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乐:我是如何做科普的? 全球报道

2023-03-29 17:45:25 来源: 李永乐老师

前一段时间,中国科普研究所的王大鹏老师约我写一篇关于科普的稿子,我居然拖了一年多。新年开始,我决定把欠账清理了,总结了一下自己做科普的心得。写完之后,觉得自己写得还不错,发表出来,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我是如何踏入科普之路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09年硕士毕业后,我成为了一名中学物理老师。中学的教学工作异常琐碎而繁忙,我在正常教学之外,还负责物理竞赛的辅导工作,有时候一周要上接近30节课,几乎相当于一个人完成三个人的工作量。有一段时间,我白天给学生上竞赛课,晚上备课,每天只能睡3个小时。在连续十天缺乏睡眠的痛苦中,我经常在想: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减轻我的教学压力呢?

2014年,我听说有个美国人创立了可汗学院,把教学影片发在视频网站上免费供大家学习,有些学校甚至用看可汗学院的影片代替上课。我想:为什么不有样学样呢?我可以把自己的课程录制下来,上传到网上,同学们能自主学习,我也可以轻松一些。

萨尔曼·可汗与可汗学院

于是,我开始录制教学微课,利用互联网为大家分享资料。从2014年到2017年的三年时间里,我上传了数百小时的课程,其中既有物理竞赛辅导,也有与生活相关的物理小知识。与此同时,2008年我还在校做兼职时录制的一大批数学课也被人盗版,挂在了网上。大家可以看到,那时候我还很瘦。

2008年做兼职时的我

最初,我录制的教学微课并没有多少人看,只当作是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我想,哪怕这些资料没有人看,至少也是对我教学工作的记录和整理。可是,我没想到时代的变化速度如此之快,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网络速度的提高,人们开始习惯在手机上看视频——西瓜视频、抖音、b站等一大批短视频平台迅速崛起,传统自媒体平台(如微博)也开始在短视频上发力,短视频内容的需求出现了井喷,风口正式来临。

资料来源:iResearch,国海证券研究所

随之而来的是内容推荐方式的转变。以前,自媒体平台一般采用“粉丝制”,你发布的内容会推荐给你的粉丝,而你的粉丝必须要分享出去,才会有更多的人看到。新的时代,平台纷纷采用了“推荐制”,你的视频播放量越好,完成度越高,转评赞越多,就能推荐给越多的人。这样,即使是没有粉丝基础的草根创作者,只要发布的内容足够优秀,也能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的观看量。

2017年,我的一段教学视频“闰年是怎么回事”就这样被平台的算法发现了,一天之内播放量超过了2000万次,还被人民日报等媒体转发。再后来,我又陆续上传了一些科普视频,从此踏上了互联网科普的道路。

二.我做科普内容的选题

被算法选中的视频《闰年是怎么回事》,其实是我在讲“集合”理论时举的一个例子。

我们都知道,闰年的规则是: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用集合可以很方便地表示出来:

阴影部分是闰年的年份

可是这样做的道理在哪?从天文学角度很好理解: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回归周期是365.2422天,1万年中,要多出来2422个闰日。按照闰年的规则,1万年中会有2425个闰日,与回归周期特别接近。

这个视频得到了大量转发,许多网友留言:原来数学还可以这样讲!活了这么多年终于知道闰年的道理了。那时我发现:许多网友觉得科学和数学离自己很遥远,只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用科学和数学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我决心架起这座桥梁:从生活中的现象出发,挖掘背后的数学和科学原理。为了引起大家的兴趣,我会把近期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作为问题引入。例如:

2018年高考之前,我做了两期节目,第一期是《高考中遇到了不会做的题,应该怎么办?》,背后对应的知识点是经济学中的沉没成本。第二期讲《考清华和中500万哪个更难?》,背后讲的是概率论和高斯分布。

2018年世界杯期间,我做了数期与世界杯相关的节目,如:《足球有几个面?》讲的是欧拉提示性定理;《C罗电梯球是怎么回事?》讲了伯努利原理和马格努斯效应;《足球场上弱队如何战胜强队?》讲到了排列组合和概率论。

