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中,有些父母可能更多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对孩子情绪方面的问题容易忽视或不够敏感。而不论是父母的情绪还是自身的情绪,都容易对孩子的情感发育和身心成长带来大的影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如果父母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可以在生活中经过刻意训练来培养自身的情绪感知力,同时教会孩子怎样更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
现实生活中,父母需要警惕以下两方面做法对孩子情绪带来的负面影响。
父母用负面情绪解决问题
比如当父母下班回家已经疲惫不堪,正碰上孩子调皮捣蛋,就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伤人的话冲口而出。
父母此时只顾发泄自己的不满和愤怒,完全没有考虑到这些话给孩子带来的伤害。经常被负面情绪控制的孩子,或者会对抗挑战父母,或者压抑自己的情绪远离父母。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情绪表达会严重伤害孩子大脑的发育,甚至进入潜意识,成为孩子一生的阴影。 长此以往,父母给孩子做的不好的示范会让孩子也学会用不冷静的情绪解决问题,淡化、忽视了其他丰富的情绪体验和方法的多样性。
父母对孩子的情绪没有共情
比如孩子摔跤了,对他说“不疼,没有关系”;
孩子喜欢说话,对他说“你闭嘴,再说我抽你”;
孩子喜欢哭,对他说“男子汉不许哭”。
大人总想直接帮孩子解决问题,或者提要求或者批评指责,关心的话却不会好好说。孩子从小学会的是忽略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慢慢就不愿意表达真实的情绪,情绪积累久了没有宣泄的机会,就可能造成心理问题或危机。
究其原因,有的父母可能从小也没有机会得到共情和理解。传统的观念中,容易认为“小孩懂什么”,孩子在大人眼里有时就如同一只宠物或一株植物,开心的时候抱一抱、亲一亲,不开心的时候就丢一边不理不问。
大人用自己的固定思维去看待孩子,有一种成年人的优越感,没有好奇地蹲下去看待孩子的世界,了解他们小小的脑子里到底有什么想法和需求。 未被真正懂得和共情过的孩子,内心往往有强烈的不满足感,很多情绪都憋在心里,逐渐变得困顿和麻木。等有一天自己为人父母的时候,也不会和孩子沟通。
情绪感知力需要训练,如同开车一样,需要不断练习、不断强化技能。
· 比如生活中和人交流的时候,可以试着 认真去倾听对方讲话的内容,用心去体会对方要表达的感受。
· 那些情绪感知力丰富的人往往会 认真注视着跟他说话的人,耐心听对方讲完,再说出对方的情绪或感受,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照见对方;与他交流的人能感受到自己被看见、被接纳、被安抚,甚至负面情绪可能瞬间就被疗愈或消解。
情绪感知力什么时候开始训练都不晚,当你放下内心的评判,共情别人的感受,可以辨析并表达各种不同情绪的时候,你体会到的会是快乐、平静、放松、丰盈等美好感受。
· 词典中与情绪相关的词有无数个,比如“高兴”这一情绪的表达词就有几十个。父母可以在孩子幼小的时候, 在经历各种事件的时候,教会他怎样辨析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比如什么是开心、什么是兴奋、什么是愤怒、什么是孤单等。
·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了解各种各样的情绪表达,分清各种不同的自我感受,他对情绪和爱的感受力就会越来越强,不会只按照大脑的逻辑思维去解决问题,而是可以从心出发,觉察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并真实表达自己的所需所想,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也共情他人。
(作者:扈乐乐 深圳市罗湖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23年3月26日 第4版 版名:家教周刊
图片来源:包图网、中国教育新闻网
本文只为传递信息,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等资源使用不当的情况,请联系中国教育新闻网。
本期编辑:戚悦
觉得好看,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