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教师在网上吐槽,自己上公开课,被教研员批评,说他没有运用分组讨论的教学方式。上公开课,就必须要分组讨论吗?这明显是一个伪命题。
(相关资料图)
公开课上的分组讨论,其实就是在演戏给听课的人看,有多少学生能对所学的知识还没有教授之前,就已经预习,有所了解了呢?除了少数学生,恐怕没有多少。
实际课堂,分组讨论有多少学生在讨论所学内容,很多都是趁机说话打热闹而已。尽管在众目睽睽的课堂上,这样的情况不会出现。但是,平时都没有养成习惯,你让学生怎么去讨论,去交流,去形成结论呢?就是成年人开会议分组讨论,想一下大家都怎么干的,你就可想而知了。
教学也是需要根据相关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的。教无定法,该讨论的时候才讨论,我们不能把这件事完全锁死了。一个教学方法,无论新旧,用得好的才是最好的方法。你说理解记忆好,难道死记硬背就上不了台面了吗?这显然就是自欺欺人的自以为是。
教师的阅历不同,知识积累不同,他们的教学方法自然也是不同的。可以说,每一个老师都有自己熟知的教学方法。我们如果为了追赶潮流,而要求老师放弃他固有的教学方法。显然就是在自以为是,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行为,不值得肯定。
教研员可以向老师推荐好的教学方法,但是想要把你自己为好的教学方法强加给老师,显然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毕竟教学不是演戏,它要的是你下真功夫才行。
教研员之所以指手画脚,一方面是在显示自己是专家学者,另一方面也是体现自己在做工作,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但是,老师却不是这样考虑的,因为一个初三老师,他既要考虑教学进度,还要保证教学质量,当然需要按照既有的节奏啊。
本来就不喜欢应景的公开课(表演),既浪费时间,又和教学习惯不同,很别扭的。可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听课的虽然(可能)不会上课,但是可以决定老师的升级(评级)啊!说到底还是“管理”太到位了,形成了干扰。
如果真的要老师在课堂上开展讨论,那么只要不用拿考试成绩来评价教学效果就行,那节节课讨论都没问题。谁都知道讨论可以活跃思维,激发创造意识。无奈现在评价的时候搞的是双标,平时一个标准,期末一个标准,专家们各唱各的,老师难做啊!
教研员,又是教研员?有网友就提出:“教研员是一个最神奇,最应该被“末位淘汰”的岗位”。他们为什么认为在末尾淘汰中,最应该被淘汰的是教研员呢?这个道理很简单,因为教研员从来不在一线教书,都是坐在办公室里研究理论。坐井观天,他能研究出什么可以用于实战的理论呢?空头理论家谁都会做,你既然想要指导别人,那就站到一线来,用教学成绩说话。
如此,唯有如此,才能让一线教师心服口服。而如果你只是只说不做,谁能对你服气呢?不挤兑你,就算是客气了。
以前,作家写作还下基层去体验生活。作为教研员,居然可以脱离学生,来指导教师教学?难以想象。
这些所谓的教研员应该每年轮岗到普通学校执教。带一个中等水平的班级,参与实际教学工作,一年后带出来的成绩也不需要第一,能居前三分之一就算优秀,这样才有说服力,也才有指导意义。
当然,他们大多是没有这个自信的。要知道,现在的许多教研员都不是凭借着教学成绩遴选上去的,而是走歪门邪道坐上了教研员的位置。自己本身就没有真才实学,他们有那个底气和一线教师来一个PK吗?他们也就剩下一张嘴能说说人了,真要教学,恐怕他们也丢不起那个脸啊。
这就是当下教研员的写照。可怜又可悲,一声长叹!!
亲爱的读者,对教研员这个职位是不是最应该被第一个末位淘汰这件事,你有什么想要说的呢?欢迎大家留言,讨论。
【我是蝴蝶花雨话教育,专注教育时事和最新教育动态,喜欢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喜欢我的朋友,请关注我:蝴蝶花雨话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