2020年,疫情大爆发,我又连续做了许多期与疫情相关的节目,如:《细菌对人类有什么作用?》《新冠病毒是怎么回事?》《埃博拉有多恐怖?》《瑞德西韦能治新冠肺炎吗?》《如何正确使用酒精和84消毒液?》《红外线测温枪是什么原理?》《群体免疫是什么?》《西班牙流感如何杀死5000万人?》《救命神器呼吸机有什么用?》。到了2022年,我又做了《核酸检测原理》和《抗原检测原理》。

这些视频里涉及到大量的知识,比如概率论,欧拉提示性定理,马格努斯效应,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单克隆抗体等等。单看这些名词,许多人可能都会觉得枯燥,如果这些知识放在书本上,网友们恐怕连翻都懒得翻一下。可是,当生活中出现与之相关的现象,网友们就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学习的门槛就大大降低了。

所以,把科普与社会热点相结合,降低网友学习的势垒,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社会上每天都在发生大量的新闻,只要科普工作者善于挖掘,总能从中找到与自己相关的内容,并且加以利用。但社会热点具有时效性,关注度呈指数衰减,相隔时间太长热点就凉了,科普效果会大打折扣。这就需要科普工作者经常关注新闻动态,时刻准备着,第一时间做出高质量的科普内容。

三.我做科普的逻辑框架

有人总结了春晚小品的三个阶段:首先两个人发生误会,然后第三人出现解决误会,最后三个人一起包饺子。春晚看多了能摸清套路,我从2018年开始做科普视频,也慢慢形成了自己的逻辑套路。

首先是提出问题。我经常以这样的句子开头:“最近有一个小朋友问我……”。在社会热点发生时,的确有许多网友给我发私信提问,他们就是我口中的“小朋友”,虽然他们的年龄可能并不小。有时候,问题的具体内容是经过我筛选、整理的,所以我自己也可以是“小朋友”。使用这种句式,既能清楚地描述问题,又能拉近和网友的距离,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标签,我就一直沿用了下来。

其次是知识解析。在《新冠病毒》这一期视频中,我首先讲述了病毒的发现历史、病毒的结构、病毒感染细胞的过程;然后讲了三种对人体产生严重危害的冠状病毒:SARS,MERS和新冠病毒,讲述病毒的变异;最后讲到了免疫系统引发的细胞因子风暴,以及人类应对病毒的方法。虽然视频是从新冠病毒引入,但是却不局限于新冠病毒,而是向网友展现病毒这个宏大的概念。一滴水只有放在大海中,才能不干涸。一个新知识,只有放在宏大的知识网中,才能让网友印象深刻。

最后是做出总结。首先对刚刚讲述的知识进行总结,用新学到的知识简要回答视频开头“小朋友”的问题。然后,延伸所讨论的问题的意义,传达科学观点、科学精神,或者给网友提出积极的建议。例如:在视频《如何才能摆脱贫穷》中,我讲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迪弗洛的研究,结尾处得出结论:穷人和富人的差别在于健康、教育和财富,穷人需要接种疫苗,接受教育,购买保险,而国家和社会必须对穷人提供必要的帮助。在视频《为什么久赌必输》中,我讲了赌徒输光原理,结尾处引用了普希金的著名童话《渔夫与金鱼》,通过数学原理告诫大家不要赌博。这些视频都受到了网友们的高度评价。

按照这样的设计框架,我在一个视频中既解答了社会热点问题,又讲述了背后的科学知识,最后传递了一种科学观点或者积极的生活态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的大多数视频时长有十几二十分钟,而平均观看时间也接近十分钟,这是一个相当高的完播率。

四.我做科普内容的风格

为什么手工绘制的画要比印刷的画更值钱?因为印刷品千篇一律,而每幅手工画都不一样,手工画融入了作者更多的感情。同样,科普不应该是千篇一律的,每个作者都应该有自己的特点。

我做科普最大特点是:背后有一块绿色的黑板。

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设计,甚至可能是特意搭建的摄影棚,有团队包装。其实并非如此,如果真有设计,我想没人会选择这么简陋的画面。最初,我并没有想到自己做的内容会有如此多的观众,通常是趁着下课拎起三脚架,满教学楼寻找空教室。一旦发现有一个教室没有人,就走进去架好相机,录制一节课。有时候录到一半,学生走进来说有选修课,我还得提着我的装备,去找下一个教室。

