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32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4 分钟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主要载体,也是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校长,如何推动建设学校优质课程体系?一起来看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校长范胜武的思考与实践。
课程领导力是一所学校校长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如何根据教改精神、课改理念和学校实际情况规划打造特色鲜明、优质多样的学校课程体系,并且推动全校师生积极落实、主动创设,已成为新时代校长办高质量教育的重大考验。
结合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的课程创设实践,重点从课程创设的动因、课程孵化的动力和课程执行的动效来谈谈“顶天立地”的优质课程是如何炼成的。
1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课程创设动因
从真实问题和需求出发
课程概念最早由哲学家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提出,他引申拉丁语的“跑道”一词创设了课程的概念,寓意课程是学习的进程。由于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完全一样,如果从这个比喻义去理解学校课程供给,优质课程必然是个性化、多样化的,要符合孩子们的实际情况和真实需求。
自2010年到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以来,我带着全校教师着眼于每个孩子的成长需求,按照新课改精神,遵循“全人教育”理念,构建了十二年一贯制课程体系,在国家课程标准基础上,创生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电影课程、世纪演说家课程、研学旅行课程、健康课程等特色课程,构建了一套“顶天立地”的小初高一体化育人模式。所谓“顶天”指的是严格遵循国家课程标准,紧跟中央立德树人的各项部署和要求,而“立地”则是指从学生需求出发,符合学生的成长需要和实际情况。
这些优质特色课程的创设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据国家教育改革的方向趋势,从学生发生的真实问题、提出的真实需求出发逐步创设起来。令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学校体育课程的升级,那是我到任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的第一个开学典礼,早上七点半开始,但短短半小时后,就不断有学生因身体不适退到树荫休息,学生体质之差令人震惊。
为此,我下定决心抓好体育课程,把学生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着手打造“健康型、运动型”校园,要求小初高学生全部参加早操,在“每天锻炼一小时”基础上再增加体育课时,引入网球、跆拳道、健美操、英式橄榄球等特色课程,增强趣味性、丰富选择性,让孩子们爱上体育锻炼。
经过多年打造,学校基本形成了“一生一课表”的定制化体育课程,学生锻炼形成风尚、体质明显增强,学校也连续多年被评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十佳学校。
学校是学习真实发生的场域,也是孩子们学会解决各种真实问题的演练场。只有从学生的真实问题和需求出发创生学校课程,才能符合他们的成长规律,才能给他们解决真实问题提供具体场景和资源支持。
2
课程孵化动力
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执行力
学校课程体系建构并不是凭校长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甚至在很多时候,校长只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倡导者、引领者。
当校长提出课程创设理念、营造出课程创生文化后,学校课程体系的具体建构,则有赖于全体教师的参与和执行。譬喻而言,校长的职责是善于“筑巢”,搭建学校课程的整体架构,要吸引教师这些“金凤凰孵蛋”,即培育出符合学生需求和成长规律的优质课程。
教师不仅是学校课程实施的主体,而且是课程研发创生的主体。一提到课程研发,很多教师都会感到有压力、没信心,以自己的水平还无法胜任创造或研发课程这样的重任。这事实上与学校的治理结构、课程文化有很大的关联。
记得10多年前,我在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提出要自己研发创设课程时,很多教师感到不可思议。但是10多年过去,老师们不仅创设了多门具有前瞻性、实用性、系统化的优质课程,而且还形成了课程创生的良好文化。当学生真实的需求出现时,老师们都会主动地探寻课程的改造和变革,或者传统课程进行优化升级,或者再造新的课程。
如今,学校以课程中心为枢纽,形成了校领导带头示范、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的课程孵化优化机制。每门十二年一贯制课程都有一个课题组,由学校中层以上教学管理干部担任组长;以课题研究形式推动课程的具体开发和实施。各课程项目组在全校范围内招募教师,要求成员比例合理,必须包括各学段的优秀教师。
为了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学校采取了精神激励、物质奖励的双重办法。研发《学术积分奖励办法》,根据教师参与项目研究、课题研究、标准化经验、学术论著、成果奖励等情况,赋予相应积分,转换为奖金,并且在每年的教师节、年会等重要节点,举行表彰活动,形成赶超先进的课程建设文化。
3
课程执行动效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从学生出发,由校长和教师主导,最后仍须落到学生身上的闭环。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得好不好,有没有发挥育人作用?最终的检验标准,并不取决于学生的考试和升学成绩,而是体现在学生的成长变化上,尤其是综合素质和社会行动的变化上。
在“双减”的时代背景下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我们必须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改变以分量人的单向度,探索增量评价、过程评价、诊断评价、综合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让基于新课改理念的新课程体系,真正惠及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校优质的课程体系,需要构建与传统灌输式和注重考试成绩的教学完全不同的学习和评价方式。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校通过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的变革,真正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理念落到实处。
在评价方式上,所有课程实行过程性评价与诊断式评价相结合,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有指导意义的评价,为其未来发展助力,通过“学习测量技术”的全面推广,让学习过程变得可见,研发了一批先进的课堂评价工具和仪器,供教师评估、测量和记录学生的学业准备、学习进度、技能获得和学业成就。
在学习方式上,学校构建了“一生一策”的个性化课程方案,要求教师关注到每个学生的成长需求,并且借助各种评价工具和量表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科目、学习类型进行研判、分析和反馈,制定不同的学习策略和课程方案,帮助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和课程选择,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适性扬才。
记得10多年前刚到学校时,有一天在校园巡查,遇到几个小学生走上前来对我说:“校长,我在这里过得不是很开心。”我便追问:“为什么呢?”孩子童言无忌地回答:“因为老师太凶,作业太多。”
10多年过去了,通过课程的创生和变革,全校结束了一考定终身,设计过程性评价跟踪学生学习与成长过程,小学低年级也早就用游戏闯关代替考试,孩子们的笑容多起来,校园里的笑声多了,锻炼的身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