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000字,阅读约需5分钟
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
(资料图)
不再失联
关于教育,我听过很多说法。有一种说法最流行:
教育是一棵大树摇动另一棵大树,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据说这是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的,雅思贝尔斯摆手否认:我没说过。是谁说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些教育界的人士很喜欢引用这句话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1/
我一直觉得这个说法很矫情,而且 很不切实际,但这或许正是它能流行起来的原因。在我看来,这 就是一堆说起来好听的废话,华丽而空洞。
“一棵大树摇动另一棵大树”,一棵大树是谁?另一棵大树是谁?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吗?先不说能不能摇动得起来,关键是为什么要摇动?摇起来好看?万一力量没控制好,一不小心摇折了怎么办?
还有“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你为什么要推动另一朵云?身为一朵云你不好好在天空中漫步和发呆,偏要去骚扰另一朵云,你是闲的蛋疼吗?
最令人不适的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你谁啊你,你灵魂有香气还是咋地?你凭什么觉得自己有资格能唤醒另一个灵魂?关键是你怎么知道另一个灵魂在沉睡呢?就我所见到的成人和儿童来看,成年人丑陋起来令人无法直视,儿童则普遍因单纯和好奇心而让人心生喜悦。
所以,“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样的说法只适合被一大堆水平低劣的教育工作者用来自我陶醉,根本经不起推论。我瞧不上这种陶醉行为,太特么不要脸,眼瞅都快赶上我了。
我最喜欢的说法来自苏格拉底,他说:
教育就是点燃火焰。
不愧是苏格拉到底,这种一杆子捅到肛门的贯通感令我格外舒适。这个说法很干脆,废话不说就是干,就是点燃——每个人都是一团火,要烧出自己的姿态和色彩。教育不是要教这团火怎么舞动,怎么烧,怎么噼里啪啦的发出声响,教育只负责一点——点火。
2/
我们来对比这两种说法所蕴含的理念,前者的立足点是操控,虽然讲得很柔和,但这种撅屁股的姿势决定了这个屁的本质——教育者作为一棵树、一朵云或一绺灵魂,不论自己的水平如何,品质如何,都敢于不要脸的去骚扰另一棵树、另一朵云或另一绺灵魂,让它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摇摆、晃动或眨巴眼。
这种专制家长式的操控只适合培养巨婴和暴君——如果是巨婴,就一直被操控;如果是暴君,就去操控别人。
苏格拉底的理念则是引领,行不言之教,处无为之事。不给答案,而是给你大量的问题,其中有许多问题你或许从未想过。苏格拉底的理念是引领你自己去思考这些问题,让你不要活在理所当然之中。
本质上来说,每个人都只能是自己,而无法成为别人。要么是成为更好的自己,要么是成为不那么好的自己,好还是不好,别人说了不算,因为他们的嘴巴无法替一个人生活。
道理无所谓真实与否,生活无所谓有没有道理。我尽量克制自己对别人的生活方式指指点点,因为我觉得这挺傻逼的。由于我不会成为谁的父亲,所以我不清楚假如自己有一个孩子,会不会忍不住要“塑造”他的生活方式——其傻逼之处就在于,我预设我比他更能够正确的生活。
苏格拉底在这方面很克制,他只是追问,而不是管制;只是引领,而非塑造。
小潘曾在成长计划群里问了我这个问题: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这就是我的意见——引领和点燃,反馈和支持。引领是在前头走,后面的人可以跟来也可以不跟;如果跟来,这条路本身会实时的给出反馈,生活本身会教会一个人如何生活;自然界具有一个人所需的全部学习要素,它本身就在提供巨大的支持,而且是免费的,无意志的。
如果你恰好是一位教育者,你所能做的也无外乎这些,引领、支持和反馈。关键问题是你会如何做?如果是我,我会尽可能的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点燃不需要明火执仗,只需在风来的时候划一根火柴。
喜欢今天的文章,别忘了在文末右下角点个 “在看”
并转发给更多人看哦~
— END —
因为微信公众号改革了推送机制
如果不常点开则会晚收到我们的推送
我们想产出更有价值的文章
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
不再失联
点击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 ↓ ↓
“教育鬼才”是怎样炼成的?
引领名校突围!这位校长守正出奇,令人惊叹……
封面人物 | 芬兰驻华教育参赞访问这所学校后,由衷感叹:我闻到了幸福教育的芬芳
封面人物丨聂明智:用一生的时光,打造教育的理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