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知网5月31日消息,近日,在“第二届青少年心理成长与心理健康教育论坛”上,中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专家、教授唐海波,电子科技大学心理学教授李媛,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心理中心主任王瑞,大儒心理创始人徐凯文,朗心心理CEO兼联合创始人王刚,共同就学校心理危机预防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共发性以及西方和中国的高校为了预防学校危机事件所做的努力和未来发展的方向展开了探讨。本次论坛系2023中关村“教育+科技”创新周系列活动之一。
就在不久前,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那么当前,大学生和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究竟如何?
(资料图)
唐海波提到,疫情三年给社会带来巨大影响,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也越来越高,心理危机越来越多。更需要认识到的一个事实是,由于精神障碍的患病率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中小学青少年心理危机的患病率始终存在,会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高校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任重道远。”
徐凯文更是谈及调研中注意到的一个现象:“心理干预做得好的地区,并不意味着当地孩子心理危机的发生率就低,也并不代表当地就能有效遏制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面对日益突出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目前中国式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体系是如何做的?
在高等教育方面,据李媛介绍,高校的心理预警干预体系包括心理普查、心理健康课程、辅导员人工筛查等部分。以电子科技大学为例,每个学期会进行三次人工的心理普查。
在基础教育方面,王瑞谈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体系化、协同化和前置性的工作”,具体包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开展课程、活动,全面预防;二是针对亚健康的群体,进一步访谈、一生一册、一生一案专项的辅导计划;三是发挥班级、年级、学校整体的网络,对学生进行观察,甚至医教协同。整体性、综合性地促进孩子能够正常地回归校园,降低高危率。
对于目前的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体系,上述学者也给出了相应建议。
唐海波认为,在建强心理人才队伍方面,各学校近期推出引进人才的举措,希望将更多的专业的心理人员纳入高校的心理队伍,提高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危机干预队伍的专业性,从而应对日益严重的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此外,由于存在地区差异、高校差异,心理咨询的需求服务必须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作为基本的条件。
“我们现在做危机干预的高校队伍太单一,就只有心理咨询师,而在国外是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医生并肩作战。遇到严重问题的群体,精神科医生马上诊断药物治疗,不需要药物治疗的心理咨询师则马上跟上。因为心理危机往往就是精神障碍的早期。现在我们国家心理咨询中心危机干预队伍的专业性是亟待提高的,需要将高校的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医生两支队伍共同培养起来。”
具体举措上,他建议各高校发挥所在地的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病医院退休医生的力量,高校返聘退休的精神科医生坐诊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与精神科医生联合,能更好做到及时识别、及时干预学生的心理危机。
李媛强调,十七部门发文提出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心理教育有其科学性,是一个系统生态工程。
王瑞提到:“目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具有隐蔽性强、多变性、共发性等特点,有时候不是一个简单的一个心理问题,而往往伴随着手机成瘾或者人际交往等几个问题交织。这也给我们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对此,她认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五育并举尤为必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重视孩子理想信念价值观的培养,当一个孩子有目标有奋斗方向的时候,自身的抗压能力会有所提升。
此外,老师和家长群体的科普培训,也不容忽视。通过培训,让老师了解到如何识别孩子的一些需求、如何跟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由于很多青少年心理问题跟家长息息相关,因此开设家长课程进行科普是有必要的。
徐凯文表示,孩子是承载社会焦虑、压力的薄弱环节。当前的心理工作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科学研究,例如不断完善学生心理测评体系,发展新的理论与方法,这关乎学生的生命安全和未来发展。
王刚表示,当前对非智力素质的忽视也压抑了孩子们的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对此,他建议,学校一方面要继续做好危机干预防控、守护生命,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全方面的心理素养教育,治未病,更期待普教的教育生态能更健康,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