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141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囊括了茶园管理、茶的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全部流程。这些技艺、习俗能深切地融入中国人的生活,有赖于以下条件的共同助力:中国茶园有适宜茶树生长的土壤和气候,且经过了一代代人的精心管理;茶叶的制作技艺精湛,并不断地升级优化;人们能够通过制茶、泡茶、品茶的实践愉悦身心,培养平和包容的心态,传达茶和天下的理念。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之所以要重点展现与中国茶有关的内容,是因为前段时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而它之所以能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中国饮茶和品茶不仅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更是早已贯穿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此后,材料也介绍了能产生这一结果的诸多条件,有气候、工艺方面的,也有人文方面的。这说明,一件事情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共同助力,而绝非一人之力。而从中国茶所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国人心态这方面而言,我们能看到,制茶、泡茶、品茶的过程,增加了生活情趣,培养了平和包容的心态、形成了含蓄内敛的品格,增进了家庭和睦、人际和谐,增强了文化认同和社会凝聚力;以茶敬客、以茶敦亲、以茶睦邻、以茶结友等与茶有关的传统礼俗体现了中国人所秉持的谦、和、礼、敬的价值观。而在人类逐渐走向命运共同体的今日,中国的茶叶和茶文化将带着天人合一、谦和礼敬、和谐包容的理念进一步走向世界,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中同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开创更美好的明天。
写作时,考生可以针对材料前后体现的中国茶能走向世界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因果关系,思考一件事情的成功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多方面的助力。也可以抓住中国茶所体现出的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发掘、传承中国茶工艺与习俗中体现出来的有益于人身心发展、为人处世的优秀经验,以泽被后世。以及,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日,我们应该如何将以中国茶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精神发扬光大。
参考立意:
1.传承中国茶文化,传承中华文明。
2.茶和天下,走向世界。
3.茶和天下,共创美好明天。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李四光
②巨匠是在严格的规矩中施展他的创造才能的。——塞·约翰逊
一个人想做点事业,非得走自己的路。要开创新路子,最关键的是自己能提出问题。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对自己能提出问题有什么样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李四光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就是说对一个问题不抱着怀疑的态度就不会去更深的求证和探索。通过怀疑,我们打破固有,寻找改进的可能性,探索更好的解决方案。
塞·约翰逊说“巨匠是在严格的规矩中施展他的创造才能的”,此句有两个关键词“严格的规矩”“施展他的创造才能”,表明创造、创新并非随心所欲,而应遵守一些“规矩”。伟大的艺术家、创作者需要在遵守严格的规矩和原则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考生可以思考,有哪些“规矩”是不能突破的,这些“规矩”可以是行业规则,也可以是做事的底线等。约翰逊的话意在告诫我们,创造、创新也是有原则和底线的。我们需要在规矩的框架内创新。
材料中的两个句子,貌似对立,实则可以统一。敢于“怀疑”就具备了创造、创新能力,但这样的“怀疑”,或者创造、创新必须在一定“规矩”之内进行,否则可能走向愿望的反面。比如人类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但这样的创新必须遵循伦理的底线。
导语强调“事业”“创新”和“提出问题”之间的关系,启发我们思考,如何正确的“怀疑”,如何在遵守规则的基础上“创新”,从而开创自己的事业。
参考立意:
1.学会质疑,遵循规矩,走向成功。
2.怀疑有底线,创新讲规则。
3.从自己能提出问题出发,在规则束缚中创新。
4.在规则中质疑、创新,做“硬核”青年。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述漫画给我们以启示,请结合启示与自身发展写一篇文章,体现自己的思考与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图画式材料作文题。
作文题由材料、写作任务、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画面呈现的是一个人被加减乘除符号包围,下边的四句话“以加法快乐”“用减法生活”“以乘法感恩”“用除法放下”则形象地表明了加减乘除四种数学符号在人生中所起的作用。写作任务是要结合漫画启示与自身发展,体现自己的思考与认识。
所谓“以加法快乐”,是指在能增加自己、他人以及社会的幸福、快乐的事情上,要多做加法,不妨锦上添花,不妨增光添彩。所谓“用减法生活”,是在生活中,要减少对名利的营求,减少贪念杂欲,让内心单纯起来,让生活简单起来。所谓“以乘法感恩”,是呼吁大家要葆有一颗感恩的心,受滴水之恩,当思涌泉以相报。这实际上是说,爱是可以传递的,而且是可以加倍的。所谓“用除法放下”,是指要学会清除执着、烦恼。这里的“除”,是清除的意思,房间要定时打扫,心灵也要及时清理。那些注定无缘的人、无能为力的事、诸多的烦恼和执念,都要及时清除。只有这样,人生才能自在从容,轻装前行。
写作时,对于材料中关于加减乘除符号给我们的思考与认识等内容,必须在行文中有具体的阐释或分析。可以从单一方向来分析立意,可以任意综合其中的两种或三种来立意,也可以将加减乘除符号给我们的思考与认识综合起来分析。如果选择单一方向来立意,比如,从“用减法生活”的角度分析,可以先从“是什么”的角度把“减法”界定为“减去过重负担,让心灵更惬意”;然后,从“为什么”的角度分析学会做减法的原因;接下来,从“怎么做”的角度,指出要学会减轻历史负累、放下思想包袱、不对自己替过高要求。如果把四者相结合,则可以从整体考虑,如何在人生中针对不同的情况、面对不同的问题选择合理地用“加”“减”“乘”“除”来应对。
立意:
1.叠加快乐,让人生更幸福。
