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今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1158万,继去年之后再破千万,并创下历史新高。
【资料图】
更为炸裂的是,人社部同时表示,北京市的28.5万高校毕业生中,硕博毕业生人数首次超过本科生,放眼全国这一纪录也是历史首次。
对于应用型、研究型等不同类型高校,研究生培养规模必然有差异。那么,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建设目标的985高校毕业生结构如何?“研本”毕业生人数差距有多大呢?
中科大、南京大学研本比超2倍
截至发稿日(4月6日),我们通过网络搜集到了16所985高校公布的“2022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报”,统计发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厦门大学等12所高校硕博毕业生人数已经超过本科生。
其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南京大学的研究生毕业生人数是本科生的2倍多,研本比分别为2.22和2.02。
东北大学的硕博毕业生和本科生人数恰好相同,都是4947人。
华南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本科毕业生人数仍然“占优”。
从毕业生人数来看,吉林大学本科生毕业生和硕士毕业生人数最多,分别为10184人和6237人;浙江大学博士毕业生最多,为2340人。
为何“倒挂”?本科生颤抖了吗?
不光是985这类研究型大学的硕博毕业生人数追上甚至远超本科生。
一些地方高校硕博毕业生人数也快追上本科生了。
例如,上海理工大学今年本科生毕业人数4000多人,硕博毕业人数大约3500人;上海海事大学本科毕业生人数4000多,硕博毕业人数接近3000。
对于“本研倒挂”现象,同济大学教育评估中心主任樊秀娣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研究生人数扩大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她看来,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有如下原因:
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必然增加;随着国家生产力不断提升,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加也增大了更多人读研的可能性;从学生角度,面临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读研既能缓解就业压力又能增加就业竞争力;从高校角度,为了体现自身教学水平的提升,不少学校往研究型大学发展,而这类大学的特点之一就是研究生人数多于本科生,学校这种谋求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因,提供了大量的读研机会。
此外,“本研倒挂”与疫情也有关系,某高校研究生院副院长表示,数年疫情加剧了紧张的就业局势,海外留学同时受阻,国内考研人数与招生规模都在增加。
北京硕博研究生招生数首超本科生就是在2020年,今明两年正是这批研究生毕业之际,“本研倒挂”随之出现。
前有高校毕业生人数再破千万,后有毕业生结构急剧改变,竞争对手又多又强,本科生拼得过吗?
对此,樊秀娣主任认为,无论本科生还是研究生,人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本科生不必焦虑。年纪轻、生活负担小、择业灵活性高是本科生的独特优势,而任何工作岗位都需要就业者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也是自我提升的重要途径,并非所有人都要“卷”到硕士、博士才行。
学历贬值了吗?
将本科生的就业焦虑暂且放到一边。
不断攀升的研究生人数难以避免引发大众怀疑,曾经高高在上的硕士、博士是否“含金量”下降,学历贬值?
※高层次研究生人才缺口仍然较大
根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团队测算,我国研究生教育在2019年便进入了大众化初期。从绝对规模来看,我国无疑是研究生教育大国。
但公开数据同时显示,美国等发达国家每千人中的注册研究生数约为9人,韩国为6人,而我国仅为2.2人。可见,我国研究生培养规模仍有上升空间。
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我国企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量在2020年约为560万,但拥有研究生数量不足42万,占比为7.4%,拥有博士学位的科研开发人员仅4.1万人,占比仅为0.7%,均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高层次科研开发人员数量缺口仍然较大。
※高学历依然高回报
麦可思近年来发布的《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就业前景更好”“职业发展需要”和“想去更好大学”是本科生考研的主要动机。
其中,考研生增强就业竞争力的意愿愈发强烈,麦可思数据显示,2021届本科毕业生中,读研群体因就业前景好选择深造的比例(55%)相比2019届上升3个百分点。
学历的提升确实给学生的职业生涯带来了更好的经济回报和就业感受。
以2016届本科生的长期跟踪评价数据来看,该群体在毕业五年后学历提升的人群月收入为11099元,比依然为本科生学历的同届生月收入(10256元)高了843元。学历提升人群的就业满意度为82%,比未提升人群高了7个百分点。
从数据来看,研究生群体的就业质量显著高于本科生。现在讨论“学历贬值”似乎为时尚早。
当然,整体数据不能等同于个体的直观感受。此前“孔乙己脱不掉的长衫”引起的“高学历负担”讨论也甚为激烈。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应该利用在校时光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逐步形成最符合自身的清晰的职业定位,并做好职业规划。
这或许也是高校在毕业生结构变化加速的当下,值得思考的迫切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 各高校“2022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2] 全国首次!北京硕博毕业生首超本科生,研究生“过剩”了吗.北晚在线,2023-3-30.
[3] 上海多所高校硕博毕业生已超本科生!包括交大、同济、上外,为何出现“倒挂”现象. 上观新闻,2023-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