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酱说:
没有任何父母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是轻松的。
【资料图】
全文3766字丨阅读共需4分钟
编辑丨人民酱
01
我多数来访都是“母亲”。在她们对亲子关系的困惑中,有个共同点: 对孩子很容易愧疚。
如果家庭有2个以上的孩子,则会对第一个孩子(大宝)的愧疚感更加明显。
这源自你自身的创伤经历。精神分析认为创伤的主要来源是“早年被对待的方式”。
即便没有经过心灵成长与心理咨询,你也会有 “3次自我疗愈机会”:
第一个机会,是青春期。
如果这个时期你的父母觉醒了一部分,就会容纳叛逆,给你足够的允许来扭转童年创伤。
养育者多数并没机会成长,不晓得这对一个生命而言其实是一次机会。相反,很多父母会更加打压孩子,这加重了创伤。特别我们(中年)这一代,在青春期极少获得疗愈。
第二个机会,是恋爱与婚姻。
的确有人是被爱人疗愈的,他们会按照与伤害他们的父母相反的原型去选择恋爱对象,爱人也的确起到了 “替代父母”的作用。
之后经过漫长的磨合与酝酿,他们被疗愈了。 但这样的机会只属于少数幸运儿,毕竟一个被虐待大的人很难信任他人之爱。
因此,我们总是“看走眼”,总无意识远离或中断真正对我们好的关系,最终选择了一个继续伤害我们的人。这样的重复令人惋惜,但又难以避免。
02
第三次机会,就是我们有了第一个孩子。
相比较前两个机会,我很难过的发现,几乎每个受伤的父母,都很容易“抓住”这个机会。
通过各种无意识运作,他们把伤害投射给孩子。潜意识进行着自我疗愈。但副作用相当大,觉醒会让他们对孩子充满了愧疚与自责。
如此投射十分复杂,用最简单的话语描述,我认为有两大类别:
第一类,创伤的代际传递。
比如,你发誓不再像父母控制你那样控制孩子,但总忍不住去控制,因为早年你遭受的控制已变成了对自己和对他人的 “模板效应”。
你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总对自己很苛刻,总认为犯错是可耻的,总对自己有很多标准,潜意识是为了迎合父母的控制,因为你足够好了,他们就满意了。
你也很难不用严厉要求对待他人,这就是你的处世风格,这就是你对关系最基本的设定。
你没法与一个拖沓邋遢的人交往、你不能原谅一个对自己没要求的朋友、你难以忍受一个不讲信用的人、你向往那种大大咧咧轻松自信的人,但你做不到,或认为只有足够要求和努力才有可能变成那样。
亲密关系中,伴侣是一个与你同样强大的成年人,他已经形成了自己关系模板与人生阅历,他无法被你控制,他很难服从你心中那套标准。
于是短暂的蜜月过后,是无尽的争吵、疏离、嫌弃、冲突。这就是第二个机会无法把握的原因。
而孩子则不同,在青春期以前,他几乎完全可控。
无论是体型力量还是生存技能都无法与你抗衡。更重要的是他要依赖你才能活下去。因此控制孩子十分简单。
他会压抑委屈愤怒,适应并“喜欢被你控制”,就像早年你被父母控制如出一辙。他在用讨好顺从的方式迎合控制。而你通过控制,获得了“对父母复仇式的满足”
——这就是创伤的代际传承。
以上,我是用“控制的关系模板”举例子,而忽视、虐待等关系模板也是相同的原理。
因此,你投射给孩子的正是你早年被对待的。当然,现实绝非如此简单,通常而言,代际传递的是 “复合创伤”。
比如,在某些时候你会严厉控制孩子,某些时候你会忽视孩子,在他真正需要你的时候不在场,一旦在场就会苛刻对待他。甚至情绪失控时,会有打他骂他羞辱他威胁他抛弃他等“虐待行为”。
03
第二类,矫枉过正。
这一类更常见。还是用控制举例子:
若你是被控制长大的,肯定对任何控制、捆绑、评判十分敏感和厌恶。你会放大被控制的体验,会逃离任何控制的关系。你的潜意识期待孩子不能再像你一样怯懦软弱,期待孩子反抗,对抗权威。
当孩子不听老师的话,违反学校纪律,上课迟到、调皮捣蛋、欺负其他小朋友……的时候,尽管表面上你会批评教育孩子,但内心深处是满意的。
因为你小的时候从来不敢这样,在投射作用下,孩子活出了你活不出的样子,准确的说“孩子活出了你期待的样子”。
此类父母十分纠结,分不清究竟如何教育才是“真的正确”,对孩子稍有点批评就愧疚不已。尽管只是声音高了些,尽管孩子的确惹你生气,但你的态度会被 无限放大,认为带给了孩子“巨大伤害”。
继而,认为自己是一个彻头彻尾失败的父母,你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人,变成了父母那样的“暴君”。
而你的孩子在那一刻变成了童年的你,那个无助的小可怜——唯有强烈自责与惩罚才能缓解对孩子的巨大愧疚。
看到了吧,代际传承正以矫枉过正的形式继续传递: 包容变成了纵容、放手变成了放弃、疼爱变成了溺爱、自由变成了任性、独立变成了反叛。
在这样的传承下,孩子往往会变得更加冲突、矛盾,专业术语叫 “自我认同障碍”。
他不确定究竟怎样做才是自己,一旦父母给他无限自由,而学校规则又相当严苛,他不知道哪个自己会被喜欢。
与此同时,你对他的要求也很矛盾,你无法拿捏自由与控制之间的“度”,被控制是你所熟悉的,而自由又陌生的。你没法在经验缺失的条件下给予孩子确定的引导。你变得越来越纠结,越来越愧疚。
扭转这一切的致胜法宝是:自我成长,放弃投射。
04
说起来的这八个字,做起来或许要漫长的一生,当你忍受不了时间的漫长,就会自动寻求帮助,心理咨询无疑是最优选择。
第一,厘清了创伤。
心理咨询最大的收获是让你一点点看清了创伤点,也就是上面我提及的一切。
而我用文字的描述,与你本人真真切切领悟到的,截然不同。就像你知道自由是无价的,与你经历自由的感觉,完全是两码事!就像你知道自己应该被好好对待与你经历了被好好对待的感受,完全不同!
