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女孩抑郁全过程曝光后,我看到了家有女儿的残酷真相
#家长百问百答#
(相关资料图)
养出一个阳光自信、心理健康的女孩,是我们最大的期待,也是教育最大的成功。
作者 | 枫子
最近,看到一条妈妈当街训斥抑郁症女儿的视频,内心五味杂陈。
大街上人来人往,女孩一脸痛苦,哭着对妈妈说:“我难受,我抑郁了,你带我去看看吧。”
妈妈一脸不理解,反而指责道:
“装什么装,年纪轻轻怎么就抑郁了?
我看你就是不想去上学,你要气死我吗?
我怎么养了这么个孩子?
......”
女孩难受地蹲在地上,妈妈仍在质疑:“这么小,怎么会得抑郁?”
评论区有医生科普:青少年抑郁其实很常见,尤其是女孩子。
是啊,比如前段时间,因染粉色头发被网暴患抑郁症的是女孩;
因成绩一落千丈,抑郁药被妈妈换成维生素的是女孩;
在12岁生日当天确定去死的抑郁患者,也是女孩......
有数据显示,在2012年至2015年间,女孩的抑郁症状增加了50%;
《2022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调查也显示,女生比男生抑郁风险更高。
家有女儿,我们不得不认清一个事实:
年纪小≠没烦恼,我们心爱的女儿,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快乐与坚强。
“三联生活周刊”曾发表过一篇高三女生对抗抑郁的报道。
女孩素玖是一名重度抑郁患者,她的睡眠差到极点,还常常伴有头晕、胃疼、心慌、憋气、出冷汗、毫无缘由地发烧等症状。
太难受的时候,她自残过,也想过自杀。
她说:“日子是黑暗的,有种陷入泥潭逃不出来的痛苦。”
其实,素玖也曾是一个大大咧咧、直性子的开朗女孩。
初二时,因为经常被新同桌欺负,求助老师无果后,她开始变得压抑。
发展到初三时,她开始撕书,撕卷子,不吃不喝,每天以泪洗面。
中考前一月,她突然恢复“正常”,开始通宵学习,大量刷题,白天还能精力充沛地上学。
父母以为,素玖终于“成熟懂事”,却不知,没有被治愈的情绪不会消失不见,只会不断向内压抑累积。
极端低沉抑郁突然切换到极端亢奋,正是双相情感障碍的典型症状。
但这一切,父母一无所知。
直到高中素玖住校,人际关系再次引发她的焦虑。
和舍友发生矛盾,明明自己没错,她却不自觉地道歉。而习惯性道歉,让她逐渐成为被霸凌的对象。
她生气又无助,在家哭了好久,不愿意上学,父母却只以为她是厌学胡闹、耍脾气。
最终素玖被确诊抑郁,休学在家,才引起父母的重视。
有句话说,孩子的不幸,都可以在他的家庭里找到答案。
素玖走向抑郁,其实是有迹可循的。
从小,素玖的生活就过于单一,没有社交,没有活动,没有娱乐,只有学习。
在家里,父母总是因为家庭琐事吵架,父母冷战时,她一句话不对,就会惹毛父母,所以她遇事也就习惯先自我批评。
父母关系的恶化,也导致她和爸爸关系非常冷淡,基本连看都不看一眼。
素玖明显感觉到自己不对劲,也就是从这时开始的。
从活泼开朗到抑郁成疾,从素玖的悲剧里,我们可以窥见:
家庭环境是主因,社交矛盾是诱因,敏感的情绪是催化剂。
没有突如其来的抑郁症,只有不被察觉的心理问题。
女孩情绪更为敏感
决定了她更容易自我攻击
我女儿曾在日记里写道:“妈妈不喜欢我,因为我就是一个麻烦。”
女儿老师发给我看时,我愣了好久才想起,那天我正在赶文件,女儿却闹着要问我些什么,我一脸不耐烦地推开了她。
女儿在边上不走,我心里烦躁,便说了几句重话,把她骂走了。
我没想到她会多想,更没想到,她什么都藏在心里不说。
这就是女孩,擅长察言观色,喜欢胡思乱想,也习惯将父母的负面情绪自我归因。
当看到父母面露不快时,女孩的感觉是:
自责:都是我不好,又让爸妈生气了。
自我否定:我可能真的烦人吧......
