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扬州大学园艺专业4名2019级本科生为了解决课堂学习产生的疑惑,组建科研实验团队,探索巨型南瓜生长极限,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本科生有意义的专业研究探索受到广泛关注,有深层次的原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本科生参与专业研究探索是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体现出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鲜明特点。
(相关资料图)
一是激发学生对未知探究的兴趣。科学研究通常以探索世界奥秘的好奇心和兴趣来驱动,以实验探索和团队交流辩论为依托。取得突出成就的创新型人才往往是凭借执着的好奇心、事业心,以及持续探索成就伟大事业。扬州大学4名本科生正是在“蔬菜栽培学”课上激发了继续深入探究的好奇心和兴趣,进而踏上了富有挑战的科研探索之路。
二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大学的教与学通过研究相连接,教师与学生共同成为研究的主体。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现代大学的基本特征。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起源于洪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现代大学理念。教学科研相统一的大学理念之下,大学教学活动不能脱离对科学的具体探究过程。科研是教学的源头活水,教学是教师参与和引导下的师生探索活动,也是激发学生对未知葆有好奇心的广阔平台。
三是人才培养与技术转化相衔接。人才培养与技术转化均是大学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大学科研成果的技术转化是大学直接服务社会的体现。推动大学科技成果走向市场,实现科研价值向商业价值的转化,是我国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的重要环节之一。大学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推广,不仅可以有效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还可以促进科研成果及时有效转化,将师生科研成果转化为可利用、可生产、有价值的农业、工业产品。
本科生有意义的专业研究探索关系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对于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为了切实增加本科生参与科研探索的覆盖面和有效性,需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本科生参与科研的机制建设。深入改革评价体制与用人机制,切实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强化科研育人功能,推动高校教师及时把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激发学生专业探究兴趣;推行覆盖全体学生的导师制,加强对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指导;加大高校科研实践平台建设力度,推动国家级、省部级、校级科研基地更大范围开放共享,支持本科生早进团队、早进实验室,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提高本科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建立健全创新人才培养的衔接机制。从人才培养规律来看,创新人才培养必须做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效衔接,保护好各学段学生的奇思妙想,从而为大学生创新思维的集中迸发奠定良好基础。
积极建设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社会生态。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在科研管理、成果转化、评价奖励等方面,进行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及成长的综合改革。结合区域资源优势、地区特点及产业发展需求,打造产学研用联盟,积极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政府、企业、高校达成广泛共识,努力形成跨领域、大协作的创新人才培养社会生态。
2023年全国外语词汇大赛、阅读大赛报名正在火热进行中!大赛由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办公室为指导单位,中国外文局CATTI项目管理中心、中国外文界主办。报名时间为2023年5月8日-8月25日,比赛语种设中英、中日、中韩。参赛对象分为大学组和社会公共组两个组别,其中大学组分为大学A组、大学B组、大学C组。更多精彩详情,请关注官方公众号“全国外语赛事服务号”、“全国外语赛事订阅号”。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