一个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他缺乏摆脱痛苦的“经验”、一个人在关系里的创伤唯有在关系中去疗愈。
这样的关系必须是“合适的关系”,最好不是现实中的关系。
开始你绝不相信,唯有你经历了对父母期待的破灭、对爱人依赖的失望、对孩子投射的愧疚,之后,你才会幡然醒悟:“哦,原来不是我不该对关系有期待,而是对象搞错了”。
我想说的是,专业的、富有经验的、成熟的心理咨询师才是你可以依赖的对象。
事实上,前面我说过,若真出现了一个对的人,比如爱情,你完全没必要找咨询师探索成长,恋爱是人世间最大的疗愈。但当创伤没有清晰之前,你遇到的却又是渣男渣女,这是很无奈的悖论。
第二,愧疚让你清晰边界。
每次你对孩子的愧疚都在迫使你反思亲子关系。反思你这个人、孩子这个人、家庭其他的人、怎么了?——反思过程尽管痛苦,却又是确认边界的先决条件。
每一次的愧疚都在试图让你与孩子“分离”,作为两个独立的人,独立的人格、独立的人性,而并非“他是你的孩子”。
更重要的,每一次愧疚都在试图让你与自己的“黑暗面”和解。
为什么二胎家庭中的父母对大宝更容易愧疚? 因为第一个孩子承载了父母双方、家庭关系的黑暗面。
当第二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时间已经让你获得了部分成长,你更有经验,你不再是第一次做父母。你的黑暗面已经被承载过一次了,你会加倍关爱二宝。
但你越是对二宝好,就越是心疼大宝、对大宝愧疚。本质而言,你难以原谅那个黑暗的自己,于是会与大宝各种纠缠,其实是在与自己的黑暗面斗争、较量。
最终让你走出痛苦的不是什么好的亲子关系,而是你接受了自己的黑暗面。
你原谅了自己、放过了自己。你不再无情贬低逃避那个阴暗的自己,而是学会了与阴暗同行,因为那就是你的一部分。
05
第三,“反转”了孩子的青春期。
时光荏苒,如今又到了孩子的青春期,而你也到了父母当年的年纪。潜意识会帮助你“善待孩子”、“弥补愧疚”。当然,前提必须要有觉知,你要经过了前两点(厘清创伤与边界)。
你开始动用这些年的心灵成长技能,开始像对待二宝那样对待第一个孩子,开始用一种新的经验来对待他,开始用咨询师对待你的方式对待孩子……
——这一切会让孩子获得 “新的客体经验”,好像他的父母变了一个人,更加的稳定、在场、有爱、接纳。
毫无疑问,这个过程充满了反复。但你已不再是那个只会愧疚的母亲了,一旦接纳了黑暗面,你就开始变得自信,对外表现就是“放松”。面对同样压力,你不再失控、不再崩塌,而是多了一份轻松。
一定不会很轻松,没有任何父母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是轻松的,我指的是“一种有底线的态度与相对放松的家庭氛围”。
一直坚持心灵成长的你,无论是一对一心理咨询还是团体咨询,都会被内化为某种养育经验。
这样的经验让你超越了自己的父母,让你在孩子面对青春期机会时有可能把握住,有可能协助孩子反转童年创伤与你本人的愧疚感。而不必再次等到孩子有了他自己孩子的时候。
记住,家族的代际传递必须有一代人中的某个人站出来,冒着巨大的愧疚感与被排斥的可能,来终止创伤的继续传递。
而这个人,就是承载家族使命之人,这个人,希望是你。
END
*来源: 冰千里(bingqianli520)。 作者简介:冰千里,知名心理咨询师,心理学作家,著有《亲密而独立》、《心灵书写》《看懂自己的脆弱》等,新书《隔屏相遇》全网热销中,愿你好好爱自己。
*注: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也许你会喜欢
【收藏】 “同学不跟我玩怎么办?”当儿子担心被孤立,这位妈妈给出了我见过最温暖的回答
【社交】 中国式父母社交:逢人必谈孩子,孩子等于面子
【方法】 孩子的自律、上进从哪里来?看完这篇方法都有了
【真实】 硕士妈妈吐槽孩子是学渣上热搜:以后健康快乐就好
【羡慕】 一招就让孩子“戒掉”手机,全网妈妈都“慕了”
添加教育助理个人微信号(dangyang002)为好友,备注您孩子的年龄或自己的身份,我们将把您加入到相应的群里。共享家庭教育资源福利。
欢迎关注人民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