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三年迫不得已的“沉寂”,大学生迎来了久违的自由,不用在电脑前学习、考试,大四的同学也不用在屏幕前和HR了解沟通,大学生活再次恢复了以往的生机盎然。
(相关资料图)
能在大四下决心找工作的同学,是最洒脱的,和往年不同,今年不少高校的应届生纷纷感叹:校招的门槛好像降低了,不仅招聘人数多了,而且也没有以往严格的筛选,基本上投了简历的学生,都留下了。
郑大的同学分享:BYD校招,两周前来校宣讲后,一大批学生投递了简历,线下的面试不过三两分钟,一周后打电话说了岗位信息,下一周就直接打电话催学生签约了。
给郑大的同学都慌得不行:薪资待遇都没谈呢,咋就催着签约了?追问了HR,回答也是含糊其辞,只说都有系统培训,催着学生,让他们放心签约。
都说事出反常必有妖,现在的大学生见识了太多的校招套路,习惯了用人单位的挑挑拣拣,突然热情如斯,换谁都得合计合计:是自己做梦还是大厂“疯”了?
之前笔者为大家介绍过,往年校招中,大企业的惯用套路——“断子绝孙”招聘法,譬如某为、某节,每年都去参加校招,每年都招一两百人。
实则企业真正需要的大学生,不足10人,但由于规模大,有能力培养一两百名毕业生,因此就都招进来,先不签正式合同,统一培训,优中选优。
很多毕业生心思单纯,都认为自己能成为被留下的十分、甚至百分之一,结果呢,培训了大半年,拿着实习生的微薄工资,干着不比正式员工轻松多少的工作,最后被残忍地淘汰。
对企业而言,优中选优不仅有利于自身发展,还能让同行业招不到人,钳制竞争者的发展;对大学生而言,半年的试用期一晃而过,错失的不仅仅是签约大企业的机会,还有自己在校招中再次选择的机会。
不过这种套路已经过时了,毕业生只要向同门的学哥学姐打听一下,哪些大企业人员流动性较大,自然就避雷了。
校招套路的本质:企业为了高利益,大学生为了高发展
但今年的校招,又有了新套路。BYD,虽然不是国企,但也是国内比较成熟的大企业了,往年参加校招,都是只招几个人,成百上千份简历中,要经过层层筛选,被落下何其不易。
据郑大的学生反应,BYD的校招大变样,几乎没有任何筛选条件,投了简历的学生,两周之内,HR就会催你签约。
面对这种情况,谨慎的学生会选择静观其变,而思考不足的学生,则认为自己足够幸运,赶上了大企业的宝贵扩招机会,或者是某些优待政策。
但BYD深入校招的,不止郑大,还有哈工大等高校,根据其他应届生以及个别内部HR的透露:BYD今年的秀敖钊的“国企批发价”,就是根据国企给予应届生的平均薪资来大规模招聘毕业生。
这并不是好兆头,两年内,一定会有一批大裁员,就算企业不主动裁员,也会有轮岗、外派等许多方式,逼不懂的学生主动离职。
有BYD内部的老员工透露,大批裁剪应届生的时候,就是老员工多发工资的时候,可见消息不假。
至于大厂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采用“校招陷阱”,原因也是利益相关。大企招聘应届生,国家会给免税补贴10万左右。
按照应届生能在大企坚持下去的时间推算,如果应届生的薪资不足1万,等同于在给企业白打工,企业仍能从补贴和薪资的差价中获取高额利润。
写在最后:
所以来看BYD给郑大学生开出的薪资,7500的底薪,也就算不上多了。对比往年的三四千起步,估计又得有不少大学生,心甘情愿地落入陷阱了。
校招套路席卷应届生,有人说这是大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课”,但笔者认为,如果这一课需要赌上毕业生的未来命运,那代价太沉重了。
当下,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同时存在,就是因为有很多企业,为了从补贴中牟利,把大学生的未来置之不顾。
应届生需要、国家和社会更需要,有责任心的大企业,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家长,能告知子女,不要被虚妄的利好蒙蔽,辜负了学历,也浪费了机会。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