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收到一条留言,大概是说:我关注你是学英语的,你总写一些煽情的文章干什么?你应该多写一些英语干货。然后立刻取关了我。
西巴,基本道理很简单:你关注谁、你要学什么,和我无关;我要写什么,也和你无关。
(资料图片)
我的想法也很简单:英语学习方面,无论是方法还是语言点,我公众号的内容足矣让任何人学上至少一年。我对纯粹的英语知识分享已经有些腻,翻来覆去就那点道理那点事。我越来越重视那个最根本的问题:
我们为什么学英语?学英语有什么用?
学英语让我更快乐、更健康、更充实,我是幸福的语言学习者,我想分享英语带给我的日常思考和生活状态。于是就有了那些「煽情」的文字。「煽情」两个字很有意思,比「鸡汤」还可笑。我管不了那么多,我分享我想分享的一切,喜欢看你就多看,不喜欢你就取关。我无法解释我的动机,文章发出那一刻「作者已死」,如何解读也与我无关。
我甚至在想:要不要把公众号「英语学习笔记」改一个名字?让我名正言顺地分享更多英语之外的英语学习?
不舍得呀。
当初随便起的名字「英语学习笔记」,如今已经长成了大人。前几年我们是一起学习,这几年更多是彼此陪伴。翻了翻最近的朋友圈和文章,确实和大多数人心中的「英语学习」渐行渐远,不过在我这里,我依然是那个对语言和生活充满好奇的少年。
「英语学习笔记」的内核永远是英语,只是如果你还在努力学英语,你体会不到这份从语言学习到生活的延伸。24 岁时我还在读研究生,33 岁的我有了两个孩子,我关心的话题、思考的内容自然不一样。
上学的时候没学会学习,应试教育中差的一塌糊涂,反而是开始自学后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上学时也没有「如何生活」这一课,如今我有了一些经验,也想用我的方式把一些理念分享给可能需要的年轻朋友、同行者。
4 月末,Ethan 从重庆飞到清迈找我录了期播客 。回去后他做了播客、线下分享,也开始在雅思教学和自媒体上做更多尝试。五一假期,Angela 来清迈找我喝杯咖啡 ,我们一起玩了两天,她刚给我寄来了武夷山上的岩茶。
这几天,「树元工作室」的直树桑和培元来清迈找我,我们一起逛集市、在家里做饭、喝咖啡、玩游戏。今天小咪老师刚到清迈,要在这里呆一星期,从网友到成为现实中的好朋友,这份友谊很难得。
提这几个人,是想说我能认识他/她们,是因为英语,我和他们聊得最多的也是英语。在他们和我自己身上,我越来越发现最重要的不是「英语学习方法」,而是「了解自己」「相信自己」这些深聊下去就会很「煽情」的话题。
前几天我发了条朋友圈,大概是说我找到了一条学英语的可能方法——读读王小波的杂文,比如《我的师承》《思维的乐趣》。这些文章很短很好读,是可能的语言学习动力,至少对我来说比读英语学习专业书帮助都大。想通了那个 why,所有的 how 和 what 就太容易了。人不是懒,不是怂,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许多老人和大人也不那么鼓励我们自我探索,他们希望我们做沉默的大多数。
我突然也想:我的文字是不是也可以有这样的力量呢?
多年后还会有读者读到我写的英语学习笔记,可能那个时候 AI 更发达更方便,我写了好几年的英文表达不抵一行 prompt。多年以后有人会读到我的碎碎念,我的困惑自责和写给自己的话,那一刻可能也会体会我的某个状态,然后那份力量也会被激活。
如今让我写英语学习相关的热点话题和英文表达,我已经非常擅长,一天能写至少好几两。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更难。我也会想是不是我太矫情啦?这和英语学习有关吗?不过十有八九我还是选择了写出来、发出去,这是我的 ordinary courage。
你看这又是一篇流水账,有多少价值对我来说不重要,我只感到写这篇的时候我心里在发着光。心里冒出一个声音:If you can, you should.
我刚刚有了些兴趣爱好,刚刚有些喜欢自己,但我也和你一样迷茫,我不知道这个公号是什么定位、要做什么。可能下一篇是一份读书笔记,也可能是《母猪的产后护理》。
如果我的文字带给你启发和温暖,那你就向我靠近,在模仿他人中找到自己。如果你觉得它过于煽情和不务正业,取关我就好了,网上有很多根正苗红的英语学习博主,不差我一个。
今年说得最多的是:不带期待、不带评判地去做一件事情,享受做这件事情的过程。最后也想说,别对我带有什么期待,我承受不住,我和你一样勇敢,也和你一样脆弱。我鼓起勇气主动伸出手,也期待你隔空给我一个拥抱。
猜你还想读:
· 四年后,她写了这段回信
· 接受生来孤独,然后活下去
· 学英语, 别只盯着“如何学好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