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0万+转发量、100万+点击量和阅读量……在这个时代,对“量”的追求似乎满足着人们的某些需求。
【资料图】
你对上述现象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⑵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题目属于现象类,讨论核心现象是对量的追求,限定的讨论范围是对于量的追求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
针对题干内容设置以下问题:
(1)量代表什么?如何定性?
(2)人们对量的追求是在追求什么或者为何要追求?
(3)追求量人们想要满足哪种需求?
(4)追求量的方式是否真的能够满足该种需求?为什么?
(5)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量”?
立意: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逐一分析。
(1)题干中给出了2个具体的量,此外还应该注意题干给出了省略号,意味着后面还有更多量的表现形式,因此题干后文所说的人们追求的量不仅包括“10万+转发量”“100万+的点击量和阅读量”两种,生活中更为广阔的量都可以纳入到讨论范围中。因此“量”可以定义为对事物数据化(量化)的评价标准,量的多少成为了我们评价事物优劣的一种外化标准。
(2)人们对量的追求可以理解为对于卓越与优秀的追求,无论媒体作品追求高点击还是学生追求高分数,都是追求卓越催生出的积极心态。
(3)人们通过对量的追求以达到内心对于优秀的目标期待,进而以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因此追求量本质上是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4)既然已经承认人了追求量是追求卓越的积极心态,但这并不意味着对量的追求就能够满足人们自我实现的需求。量确实具有参考的意义和价值,但量只是一种结果,仅仅是卓越与优秀的量化表现形式,是副产品,不应该成为初始目的,以追求量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是需要警惕的,因为人类行为追求的不是仅仅是漂亮的数据,而应该是做事前设定的愿景,追求高转发量和点击量是为了出产更有价值的作品,而并非只为了博眼球,个人的学习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学习中的意趣,而并未为了追求分数,国家发展是为了过强民富,国民更加幸福,而不是一味追求发展数字,一味地追求“量”,反而会在数据化的目标中失去本心,因此“量”本身并不能代表自我价值高低,追求量也不能真正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真正实现方式是最初的目标与愿景得以达成。
(5)因此,对于“量”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人生发展中某种参考系数,但并非单一化的评判标准,更不应该成为追逐的目标,因为它无法真正满足人类的自我价值,而能够真正满足自我价值的是人类群体或个体的愿景,例如我们如何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人类如何更加幸福地诗意地生活在当下的时代。
【佳作赏析】:在“量”的泡沫中紧握真实
在这万物互联共生的时代,动辄便有“10万+转发”、“100万+点击”的爆款文章现世。相较于只能辗转于竹简纸笔,艰难流传的古时文章,在今天想使自我的想法与呼告得到千万人共鸣显得何其容易。然而我们在沉醉于众人合唱之余,也应当以清醒的理智认识背后危险的杂音。
在诸多依靠网络昭雪的案件中,数万的转发量是人们心底朴素正义感的呈现。是“使强者有所忌惮,使弱者呼告有门”的基石——但更多情况下,惊人的点击与转发也源于文章投放者对观者心理的精准拿捏。如咪蒙、如一众“毒鸡汤”厨师所为:涉世未深的青年,尚未成熟便为扭曲的价值观俘获,一如红细胞在氧气与一氧化碳中选择轻便的后者,在飘飘然中步向命局之终。
不难得见,如此的对“量”的追求极度危险。对于阅读者而言,“数量”的庞大影响着对“质量”的判断;对于投放者而言,数字带来的虚荣也会妨害思考与沉淀,思想在双方共同的惰懒中杳无音信。
对“量”的追求与其说是寻求更多灵魂的共鸣,不如说是在快速迭代的网络环境之中,帮助人们粉饰自己头脑衰竭,文笔枯萎的暗淡现实。如果每一位创作者都仅是汲汲于“转发”“点击”之多,那么在高尚头脑面前本无定足之地的小人,便能够轻易凭借此包装或是把戏完成对前者的“战胜”。而已经习惯于运输与阅读“一氧化碳”的“红细胞”,也将于使双耳生满彩茧的歌舞升平之中忘却伟大与崇高,忘却源于心底,真诚地涓涓流淌的思想。
而在这时,宏大的数字便可以进一步满足社会的需求,即营造出思考、参与、发声的假象。浮沉于“大众的声音”的我们,在这片溺海中看见上万转发,就可以安然将这一事,这一文沉入遗忘的深渊,带着“明天会更好”的美梦睡去,殊不知由每一次匆匆浏览,快速转发砌成的城墙并不能抵御真实的风雪。即使是巨量的转发,不过只能点明生活于社会的症结,而想要从困惑的泥沼中抽身,需要每一个人切肤的体悟、思索与行动。
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卡尔维诺指出两种对待地狱的办法:一种是共同沉沦,另一种是“从地狱中寻找非地狱的人与物,使它们活下去,赋予他们空间。”我想,对待百万关注、点击的“爆款”也应如是:从中寻找、辨别可用之处,循照高尚、健康的指引前行;为难以吸引关注的真实思考留下空间;在“量”的泡沫之中,用力把握生命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