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哈佛新生数据报告出现了一个有趣的亮点现象:新生们依然有很大比例的学生来自高知、富裕的家庭;其中每6名新生,就有一名学生的父亲或母亲毕业于哈佛。
【资料图】
许多家长不禁想问:到底什么家庭能出学霸?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美国教育部就主持了一项研究,名为“儿童早期纵向研究”。
他们从全美的1000多所学校中,抽调了2万多名从幼儿园到五年级的孩子,研究家庭因素与学业表现之间的关系。
考高分相关的8个因素:
1.父母学历高(知识)
2.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金钱)
3.母亲在生育第一胎时的年龄为30岁或30岁以上(心智)
4.出生体重低(健康)
5.父母在家讲英语(语言)
6.家中有较多图书(认知)
7.父母参加家长会(陪伴)
8.被收养儿童(边界)
无关的8个因素:
1.家庭完整(家庭结构)
2.父母最近搬入了条件较好的小区(家庭住房)
3.母亲在孩子出生后至上幼儿园之前不工作(父母工作)
4.参加过启智计划(接受培训)
5.随父母去博物馆(消费选择)
6.经常被打(养育行为倾向)
7.经常看电视(电子产品)
8.每天听父母读书(阅读形式)
01
初为父母,谁都没有经验
从孩子降生的那一刻开始,大部分的父母就开始生活在惊慌失措之中。因为养育孩子,对初为人父母来说,都没经验。
但许多家长都意识到,孩子小时候的成长环境对今后的学习成绩、生理、心理健康有直接影响。虐待、创伤、家庭争吵等童年不良经历似一双邪恶的大手,常常将孩子们拉离通向幸福健康的轨道。
这些年,有关育儿的观念瞬息万变,不同门派的所谓专家之间莫衷一是,很多时候专家们前面说某观点正确,过段时间又跳出来信誓旦旦宣称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而对疲于应付工作的中年父母来说,辨别事实与谣言显然并不容易,因为这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和足够的信息支撑。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数量巨大,辨识程度低,究竟哪些观点是可靠的呢?
看到一个TED演讲,哈佛学霸王远,回顾自己从学渣到学霸的成长之路。他在学校曾经性格孤僻、身体弱小、成绩较差,纽约州标准英语考试都没有通过。
图片来源|视频:TED《THE CRUCIAL LESSONS THAT I LEARNED FROM SPORTS》
他一度怀疑人生,为什么没有天份,不聪明?是不是有缺陷,不可能干成任何事情?但是,在家人的鼓励、支持和帮助下,他最终逆袭成功。
在学业方面,他平均成绩为满分4分,多项科学数学科目全校最高分,各个标准考试成绩优异。被几乎所有顶级名牌大学录取,最终成为哈佛大学学霸。
图片来源|视频:TED《THE CRUCIAL LESSONS THAT I LEARNED FROM SPORTS》
王远的哥哥一直是他的榜样,是摔跤冠军,被杜克大学、卫斯里安大学等名校录取。优秀的一直保持优秀,不优秀的让他变得优秀,他们的爸爸王建军功不可没。
王建军没有因为王远是个学渣而放弃,而是找准孩子的弱点,认真思索,制定有效的成长计划,帮助儿子逆袭成功。王远一度成为当地小名人,王建军也成为当地华裔家长争相讨教教育经的对象。
02
8个与孩子成绩有关的因素
前文提到了这项研究中与考高分相关的八个因素,接下来,我们依次按照对应关系进行简要分析:
有关:父母学历高。
无关:家庭完整。
拥有高学历父母的儿童通常在学校成绩优秀,这应该在大家的意料之中。教育水平较高的家庭相对而言,更重视教育。而受教育程度一般和智商是正相关的,从遗传学的角度讲,智商具有高度的遗传性。
但儿童的家庭是否完整似乎并无影响。前文引用的研究表明,家庭结构对儿童性格并无影响。同理,家庭结构对儿童的学业水平似乎也毫无影响,至少在低年级阶段确实如此。
这并不是说好好的家庭应该说散就散,而是说无数的单亲家庭儿童应该感到些许慰藉。
有关:父母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无关:父母最近搬入了条件较好的小区。
社会经济地位和孩子的考试分数高度相关,这个应该很好理解,因为更好的经济条件可以为孩子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环境,这也是中外父母努力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社会经济地位是成功的重要表现,这说明此人智商较高且教育水平较高,所以事业有成的父母所养育的子女,获得成功的概率也较高。
但搬入条件较好的小区对儿童的学校成绩并无帮助,这可能是因为搬家本身存在负面作用,更有可能是因为,正如换了好鞋不会跳得更高,好房子也无法提高数学或阅读成绩。
有关:父母在生育第一胎时的年龄为30岁及以上。
无关:母亲在孩子出生后至上幼儿园之前不工作。
一般来说,母亲第一胎生育孩子的年龄偏大,大多数是因为母亲接受过高等教育,或者事业上有所成就,这样的母亲,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智力水平、收入水平较高,在养育孩子时具有更优越的条件。
而母亲生完孩子辞职在家带孩子,对孩子的分数没什么影响,这似乎让很多全职妈妈有点丧气,但大数据研究表现出来的结果的确如此。
有关:父母在家讲英语。
无关:定期随父母去博物馆。
父母讲英语的儿童在学校的成绩要优于父母不讲英语的儿童。这也不足为奇。在“童年早期的纵向研究”中,拉美裔学生的成绩进一步佐证了这一相关关系,拉美裔学生的整体成绩偏低,同时父母不讲英语的比例也较高。(不过,他们往往能在高年级迎头赶上。)
那么反面例子又如何?