最初选择黑板模式,是因为这样最贴近我日常的教学方法,对我来讲最熟练,不用额外做PPT或者动画,省时省力。但我渐渐发现:黑板其实是非常高效的授课工具,甚至比PPT和动画更加有用。因为在黑板上我可以为所欲为地讲述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绘图和推演运算。当后面的知识需要用到前面的结果时,我只需要抬手指一指。一节课讲完,所有的推演过程都留在黑板上,网友可以清楚地看到我授课的逻辑,体会到科学之美。

我做科普的第二个特点是:喜欢多学科融合。科学本身并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对生物学、天文学、物理学、修辞学等等学科都有研究。著名科学家和科普届的一代宗师乔治伽莫夫在名著《从一到无穷大》里,讨论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天文等等方面的知识。有时候,为了解释一个问题,我们不得不涉及到多学科融合。

例如:在《血氧仪原理》的视频中,我为了介绍脉搏血氧仪,首先讲述了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讲述了含氧血红蛋白、脱氧血红蛋白、血氧饱和度的概念,这是生物学的问题。然后讲述光线穿透溶液时的透光率和吸光度的概念,并指明:两种血红蛋白的吸光度不同,这是个物理学问题。最后,利用LED光源、探测器分析红光与红外光吸光度的变化,计算出血氧饱和度,这又是数学处理的过程。视频中涉及到了生物、物理、数学三个学科,只有把它们融合到一起,才能把问题讲清楚。

我做科普的第三个特点是:喜欢讲述科学家的故事。例如在介绍张益唐的孪生素数猜想时,我在视频最后重点谈了张益唐的人生经历:13岁中学辍学,36岁毕业即失业,打了8年零工,到了58岁还只是一个讲师。直到有一天,张益唐在朋友家的后院找鹿,他没有等到鹿,却想到了孪生素数问题的突破性方法,迎来了人生的转折。正可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张益唐

许多科学家都有自己“尤里卡”的时刻,还有一些科学家很有脾气,喜欢党同伐异。例如我在讲《最速降线》问题时,谈到伯努利向数学界挑战的故事,又讲述了约翰伯努利出于嫉妒,把自己儿子丹尼尔伯努利的著作据为己有的事。做科普的过程中多讲讲这些奇闻异事,能让网友觉得科学家也是普通人,拉近网友与科学的距离。

伯努利家族

我做科普的第四个特点是:在科学的严谨性和普通网友的理解力之间,寻找最好的平衡点。我们都知道:并不存在绝对的科学真理,所有的科学结论都是在努力接近真理。做科普时,更会出现这样的矛盾:如果想把问题描述得更加严谨,必定要大费口舌,而这可能对要做的科普并无太大帮助,反而增加了网友的阅读障碍。有时候,我们必须借用生活化的语言进行描述,也有时候,我们必须牺牲一定的严谨性。

例如:我在讲述病毒如何感染细胞时说:“DNA就好像厂长,负责生产计划;RNA就好像车间主任,负责把厂长的计划转达给工人;核糖体就是生产车间,RNA来到生产车间,就能指导工人生产产品——蛋白质。这个过程是生物遗传的重要过程:中心法则。”有网友指出:你说的这种RNA叫做信使RNA,即mRNA,并非所有的RNA都有信使功能。其实我的表达就属于牺牲了一定的严谨性,但能极大减轻理解难度。

中心法则

再举个例子:讲到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为什么是正确的,我讲述了地月检验、哈雷彗星和海王星的发现。最后说到:万有引力并非完美无缺,在解释水星进动时出现了问题,每100年的进动角度相差43″,这个误差在有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后才得到解释。有网友说:水星进动并不每100年相差43″,而是每100年观测值相差5600″,牛顿定律测算值是5557″,二者的相减才是43″。实际上,在因斯坦的著作《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商务印书馆)和我采用了一样的说法,也许爱因斯坦(或者译者)认为:虽然这种说法并不严谨,但是更容易让读者抓住重点。

