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上篇文章中,千锋教育分享了对职教赛道的一些看法,探讨了职教培训赛道看重师资的原因,介绍了千锋教育在提升学员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上的举措。在本篇文章中,千锋教育会分享其在新课程拓展、产教融合、在线教育模式探索、在线平台搭建等具体业务上的操作思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以下为专访实录,刊发内容有所删减:
一、职教机构如何做产教融合?
Q:千锋教育在拓展新课程上有何筛选标准以及布局思路呢?
陈川:千锋是围绕泛IT培训领域来做的,千锋最早是做移动互联网,后来做Java、做前端、做设计,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课程版图,我们做的事情主要来自于市场的需求,因为职业教育培训是一个市场导向非常强的行业,要了解市场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
基于此,千锋拓展课程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量:一是,基于用人市场的真实需求而非概念火爆的自嗨需求;二是,岗位规模足够大,人才培养可实现规模化;三是,国家政策支持,未来前景广阔无忧。
Q:千锋教育是如何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
王利锋:产教融合其实不只是产和教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我认为产教融合服务包含两个大方面和四个小方面,两个大方面是引产入校和产业需求的对接。从四个小方面来讲,产教融合能带来多方利好,产教融合首先受益的是学生,第二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面向产业需求变化会进行相应升级,第三是帮助老师进行教学升级,最后一个方面,从企业端来看,企业通过产教融合的模式,可以提前培养一部分符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人。
而千锋教育作为中间的桥梁,帮助企业、高校实现产教融合最后一公里的对接。具体来讲,千锋教育联合大厂、中职高职以及本科院校,建立生态伙伴关系,建设产业学院模型,从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的两端打造人才模型,千锋教育负责将人才模型变成教学过程,在高校端,千锋教育把教学过程匹配高校的教学和过程,帮助企业和高校建立贯通式的链接。
目前,千锋教育参与的产教融合项目主要有:校内外的实习实训的基地、专业共建产业学院、赛事合作、师资培训、联合出版教材、教辅平台等。
编辑
千锋教育副总裁王利锋
Q:下一步,千锋教育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上有何规划及思路?
王利锋:产教融合是一个常态。从十八大提出到现在接近十年了,很多高校也走出了产教融合的新路。我个人认为,整体来看,产教融合还过于平淡,职教领域需要真正的产教融合,去赋能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整个教学体系的升级改造。
原来我们做产教融合,可能先建设实验室,再提升教学团队,然后再搞人培方案,最后学生培训再就业,但其实每一环都是割裂的,千锋最近要做的事就是把这些割裂的环节全部打通。
二、IT培训如何实现在“电子书”上编程?
Q:请问千锋在在线教育、数字化职教方面有哪些举措?
潘松彪:千锋教育开发了自己的在线平台,平台上有直播和录播课程,直播课程面向每天有明确学习计划的学员,而录播课程则更灵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加强的是在线的训练和在线的服务时间。
千锋开发了在线的编程系统,学员打开网页,就可以在平台上进行交互以及编程。我们还开发了一个纯粹的交互式平台,就像一本电子书,学员在阅读的过程中就可以直接在书本上进行编程。此外,我们把数据分析应用进来,用于分析每个学生的听课情况,通过发现教学中的一些问题,优化老师讲课的节奏。
编辑
千锋教育产品研发总监潘松彪
Q:千锋教育在线教育业务,未来有怎样的发展和规划?
潘松彪:千锋要做的事情就是不断进行创新,把更多的人工智能技术、数据分析技术引入到编程当中,比如说我们现在拥有自己知识产权,我们就开发了一个新的系统,可以在视频上完成编程的这样一个技术。
在视频课程中,老师演示了一段代码,学员可以随时暂停视频,视频上老师写的代码就可以直接进行编辑了,编辑之后再继续运行代码,学员就可以看到经过修改之后,程序呈现出怎样的效果,这就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一种体现。未来,千锋会不断应用新的技术,提供给学生更灵活方便,满足不同用户需求的学习体验。
三、如何在职教赛道长期坚持下来?
Q:您认为千锋教育的护城河是什么?
陈川:我认为坚定的战略定力以及对企业文化的重视,才是让千锋走到现在的原因。比如,面对新技术,我一直都认为技术只能给人赋能,但技术很少能够把人打败,或者说能够完全取代人。以线上课程为例,千锋认为职教培训主要以实操技能为主,难以使用大规模在线教学的方式代替,但线上的好处是可以压缩成本。
那么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千锋需要扛住方方面面的压力,比如来自于市场的压力,来自于竞争对手的压力,这时候就得看企业能不能坚持住。相较IT培训老兵达内、传智,千锋晚起步了将近10年,但目前我们在一个牌桌上打牌,确实是有千锋独特的一些东西。
千锋这几年其实也走得很艰难,或许在真正面临巨大危机、生存挑战的时候,才能明白文化对一个公司的重要性。千锋也经历过一段黎明前的黑暗,在那段时间完全看不到希望,每天有无数的会议沟通,想办法去创造一些新的出口。
客户给了千锋非常大的帮助,千锋去年大概有40%~50%的学生都是客户转介绍过来的。企业在他们也非常困难的时候,给了千锋支持,还有伴随千锋走了多年的员工,公司的岗位上有大量的5年以上的员工。这个是一种向心力,说起来感觉比较虚,但确实是这种力量帮助千锋从艰难的时期走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