假如父母不仅讲英语,还会在周末带孩子参观博物馆以拓展文化视野,结果会怎样?抱歉。填鸭式的文化教育或许是养育过度的一个基本信条,但“童年早期的纵向研究”的数据表明,参观博物馆与考试成绩并不相关。
有关:是被收养的儿童。
无关:经常被打。
被收养与学校考试成绩高度负相关。为什么?研究表明,亲生父母的智商对儿童的学业水平造成的影响远高于养父母的智商,而将自己孩子交予他人收养的母亲智商往往明显低于收养者。
被收养儿童成绩平平的另一个原因听起来或许令人反感,它与主张人性自私的基本经济学理论有关:想弃养孩子的母亲可能不会像想要孩子的母亲一样认真做产前呵护。
不过,虽然被收养儿童往往考试成绩不佳,经常被打的儿童则不然。这或许有些出人意料,不是因为打孩子本身难免会造成伤害,而是因为传统观念认为,打孩子是不文明的做法。
我们可能会因此认为打孩子的父母在其他方面也不文明,或许事实并非如此,打孩子或许另有内情。
有关:父母参加家长教师联谊会。
无关:经常看电视。
父母如果参加家长教师联谊会,孩子往往能在学校取得好成绩,这很可能表明,与教育行业息息相关的父母才会参加家长教师联谊会,但参加联谊会本身并不会提高孩子的成绩。
与此同时,“童年早期的纵向研究”的数据表明,儿童的考试成绩与看电视的时间并不相关。这虽与传统观念相悖,但看电视显然不会让儿童的大脑变成一团糨糊。
(芬兰的教育系统名列全球最佳,多数芬兰儿童7岁才开始上学,但在上学之前,就已经通过看配有芬兰语字幕的美国电视节目自学了识字。)
不过,在家里用电脑也不会让孩子成为爱因斯坦:“童年早期的纵向研究”的数据表明,使用电脑与学校考试成绩并不相关。
相关:家中藏书多。
无关:几乎每天都听父母读书。
最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一点。关于家中藏书问题,情况比较多。有的孩子家里藏书多,而且喜欢阅读,那么对于语文成绩或者科学课成绩,显然有直接的好处,这毋庸置疑;有的孩子,家里书多,但并不喜欢阅读,可能更喜欢在家玩玩具,但孩子的成绩和喜欢阅读的也不相上下。
有的孩子,家里虽然没有很多藏书,但是他喜欢随父母去图书馆阅读,孩子的成绩甚至比不上前两者;还有的孩子,家里没什么藏书,也不去图书馆,但成绩可能也并不落后。
03
父母本身的特质更能影响孩子
综合以上的数据研究结果,我们发现这样一些显而易见的事实,真正影响孩子成绩的因素:身份、配偶、生活方式,其实是已经形成的东西,如果父母天资聪慧、踏实肯干、受教育层次高、收入高,那么孩子就有更大概率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取得成就。而父母的所作所为对孩子的影响,远远比不上父母本身的特质。
当然,这是大数据本身研究的成果,但具体到个体,总会有千差万别,所以父母也不必沮丧,因为很多重要因素,家长其实是可以不断改变的,比如:受教育程度、收入、生活方式。父母保持终身学习的心态和行动,其实就是受教育程度的改变。
除了先天的智商因素不能改变,父母努力创造的过程和结果,就可以带来收入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这些,对孩子的成长,都有关键性的积极影响。
来源:帮你择校
新父母一二三教育法
一个目标:身心健康,人格健全
两个根本:一抓习惯,二抓人品
三个半小时:亲子共读半小时、亲子运动半小时、亲子交流半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