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读过的课文,你都还记得吗?教材虽然不断更换迭新,但总有些文章历久弥新。时光太过匆忙,总是让来不及反应的人,只留下断断续续的回忆。回忆起,读过的课文中那些令人感动到落泪的句子……
01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如果没有这棵枇杷树,我还以为你一直离我不远,我还可以骗自己说是一切如昨。恍如隔世,只记得那年我流着泪种下它,却想不到如今的我,站在它面前,面无杂情,再没感性的泪水,可心里却像是打翻了中药罐一样的苦涩,原来思念的味道这么这么的苦……时光远去,真情永存!
02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民国·林觉民《与妻书》
我写这封信时,还是人世间一个人;你看这封信时,我已经成为阴间一鬼了。于是,我饮血泪与你倾诉,我想你,很想很想……可我无法再见到你了。为了正义,为国捐躯,这是我的理想。只是,苦了妻子你了……纵使阴阳相隔,我们的心依旧相依!
03
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五代·钱镠《寄夫人书》
那年,你又回到了娘家,我走出宫门,却见凤凰山脚,西湖堤岸已是桃红柳绿。多想你,心中恨不得你立马回到我身边。可面对这无限春景,还是压抑住对你的思念,只对你说:“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对你的爱,平淡才最自然!
04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汉·乐府民歌《饶歌》
只因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我与你,不羡比翼双飞,不羡蒂结连理,只求心心相守,用心呵护你的倾世温柔。你如花的笑靥,此去经年,别期若有定,请君归来。我与你相约: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诺言,永不褪色!
05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明·汤显祖《牡丹亭记题词》
初次遇见你,爱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而生,而且越来越深。对你的情意,甚至可以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只要与你一起,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又能如何?如此,乃可谓世间之真有情人耳!
06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隋·李密《陈情表》
我与祖母的爱,远不是一般人想象的那般轻浅。如果没有我的祖母,便没有如今的我。我们祖孙曾相依为命,如今想要我离开我的祖母,万万不能。哪怕是高官厚禄,哪怕是金山银山,我都不会丢下我的祖母。祖母对我的爱,早已抵过了世间的一切……亲情,永远是心中无法割舍的情怀!
07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三国·诸葛亮《出师表》
先帝对我恩情深重,如今他已不在,我将倾尽所有,完成他未完成的事业。如今我就要远离陛下南伐了,面对这份奏表,仿佛又看到了先帝的身影,禁不住流下泪水,也不知道还能说些什么了……国之重,牺牲我又何妨?
08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春秋·《庄子》
泉水干涸了,鱼被困在陆地上,互相吹腮上的水泡,互相泼残留的泉水,然而对于鱼来说,最理想的情况是,海水终于漫上来了,两条鱼也要回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最后他们相忘于江湖。回到自己最适宜的地方快乐的生活,忘记了对方,也忘记了那段痛苦的生活。“相濡以沫,真不如相忘于江湖。”
09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爸爸以前和你一样小,现在再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也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所有时间,也会像外祖母永远不能回来了。”爸爸说。
——林清玄《和时间赛跑》
10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史铁生《我与地坛》
11
于是我唱了五年的骊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
——林海英《爸爸的花儿落了》
12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朱自清《背影》
原来,小时候学过的课文,是长大后才读懂的人生。长大的过程,可能也就是从对很多事物懵懂无知,到慢慢感同身受的过程。现在的你,是否已经体味到了课文里的深意了呢?
END
来源|诗词世界、高考语文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转自:语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