我做科普的第五个特点是:不做知识罗列,而是展现分析框架。在互联网时代,知识是很廉价的,不管任何问题,只要你愿意去搜索,都能立刻找到答案。然而,分析问题,寻找工具,最后利用工具解决问题的逻辑是很美妙的。所以对于任何一个问题,我都不会轻易地给出答案,而是层层剖析,如侦探小说一般带领观众走向答案。

就像2022年发生了一件事:伦敦金属交易所的镍期货价格暴涨,几天时间内翻了数倍。市场上有各种传言,外资逼仓、港交所调节、国家支持下外资惨败等等。实际上,要理解价格变动的原因,首先要了解镍这种特殊的金属,它用途广泛,却有着复杂的制造工艺、技术路线和产品种类,受到多个供需市场的影响。而且期货市场只能用纯镍进行交割,纯镍的世界产量非常有限,这样就很容易出现价格的暴涨暴跌。而要理解逼仓,就得先了解期货和套期保值的原理,这又是科普金融工具的最佳时机。最后,通过讲解科学内容,就能破除错误的传言,让大家看清真相。这一期内容也是我比较满意的。

五.我是如何掌握这么多知识的

总有人质疑:一个人怎么可能什么都懂?我背后一定有个团队,我只是个念稿的。几年前我刚刚开始做科普的时候,准备、录制、裁剪、上传,都是我自己完成的。后来有一位粉丝和我说,可以帮我做字幕、裁剪和上传工作,于是慢慢地,我就只负责录制视频了,后期就交给小伙伴去做,如果这也算团队的话,那我的确是有团队了。

可是,视频的准备工作,还是我自己完成的。我会阅读大量的资料,整理出一条我认为合理的逻辑线。

4年前,我做了3期黎曼猜想的视频,主要的参考资料是卢昌海老师的《黎曼猜想漫谈》,为了制作视频,我把卢老师的书反复看了好几遍。为了制作量子纠缠和贝尔不等式的内容,我看了北大吴飙老师的《简明量子力学》。为了讲记忆的原理,我读了日本科学家池谷裕二的《考试脑科学》和艾宾浩斯的《记忆的奥秘》。为了讲弗洛伊德的理论,我阅读了《梦的解析》等等。

除了读书,我还会搜集大量的网络资料,包括wiki百科,知乎,youtube上的其他博主,以及NASA等科研机构的网站等等。前一段时间为了制作《可控核聚变》这期视频,我阅读了劳伦斯-利弗莫尔实验室网站的大量资料。不得不说,美国科研机构在科普上花的心思真多,很多资料准确又详实。

劳伦斯-利弗莫尔实验室网站

刚开始做科普的时候,还能抖抖机灵,《考清华和中五百万哪个难?》就是抖机灵的视频,准备时间比较短。后来粉丝越来越多,对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抖机灵已经不太合适了,而且也没有那么多机灵可以抖。想要持续输出内容,必须进行持续学习。我制作一期视频,平均要阅读20万字以上的内容,花费20-30个小时准备。思路整理好了,拍摄的速度非常快。所以,那些质疑我的网友,不要只看贼吃肉,不看贼挨揍。在一个视频背后,我真的付出了很多的心血。

尽管阅读与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来源,但有些问题我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弄懂。这个时候,我就需要同学、同事和学生的帮助了。

我提到过一个毕业多年的学生,在北大数学系读完了本科和硕士,又到美国去读博士,现在已经博士毕业了。她叫鲁泠溪,我在视频中叫她507,她有深厚的数学功底,能帮我解答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我做张益唐的《孪生素数猜想》《朗道-西格尔零点猜想》时遇到一些困惑,就是她帮我答疑。再往前我想做一期关于小游戏《羊了个羊》的视频,也是她给我提供了思路。

在生物方面,我要感谢我的两个同事,黄森老师和和渊老师。黄森老师上课风趣幽默,讲解任何问题都非常清楚明白。和渊老师是清华生命科学学院的博士,施一公的弟子,颜宁的师妹,许多关于生物学的前沿问题都能帮我解答。我还要特别感谢台北市立第一女子高级中学的生物老师——蔡任圃老师,从他的视频中我获得了很多知识,他也帮我解答了许多生物问题。

