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现代教育报”即可关注我们
时下
“我自闭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emo了”
等网络用语
在青少年群体中迅速流行
这是学生的自我调侃
还是确有其事?
刚刚过去的5月25日是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 “5·25”的谐音即为“我爱我”,提醒学生“珍惜生命,关爱自己”。不久前,教育部等十七部门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强调国家层面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视。
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身心的全面发展。
为什么近年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我们应该为孩子做些什么?家长如何及时听到孩子的“呼救”从而减少悲剧的发生?北京市教育系统在这方面有哪些成功经验?
我们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共同寻找答案。
心理问题并非“矫情”
家校要及时关注回应
今年14岁的学生小张,因为父母离异,他一直与奶奶一起生活。最近一年来,小张变得不爱说话,上课走神,成绩下降,放学后常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情绪变得易激动,并时常说头痛、胃痛,身体不适,但带到医院做常规体检后,却未发现异常。
半年前,老师发现他有自残行为,建议他到青少年心理门诊就诊。经过心理测试和精神检查,小张被诊断为抑郁症。
“我的孩子小军本来读高二了,但去年因身体原因休学了近一年,今年二月才复学。”刘女士说。小军休学并不是因为“难以管教”,相反,小军从小自律,学习从不让家长担心,中考时更是以优异成绩考入一所知名重点高中。不过,进入高中后,小军虽然刻苦学习,成绩却排到了年级五十名之外。对自己不甚满意的小军很快就得了“怪病”——肚子疼,且频繁拉肚子。
刘女士告诉记者,她带着小军不断求诊消化内科专家,进行相应治疗后,症状却没有缓解。考虑到小军当时的状态无法上学,便改成在家自学。最后,小军被诊断为功能性肠胃疾病,而焦虑症则是导致他胃肠功能出现障碍的元凶。
“这几年临床遇到患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的青少年明显增多,在门诊中常见的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碍主要包括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等。”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病房主任、儿童心理卫生中心副主任曹庆久说,每一种病的确诊,都需要专业心理医生进行全面的病史采集以及细致的精神检查。
孩子们的心理疾病,可能并不仅仅是因为“心理脆弱”“叛逆”,也并不是所谓的“矫情”、胡思乱想,而是需要老师、家长、社会积极关注的心理健康问题,而家长有时候会表现得讳疾忌医。 王琳是北京市丰台区第一小学的心理教师,从事该工作已经有15年了。多年的工作经验,让她习惯于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理解问题。
“遇到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却不及时送孩子就医的家长,我常常想:如果我是他,会怎么样呢?假设我的孩子得了心理疾病,我会毫不犹豫带他去医院,把他生病的消息公布于众吗?我觉得这个问题需要想一想。至少我需要勇气,需要力量,需要一些时间做好准备去迎接来自外界的各种评判。”王琳说。
多重因素叠加
造成心灵出现阴霾
出现问题既不能忽视
也不必刻意夸大
携手医疗机构
构筑心理防护屏障
面对日益增多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北京各区、各学校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并与医疗机构携手,为青少年的“美丽心灵”构筑起防护屏障。
近日,东城区教委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签订合作协议,未来将合作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就诊绿色通道。当东城区在心理辅导中遇到疑难案例,会寻求医院专家团队的帮助,也会帮助有需求的家长联系医院,建立就诊挂号绿色通道,优化就诊流程,方便学生就医。
“一生一案”是朝阳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大亮点。近年来,朝阳区教委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为年度重点工作,以项目制形式持续推进,并将学生心理健康开展情况纳入学校工作评价,由督导部门严格考核。朝阳区每年也对小学五年级、初一年级和高中三个年级进行学生全员心理健康情况评估。“一生一案”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一旦发现潜在风险,就会主动干预。
近日,海淀区联合卫生教育、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为学校聘请了新一批的心理副校长,进驻该区全部中学。同时,在原有两条心理转介绿色通道的基础上,继续与三家医院建立协作关系,形成与北大六院、回龙观医院等医院的绿色通道网络,建立快速转介等制度,保证心理疾患问题学生能够及时转介、及时就诊。
早在2020年,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就率先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及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并作为“东城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东崇前学区分中心”,立足心理健康专业视角,尝试探索出一条家庭教育指导的有效路径,为广大学生及其家庭服务,更为学区乃至更大范围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探索拓宽工作思路。
文字:邓丽 常悦 赵艳国 娄雪
编辑:姜思瑶
编审:郝彬
终审:王宇 苏金柱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