2.减去贪欲,成就本色人生。
3.要用加倍感恩的态度对待人生。
4.放下仇恨,走好人生路。
5.善做加减乘除法,走好人生之路。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年来,古镇游异军突起,但很多兴冲冲“杀”进古镇的游客最后却是败兴而归:茶叶、首饰、瓷器、古玩、臭豆腐、烤肉串……几乎“千镇一面”。
但是,如果古镇里就只有几栋古建筑,几块砖瓦,几进院落,抑或几处溪桥,几盏宫灯而没有相应的商铺、餐饮、住宿甚至交通等配套,谁在那里停得住?所以,有人认为,古镇要能让人流连忘返,应该与时俱进,商业加持。
如果你是某古镇所在地的地方领导,手里拥有这样“独一无二”或“历史悠久”的古镇资源,你将怎样利用这一资源造福一方百姓,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呈现当下异军突起的古镇的发展现状——商业化、同质化严重,让游客来过就再也不想来,或者见识过一个,等于领略过所有。材料同时指出与时俱进、商业加持对于古镇发展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不可否认,想要吸引游客,相应的配套设施必须跟上,为游客带来便捷舒适旅游条件。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古镇商业化的问题。基础配套设施应当完善;但复制粘贴成风的、唯“钱景”至上、“十级滤镜”成瘾等此类“与时俱进”的商业化则应当避免。
题目要求考生以古镇地方领导的身份,思考如何利用古镇资源造福一方百姓。写作时,当从材料给出的角度进行思考,如何打造别具一格的发展模式,以吸引游客,拉动地方经济。比如:因地制宜,要从古镇自身的历史文化或建筑特色中挖掘独有的文化符号,并做好商业化与文化保护传承之间的平衡,努力从源头走出同质化误区;要有长远发展的意识,在保护古镇历史文化和商业运营之间取得平衡,有关部门要制定长远的统筹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商业竞争,保持古镇的宜居性和文化环境;实施严格的商业管理制度,给予商家支持和激励,鼓励商家提供更具有本地特色的商品和服务,激发游客的兴趣和购买欲望等。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因地制宜谋特色,千城一面不可取。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因地制宜,古镇要从自身的历史文化中找到独有的文化符号。二、古镇开发在文化和商业化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通过商业开发,让沉睡的传统文化“活起来”,使之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并适应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推出与文创产品、餐饮、手工艺、演艺等产业业态的融合发展。三、提升游客体验,推出独特商业创意。古镇要在精致化产品、精细化服务、精彩性活动和精益化运营上下功夫,要常变常新、常新常变。增加游客对古镇的兴趣与了解。
参考立意:
1.因地制宜谋特色,千城一面不可取。
2.立足文化根基,打造古镇特色品牌。
3.过度商业化不可取,古镇应有独特美。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的人因坚持自己的“冷”,却意外地“热”了;有的人因追求自己的“热”,却顷刻间“冷”了。“冷”“热”之间,蕴含着诸多人生哲理。
以上材料对我们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以“冷与热”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 选准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紧扣“冷”与“热”这两个核心概念展开。根据语境,此处的“冷”应是指不受欢迎的、没人过问或关注的、受冷落的处境;而“热”则相反,是指受很多人关注、欢迎或羡慕的处境。
材料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说,有的人主动自觉地较长时间地处于一种“冷”的处境,后来却意外地“热”了;有的人执着地追求一种“热”的状态,后来却一下子“冷”了。第二层是对前面两句的总结与升华,是引导考生思考由“冷”而“热”或由“热”到“冷”的现象中,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具体看来,材料中的“冷”与“热”比喻的是人的处境,而由“冷”而“热”或由“热”而“冷”则指人的处境的变化。写出“启示意义”,即要求考生能够联想到体现这种 “冷”“热”变化的社会现象,同时能由此得到“感悟与思考”,即由果溯因,探究其中原因,从而启示我们为人做事的道理。由“冷”而“热”,是因为这种人为追求某个学业或事业的目标而默默努力、专心工作、持之以恒,正因为他的这个“甘坐冷板凳”或耐得住寂寞的精神,他最后取得成就,而一朝成名天下知,成为受人关注、欢迎或羡慕的对象,即意外地“热”了。此处“意外”是就此人追求而言,表明“热”并非此人追求的目标。由“热”而“冷”,则因为这种人一味地追求“热”,比如成为“网络红人”或一夜暴富之人或权势滔天之人,结果或稍有一点“热”度或稍有一点“成就”,就会因名利而忘乎所以、忘记初心、骄傲自大、飞扬跋扈等,一下子打回原形、事业失败、跌入谷底甚或锒铛入狱,即顷刻间“冷”了。
引导语“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以‘冷与热’为主题,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点明了写作要求,在读懂材料内涵的基础上,“以‘冷与热’为主题”,写出“启示意义”。写作中,一是由“冷”而“热”与由“热”而“冷”两种现象均要涉及,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可只写其中之一;二是要能举出类似社会现象加以佐证,不可泛泛而谈,只空谈道理而无事实;三是文章中心论点应落在现象背后的原因上,要指出“怎么做”。
行文思路上,考生要进行辩证论证,提出中心论点,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人生要耐得住寂寞,方能有所成就;而在取得成就之后,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要有危机意识,方能永葆事业蒸蒸日上。可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列举一味地追求时尚或博人眼球,梦想大红大紫的反例,同时重点以正面典型事例论证,如袁隆平、张桂梅、屠呦呦等国家楷模,表明追求成功无可厚非,关键是要做好基本功,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即耐得住“冷”,才可能会“热”,才能获得长久的发展,收获丰硕的成果。
参考立意:
1.要耐得住寂寞,方能有所成就。
2.要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方能事业长青。
3.不能一味地追求博人眼球,而要做好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