激励学生,挖掘他们的内生动力,是ChatGPT无法给予的。”Cecilia说。
李学磊认为,在留学申请领域,ChatGPT的出现,解决的更多的是具有“标准答案”的东西。在人工智能帮助下,学校的信息、要求等会变得更为透明、易得,数据来源会更加规范准确,申请者可以借助工具做出更为“省力”的判断。然而必须要注意的是,学生状态是不断变化的,同样,招生官也是动态发展,这一纸链接人与人的“文书”能否打动人,AI也无法妄下断语。因此,在人的服务和沟通上,李学磊并不认为“升导”具有可替代性。
此外,李学磊一直坚信,“升导”是一群具有强烈好奇心的人,愿意不断成长、吸收养分。因此,在业务表现上,“升导”能够不断地关注新兴的专业、院校政策等,带领学生共同探索。此外,他还提到了不少“升导”的局限性,有些老师只能做某一类学校,或是某一类专业的申请辅导,并且尽管专业素养高,但无法与学生做到有效沟通。
因此,年轻的“升导”们还有足够的进步空间,持续学习,完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一定能对工作有所助益。“当你可以不存在任何前置条件,接住每一个学生时,就是作为‘升导’的成熟时刻。”李学磊说。
结语
当下,留学的强劲回暖将给升学指导老师群体带来怎样的机遇?对于专业提升,他们需要具备怎样的“规划能力”和“申请策略”?对于职业发展,他们能够开拓怎样的途径进行“自我增值”?3月24、25日举行的ISCS2023第八届升学指导峰会上,来自国内外多所知名国际学校的升学指导专家将现场集结,为您拨开迷雾,拨云见日!
作者 | 敖竹梅
图片 | 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