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教育家
赵长河,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首都师范大学特聘硕士生导师,北京特级教师工作室(丰台)主持人,“语用化语文教学”的倡导者和践行者。
***
(资料图)
名师一般已经在专业领域有所成就、有所影响,按照世俗的标准,应该算是“功成名就”了,但对于真正的名师来说,这并不是他们追求的“终点”。
我认为名师的可持续成长,一靠情怀,二靠问题意识。拥有情怀的名师,才能真正在个人专业发展中专心育人事业,才能从育人的高度去理解教学。教育情怀的培养贯穿教师教育生涯的全过程,是历经长期的情感积淀和精神激励自然形成的。另一个影响名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是问题意识。有了问题意识,教师才能时时保持发展的新鲜感。
我将教师的问题意识分为两类。
一是学科问题意识。名师要更加善于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回答问题,比如我经常思考:语文教学为何普遍低效?解决方案是什么?大单元教学、大概念学习、项目化学习,如何与当下语文教学的实际自然融合?正是基于对诸如此类问题的思考,我才提出了“语用化语文教学”的教学主张。
二是非学科问题意识。看到有的教师语文教学素养非常好,教学成效却不好,此时就要跳出学科,思考是否实施了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心智发展规律的教学管理。
总而言之,问题意识是名师画好成长“第二曲线”必不可少的素质和能力。
01 找到关键突破点
如何有效克服名师在中后期出现的发展疲软、倦怠现象?我认为,要以问题意识为抓手,找到关键突破点,进而高质量地研究和解决问题,实现阶段跃升。
问题指引的专业阅读。在教育教学中产生了困惑和问题,首先要及时进行专业阅读,从他人的实践和思考中汲取灵感,为问题解决提供理论和经验的支持。例如,为了解决语文学科“教什么”这个困惑,我和工作室成员集中研读了王荣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王尚文的《语感论》和李海林的《言语教学论》等,通过文献研究找到新视角、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形成新认识。
问题牵引的案例积累。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如果能及时形成案例叙事,日积月累,就会成为教师的职业财富。名师提炼自己的教学教育思想后,最需要案例来支撑后期的可持续发展。案例叙事要养成每日动笔的习惯,从“日常”中发现“经常”,进而挖掘出其所蕴含的教育教学原理和规律。我将案例分为教例和课例,课例包括学科中的问题和思考;教例则包括学科教学管理和非学科教育案例。案例积累,才是基础教育科研的硬道理,我正是坚持以课例来反复验证“语用化语文教学”思想,使其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和教育的需求。通过案例叙事激活教育教学思维,帮助教师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获得鲜活的感受,从育人的高度审视自己。
问题引发的课题研究。教育是科学,科研是提高教育质量的第一推动力,名师要善于以科研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以我的经验为例,中学语文教学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很多教师听到这句玩笑话只是一笑而过,我却不禁思考,这“三怕”为何成为师生的笑谈多年却难以解决?有了感兴趣的问题,便有了课题立项的背景和动机,我从文言教学、作文教学等入手,先后开展了“以现代言语实践激活文言教学”“有效中学作文教学研究”“基于学校文化的校本阅读课程开发研究”等课题研究,充分发挥科研成果的效益,尝试从根本上解决学生语文学习的“老大难”问题,同时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启迪。
课题引领的专业写作。围绕课题开展的序列化专业写作,能够帮助教师对某一阶段重点思考和实践的问题进行更加深刻的总结和阐释。这是教师解决一个阶段积累的同类问题,逐渐形成自己教育教学思想的有效手段。名师要善于沉淀、提炼自己的教学教育理念,尤其到了发展后期,专业写作更应该主题突出、方向明确,指向自己的教学教育理念。历经多年沉淀的教育思想、多维呈现的教学主张、丰富多样的经验案例,都有可能成为其他教师解决问题的有效参考,这也是名师引领的意义所在。
问题引导的课堂变革。名师要时时保持课堂变革意识,要让课堂贴近不同年代、不同地域、不同基础、不同性情的学生。课堂教学设计的顺序,应先结合育人目标思考、确定学生该达到何种学习目标,然后设计相应的评价标准,最后再据此进行教学设计。有的名师“一堂课上了一辈子”,殊不知学生的学习需求、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早已改变。如果课堂墨守成规,“名师”便也失去了引领的意义。
02 发掘“再成长”资源
问题意识除了体现在教育教学中,还体现在名师的自我发展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省”。在我看来,当下名师培养的目标要从让教师“做一时名师”逐渐过渡到“终身做名师”,这就要求名师要认清自己的问题,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和自我认知,努力发掘“再成长”的资源。
始终跟随前沿的专业学习。执着于专业的提升,是名师应有的成长状态。名师要在教研中始终跟踪并过滤前沿文献,开展专业学习。突出“过滤”,是强调前沿理论不一定适用于全部学科、全部学段或所有教学情境。比如当下十分“火热”的大单元教学,教师可以跟踪学习和实践,但对于单篇教学尤其是作为“定篇”的单篇文本的教学,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其适用性。
始终坚持体现学科思想的研究。名师有了体现自己学科思想的理念后,要坚持从理论和实践上深入研究。从“语用化语文教学”思想的形成、提出到围绕这一思想开展科学研究,这一过程有效推动了我从单一的技能精进向综合的教育能力提升转变。首先是理论上广泛、深入地学习,如阅读《语用学与语文教学》《汉语语用学》《语用学教程》等图书,其次是坚持在课堂教学中从实践层面进行验证性研究。历经几个阶段的磨砺,我的教育思想愈发成熟、教学经验愈发丰富,也因此能为更多教师的教学和专业发展赋能。
始终研究学生学科思维的特点。学生能否用心学习一门学科和学习能否取得良好成效,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准确把握学生学习这门学科时特有的思维特点和心理特征。名师往往有多年教学经验,对每一代学生的差异性发展有更加深刻的体会,在“新老”的碰撞中,教师要包容、尊重成长于不同时代背景的学生,尊重其不断发展变化的身心成长规律。高中学生学科思维的发展特点,是怀疑、审辩等理性思维的觉醒。我习惯从学生喜欢的文化形式和感兴趣的文化现象出发,不断挖掘蕴含其中的语文学习要素,比如学生喜欢新潮的流行歌曲,我就引导他们搜寻、研究歌词中的文言词语活用现象;学生喜欢科幻电影,我就组织他们进行《三体》《北京折叠》《时间简史》等科幻专题阅读……
始终坚持与志趣相投者的对话。名师的可持续成长必须有观点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志趣相投者可以来自各领域、各职业、各年龄段。我建的交流群里,除了有工作室的学员,还有高校教授、报刊编辑、教育专家等,我们对话的内容并非局限于专业研讨,还可以是读书感悟、工作困惑、日常分享;对话形式多样活泼,线下线上灵活交流,既“请进来”也“走出去”;对话氛围平等真诚,学员可以辩驳名师、教授的观点,名师、教授也可以直陈学员课堂的优缺点。
“名师”不仅是一项荣誉、一种认可,更是一份责任、一种动力。名师作为教之先行者和师之榜样,更要发挥“辐射引领”的先锋作用,以“师之大者,为天下计”的胸怀,不断充实、完善、锤炼、突破自己。
— END —
来源 | 本文刊于《教育家》2023年5月刊第1期,原标题为《赵长河:以问题意识助推名师可持续发展》
作者 | 曹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