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老师实习半个月,身心俱疲地和老教师抱怨:教书太累了,你在讲台上卖力的讲,学生在下面眨巴着大眼睛,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也不知道是他们听不懂,还是不想听。
老教师一脸淡然:等你当了班主任后就知道了,别说知识点,有些学生连你平时说的话都听不懂,不怕真听不懂,就怕听得懂,还硬要装不懂。
有个唱歌的不就说过:“人和人的沟通,有时候没有用”。其实不止是学生和老师之间,老师和家长,学生和学生,同一种语言的沟通,也会因为莫名其妙的巧合,而闹出大笑话。
(资料图)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许多字词,读音相似,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意思,回想起自己中学期间,总是被语文的基础知识困扰。
各种相似的字音字形,还有多音字,通假字,最折磨人的当属那种,日常的读音就是错误用法,到了考试的时候总是在两个选项之间摇把不定,最后改成错误答案。
等到了大学,终于摆脱了语文学科的束缚,却意识到,自己好像并没有彻底学好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仍然有待提高,跟尴尬的是,在日常生活中,也因为理解能力,惹出了不少笑话。
一位大学生吐槽自己的室友,问室友吃不吃零食:你吃米老头吗,室友转过头来一脸惊恐:我痴迷老头干啥?可见这个室友不是吃货,就是理解能力有待提高。
无独有偶,安徽的同学吐槽自己室友:一个寝室都凑不齐一双耳蜗,出发前问室友:今天有没有雨,室友A回应:没有雨。
室友B一脸兴奋:“哪来的美女?”室友C则跑过来问:啥?还有大雷雨???大学宿舍同一个屋檐下,都是中国人说着中国话,但却能做到四个人各唠各的,也是有点实力。
河南的学霸同学评论:寝室长发朋友圈“我喜欢你,有机会吗”,化学无机课的老师评论:“别有机了,无机你会不会?快考试了都”。
可以看出这位老师平时和同学们的关系应该不错,不仅幽默风趣,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没有被学生屏蔽。
同学:你有《时间简史》吗?;室友:我有时间也不能捡那玩意啊!
山东网友评:自己跟室友说,让他把提子洗了,结果这货出去洗了个脚丫子回来。虽然听不懂,但贵在人听话又懂事。
天津一位同学回忆:自己上学的时候有一个校长叫申彤,有一天,申校长给教务处打电话,有人接起来后,校长说:我是申彤,我找教导主任。隔着电话,申校长听到对面大喊:教导主任!你的快递到了!
除了这些日常的理解混乱之外,还有两本书,是被误解最多的作品,其中一本叫《时间简史》,另外一本就是《十宗罪》。
有把时间简史听成“时间捡屎”的,还义正严词地反问:有没有时间,也不能捡那玩意啊。还有把《十宗罪》听成了施工队,反问同学,你研究施工队干啥?
不过评论区最尴尬的还属这位家长。老师:您家孩子上课积极发言了。家长一脸担忧:好的,马上去医院。
看似是一次简单的小误会,殊不知这件事很快就会在老师的办公室传播开来,不出一日,整个学校的老师都会知道,以后这个学生也会多了个外号——“积极发言的同学”。
在日常生活中,因为听错或者理解错而闹出的笑话不少,多数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且多数都发生在学生时代。
这些一件件有趣的小事,给学生时代高压力高节奏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趣味性,也排解了不少同学的苦闷和乏味,就算毕业之后多年,也能成为印象深刻的回忆。
写在最后:
每个时代的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校园回忆,笔者作为90后,很羡慕现在的00后学生,更早地接触到了智能机和网络,让他们得以更加方便地记录自己的校园时光。
只不过,现在的互联网戾气太重,无论是什么内容都会有人唱反调,稍有不慎可能还会遭遇莫名其妙的网暴,这也是事物的双面性,建议家长多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避免学生因为外界的评价,而影响了自身观念的养成。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