《少年发声》里,就有这样一个细腻又敏感的女孩。
生病做检查花了1200多元,父母表情不太好,她马上就觉得是自己拖累了父母。
父母吵架,她劝不动,也觉得都是自己的错。
父母生气,她马上觉得自己是累赘。
不断地自我攻击,她最终患上抑郁症。
所以,家有女儿,父母一定要给够安全感。
相信自己是永远被无条件接纳和被爱的女孩,才不需要看人脸色,才不会被外界的声音困扰。
她们有情绪和压力时,也会更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
有安全感托底的女孩,才不会跌落谷底。
要求女孩“乖”
是教育最大的危险
休学前,素玖最快乐的时候是在梦里。
她说:
“梦里我可以得到任何我想要的,说任何我想说的话,做任何我喜欢的放松的事情。
然而闹钟一响,她要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做父母的乖孩子。”
美国学者蕾切尔•西蒙斯曾指出,要求女孩乖巧、温顺、过度追求完美,这将让她们背负更多的压力,从而在预期与现实不符时,更有可能陷入痛苦和自我批评之中,产生抑郁的情绪。
要求女孩“乖”,其实是在杀死她们真实的自我。
一位从业40余年的精神科主任刘菊湘曾分享过一个案例:
有个8岁女孩,重度抑郁。
妈妈不解:明明是听父母话、善于自我管理、在学校表现优秀的乖孩子,怎么就突然抑郁了?
妈妈不知道的是,总是被要求谦让弟弟妹妹、承担父母的期待、要当老师的好助手、成为同学的榜样,这对一个小女孩来说,是多么沉重的负担。
女孩在日记里写道:
我想到要活着,就得忍耐,直到哪一天,我不再贪恋人生......
乖孩子不是没有负面情绪,只是没有机会向外释放,长期累积就以抑郁的方式呈现,向内攻击自己。
乖巧的表象下,隐藏的全是不快乐。
允许女孩“不乖”,允许女孩有自己的小情绪、小任性,是对父母的挑战,更考验着父母的智慧。
一个敢说敢想敢做的女孩,才能活的自信而阳光。
社交压力
是女孩成长路上的隐痛
曾看过一位高中女生患上抑郁症的专访。
女孩M就读于省重点高中,她什么都好,就是人际关系总处理不好,排挤和孤立在她的成长中总是经常发生。
小学的时候,乒乓球课外班的同学排挤她;
初中的时候,班里一度没有人愿意跟她做同桌;
高中住校后,女孩几乎每通电话都会提到自己被同学欺负了,被室友孤立了。
但妈妈总是不以为然:
“跟一个同学搞不好关系,可能是别人的问题;跟每个同学都搞不好关系,囡囡,那就是你的问题了。”
女儿在求救,妈妈却在质疑。
最终,女孩不堪社交压力,深陷抑郁。
作家蕾切尔在《女孩们的地下战争》一书中指出:女孩之间常常容易陷入关系攻击和社交排斥。
社交是女孩成长中避不开的话题,也是心理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忽略女孩社交能力的培养,就是在女孩的成长路上埋坑。
《养育女儿》一书中提到, 5-10岁是女孩发展社交能力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父母可以多带女儿去参加社交活动,也可以邀请女儿的朋友到家里来玩,借机培养女儿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合作能力。
同时,还要多给女孩灌输一些社交礼仪,如微笑、问候、礼貌待人等。
社交能力强的孩子,才能更好地处理人际矛盾。
不和睦的家庭环境
是女孩不幸的开始
教育学研究室王丽敏教授对中学生的追踪调查显示:
如果孩子长期处在父母经常吵架、家庭不和睦的环境中,更容易性格消极,表现出敏感、自卑、退缩,出现心理问题。
尤其是女孩,她们成长发育早于男孩,心思和情感都比男孩更加细腻、敏感,也更容易受到伤害。
父母吵架,对女孩而言,就是一场精神上的凌迟。
父母攻击对方的每一句恶语,都会打在孩子心上。
心理咨询师程杰曾遇到过一个初三女孩,厌学,抑郁,有自杀倾向。
咨询室里,父母你一言我一语说着孩子的情况,但说着说着就吵了起来。
在场的女儿看到这一幕,突然撞墙大哭。
原来,父母经常争吵,女孩压抑又无助,慢慢的就变得不爱说话、不爱动,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用心理学解释,女孩其实是代替父母“生病”,通过牺牲自己,来分散父母争吵的注意力,让一个家庭凝聚起来。
孩子是家庭环境的产物,父母不和,受伤最深的永远是孩子。
想让女儿快乐地长大,父母就要努力给女儿一个幸福的家。
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不要当着女儿的面吵架,营造一个温暖和睦的氛围。
让家里充满爱的语言,女儿才能感受到爱的力量。
《原生家庭》里的一段话:
“不管我们想不想承认,原生家庭就像是刻在灵魂深处的烙印,先是影响性格,继而影响生活态度,到最后可能就影响了整个人生。”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运,父母的养育方式,决定了女孩一生的走向。
愿所有父母们,都能多一点用心和关爱,成为女孩的保护伞,为女儿的成长注入营养素,为她的心灵保驾护航。
请谨记,教育没有回头路。
别等悲剧发生,才听到孩子的“哭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