虽然我是学物理的,但是很多前沿问题我也弄不太清楚,所以经常咨询我的同事和同学。我的同事陈曦老师帮我解答了很多问题,我的同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刘海文老师在我制作《九章量子计算机》《贝尔不等式》等视频的时候,给了我很多指导。有时候为了研究一个问题,我可能辗转咨询很多人,直到找到让我满意的答案。然后我就吃定这个人,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还问他。另外我还看了很多佑来了老师的视频,他做了很多有趣的物理实验,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刘海文教授作为校友代表在北京大学物理学院2022年开学典礼上发言

准备工作完成后,我会从互相关联的海量内容中,筛选出一条最容易讲述的思路,给大家展示,这就是我制作科普内容的过程。如果这些朋友都算是我的团队,那么我的团队还挺庞大的。

到现在,我已经在互联网上传了近千条科普短视频,还写了几本科普书,除此之外,我还积极参加了许多部门组织的线下科普活动:由中国科协主办的“乡村振兴、科教赋能”活动,中央电视台组织的四川凉山“大手牵小手”活动,以及科协、科学院等单位组织的面向公众的多场演讲。我相信:线上科学普及是成本最低的,但是线下的科普活动依然有重要意义。

法拉第年轻时经常去听科学奖座,并且喜欢记笔记。有一次他去听化学家戴维的讲座,并且把自己的笔记给戴维看。戴维很喜欢这个年轻人,就把他招进了自己的实验室。有人说:戴维一生最大的贡献,就是发现了法拉第。法拉第成名后,也给公众做科学讲座,下面也坐着一个年轻人不停地记笔记。讲座结束之后,年轻人把笔记给法拉第看,法拉第鼓励他说:你不应该局限于我的观点,而应该有所突破。这个年轻人就是麦克斯韦。

如果有一天,一位科学家回忆起自己的童年,说是因为看了我的视频,听了我的讲座,才喜欢上科学,那将是我一生无尽的荣耀。

我相信,只有一个相信科学、热爱科学的国家,才能迸发出无限的创造力,才能有光明的未来,科学普及是一件正确的事,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

关键词:
编辑:Edt_58

最近更新

河南城建学院召开2023年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暨调研座谈会 环球热点评
阿坝师范学院顺利召开2022级学生军训动员大会
热文:渤海大学举办校园开放日暨本科招生咨询会
世界热讯: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赛圆满落幕
甘肃省委宣传部专题调研指导陇东学院校报出版工作
江西高考状元出炉,超高分数破纪录,家庭背景曝光还真不是普通人 环球即时看
密歇根大学被控伪造学生成绩,可能被取消大学资质?
卡内基梅隆大学十年间“扩招”近2000名中国学生!
薪火相传!陕西这所民办院校,名气不大,实力却很硬核
焦点讯息:青海2023一年级建造师考试报名流程
青海2023一级建造师考试报名时间:6月30日-7月10日_每日聚焦
江苏2023年度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考务工作的通知
青海2023年度一级建造师资格考试考务工作的通知
为什么不建议自考新生盲目追求热门专业?
2023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招生计划-各专业招生人数是多少 头条焦点
2023西安工商学院招生计划-各专业招生人数是多少
2023山东航空服务本科分数线多少分
天天视点!2023湖南女子学院招生计划-各专业招生人数是多少
2023贵州高考志愿有哪些批次
愿你带着欧亚DNA远行——西安欧亚学院会计学院2023届毕业典礼暨学士学位授予仪式_世界热资讯
访企拓岗促就业|广州珠江职业技术学院一行赴惠州市赢合科技有限公司洽谈校企合作事宜
牛津大学发布2023年度录取报告!录取3271人_全球观焦点
【时快讯】创新高!深圳2023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12.45万人
哥大宣布永久退出US News美国大学排名评选!
天天关注:深圳再添一国际高中
北京将新建一所一贯制民办国际化学校
新疆2022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补考)合格人员名单公示(共709人)
呼和浩特2022年初中级经济师资格证书发放通知
每日视点!重庆2022年一级造价工程师(补考)资格复核通知
兴安盟2022年初中级经济师考试合格人员证书领取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