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孩子”“青少年”?不同称谓背后有大学问!听教育专家这样说
(资料图)
研究教育现象,理解教育现实,发现教育规律。“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新媒体平台开设“教科研专家论教育”栏目,重点展现一线教育专家、学者、教研人员等对教育话题的独到见解。本期,小编将分享《教育科学研究》杂志中的内容,听听专家们的教育观点吧!
(温馨提醒:点击带下划线标题查看完整原文)
关键词/ 理论与实际
教育研究的实践力量
余清臣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教育实践领域,教育课题研究如今已成为学校改进和教师成长的一个重要途径,主持教育课题研究也成为高水平学校和教师的一个必备标志。在开展教育研究的过程中,教育研究与实际工作有距离的现象开始被当作一个问题来分析和应对,不少人开始批评一些研究课题“不切合实际”。教育研究与实际工作之间存在距离问题主要有三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教育研究的问题脱离实际工作;
第二种情形是教育研究的操作脱离实践工作;
第三种情形是教育研究的结果脱离实际工作。
关键词/ 教育对象
全面把握教育对象的多重身份属性
班建武
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
教授、博士生导师
实际上,关于教育对象,人们往往在不同的情境下对其有不同的称谓。不同的称谓实际上指向的都是教育对象的不同身份属性,而不同的身份属性所蕴含的教育意蕴是有很大区别的。 将教育对象称之为学生,强调教育对象的一种制度化身份;将教育对象称之为孩子,则强调教育对象的一种私人性的身份特点;将教育对象称之为青少年,那么,教育对象更多的就是一种社会角色的担当和要求。
教育对象不仅有着其作为心理存在的普遍性的一面,同样,他也是诸多身份叠加的活生生的具体的人。如果在教育中只把握其中的某个面向或某种身份属性,这必然带来对教育对象认识的片面性。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持续探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标准
杨小微
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
基教所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师
在教育领域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应坚持教育高质量发展理念,要持续探寻真正体现“中国式高质量发展”的质量标准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我国教育体量庞大,各级各类教育门类齐全,东中西部教育发展各有千秋。然而,主要或关键指标相对集中,需要持续性地深入探究、寻求新的突破。
聚焦科学、民主、法治、公平、共享与可持续发展,探寻区域教育现代化的价值维度,形成“一地一案”分区推进的生动局面;聚焦公平、效能、赋权与生态,探寻现代化优质学校的质量标准,为“一校一策”的实施导向;聚焦学科素养形成,探寻各门课程学业质量特征的精准刻画,落实“一课一标”。
以上作者排名不分先后
来源丨《教育科学研究》杂志
责编丨唐莉莉
复审丨李培 终审丨张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