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抹黑快乐教育成了某些人为了显示自己“深刻”的一种时髦。
什么“鼓吹快乐教育是西方的阴谋”,是为了“麻醉中国人”等等。类似的论调在网上比比皆是。
先把快乐教育与西方挂钩,然后再说这是一种“阴谋”,这个逻辑不值一驳。
(资料图)
快乐教育的理念真的是源于西方吗?
不,最早将快乐与教育(学习)联系在一块儿的,并非西方而是中国。
有人会不解:“中国古代不是最提倡‘头悬梁,锥刺股’‘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吗?”
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孔老夫子在《论语》中就明确地“曰”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翻译成今文,就是“知道知识的人不如喜爱知识的人;喜爱知识的人比不上以知识为乐趣的人。”
这里,孔子强调的是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
“乐之”,就是以知识为乐,这不就是快乐学习吗?
这是古代孔子的观点。到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各地兴起了愉快(快乐)教育的热潮,至今方兴未艾。尽管效果甚微,但这是中国有良知的教育者不灭的理想。
可是,这引起了一些人的质疑:“快乐教育?不刻苦能学好吗?哪有舒舒服服的学习?噢,没作业不考试,这样的教育还叫教育吗?”
有一位家长说:“我曾经也崇尚快乐教育,孩子读小学和初中,我都对他很放松,学习上从不给他任何压力,任他自由地玩儿,他的确也很快乐,结果连高中都没考上。都是快乐教育害了他!我上当了啊!”
质疑者也许很善良,他们不是刻意抹黑,但这种质疑至少是对愉快(快乐)教育的一种误解。
在汉语中,“快乐”和“愉快”是近义词。如果要学究式地抠字眼,我们当然可以挖掘一点二者的不同,但在实际运用中,这两个词的细微差别可以忽略不计。“快乐”和“愉快”都是指高兴、愉悦、舒畅。因此,快乐教育与愉快教育本质没有区别,都是一回事。
那么,愉快(快乐)教育是不是不要吃苦呢?
当然不是。愉快教育,作为一种现代的、科学的教育思想,其实质是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创设乐学的心理氛围,唤起全体师生的求知兴趣和欲望,让他们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并获全面和谐的发展。
如果说上述表述比较学术的话,那我再通俗简洁地说一下:
所谓“愉快(快乐)教育”,本质是让孩子主动学习!
愉快(快乐)教育最初是针对有着繁重学习负担的“应试教育”提出来的。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填鸭式”、“满堂灌”、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和频繁考试,使学生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过重,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不但创造力被磨灭,而且身心健康都受到极大的损害。于是,一大批教育理想主义的行动者提出并践行,让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发展、幸福成长的愉快(快乐)教育。
这和西方的“阴谋”没有半点关系。
有人或许会问:“难道学习不需要吃苦吗?”
任何学习都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还是我前面所说——学习是否快乐,不是有没有吃苦,而是这个“吃苦”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总校长刘长铭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 “学习当然是辛苦的,但不应该痛苦!”
我理解,辛苦是主动的付出,是我心甘情愿为自己的目标所必须付出的代价;而痛苦则是被动的承受,是别人强加给我的无法摆脱因而不得不接受的负担。
数学家陈景润在“文革”中每天把自己关在小屋子里十几个小时验算数学题,辛苦吗?当然辛苦,但他却非但不痛苦,反而如痴如醉,因为这是他主动的选择。
去年我参加徒步108公里穿越戈壁无人区的活动,每天到了目的地,其他同伴都躺平了,话都不愿意多说一句,可我进了帐篷第一件事是拿出笔记本写日记,一写就是五千字。他们惊叹,说我“太勤奋刻苦了”,可我一点都不觉得什么“苦”,因为这已经成为我爱好的生活习惯。但是,如果谁给我布置一个任务,要我给领导写一篇有政治高度的讲话稿,我会痛苦不堪。
我还想到我读初中时,物理成绩很好,一度迷上了安装半导体收音机,为了买二极管,竟然傍晚从自己就读的农村中学出发,连夜步行36公里,黎明到达县城,脚都肿了!辛苦不辛苦?当然辛苦!但不痛苦,因为我愿意啊!
这样的例子,每个人都能以自己为例说出很多很多。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 “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
因此,快乐教育不是“阴谋”,也不是放弃努力,而是怀着好奇心主动而兴趣盎然地学习。
特别还要强调的是,“快乐教育”之“快乐”还包括了引导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战胜自己、攻克难关之后所获得的胜利喜悦。
2023年4月29日
来源;镇西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