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0万+转发量、100万+点击量和阅读量……在这个时代,对“量”的追求似乎满足着人们的某些需求。
【资料图】
你对上述现象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⑴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⑵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题目属于现象类,讨论核心现象是对量的追求,限定的讨论范围是对于量的追求满足人们的某种需求。
针对题干内容设置以下问题:
(1)量代表什么?如何定性?
(2)人们对量的追求是在追求什么或者为何要追求?
(3)追求量人们想要满足哪种需求?
(4)追求量的方式是否真的能够满足该种需求?为什么?
(5)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量”?
立意: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逐一分析。
(1)题干中给出了2个具体的量,此外还应该注意题干给出了省略号,意味着后面还有更多量的表现形式,因此题干后文所说的人们追求的量不仅包括“10万+转发量”“100万+的点击量和阅读量”两种,生活中更为广阔的量都可以纳入到讨论范围中。因此“量”可以定义为对事物数据化(量化)的评价标准,量的多少成为了我们评价事物优劣的一种外化标准。
(2)人们对量的追求可以理解为对于卓越与优秀的追求,无论媒体作品追求高点击还是学生追求高分数,都是追求卓越催生出的积极心态。
(3)人们通过对量的追求以达到内心对于优秀的目标期待,进而以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因此追求量本质上是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
(4)既然已经承认人了追求量是追求卓越的积极心态,但这并不意味着对量的追求就能够满足人们自我实现的需求。量确实具有参考的意义和价值,但量只是一种结果,仅仅是卓越与优秀的量化表现形式,是副产品,不应该成为初始目的,以追求量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是需要警惕的,因为人类行为追求的不是仅仅是漂亮的数据,而应该是做事前设定的愿景,追求高转发量和点击量是为了出产更有价值的作品,而并非只为了博眼球,个人的学习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培养学习中的意趣,而并未为了追求分数,国家发展是为了过强民富,国民更加幸福,而不是一味追求发展数字,一味地追求“量”,反而会在数据化的目标中失去本心,因此“量”本身并不能代表自我价值高低,追求量也不能真正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真正实现方式是最初的目标与愿景得以达成。
(5)因此,对于“量”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人生发展中某种参考系数,但并非单一化的评判标准,更不应该成为追逐的目标,因为它无法真正满足人类的自我价值,而能够真正满足自我价值的是人类群体或个体的愿景,例如我们如何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人类如何更加幸福地诗意地生活在当下的时代。
【佳作赏析】:看见个人的本色
10万+、100万+……这些庞大的数字如今离我们如此之近。它存在于每一次刷新的界面中,每一篇被称为“爆款”的推文里。在当今的自媒体时代,如何正确审视巨大的外部世界的关注与自我价值的关系,已成为关键。
对“量”的追求自古有之。“读书破万卷”,是我们对于个人学识的不断进取。这样的追求来自于内部,是对自我的更高要求。而当今,“量”的意义更多在于被外部世界所认可,甚至仅仅是“被看见”这一需求,使人们为了增加转发量,点击量而用尽各种手段。然而,“被看见”以后,个人价值是否得到彰显?又或者人在过度的曝光与关注下丧失了其价值意义?
“每个人都有十五分钟的成名机会。”追求关注,便是在寻求通过这一方式走向成功的捷径。我们见证了一些通过几篇文章、一个视频而受人追捧的先例,便企图渴望通过效仿来再次获得同样的待遇。然而,这势必会导致哗众取宠之流的产生,妄想博人眼球。将“量”作为评判自身价值的标准,将自我意义交给大众手里去评判,无法活出自己的本色。即便那本色是黯淡的、不吸引人的,却是真实的。
因此,身处自媒体时代,“量”并不是唯一,它可能是一个偶然的结果。并且,我们也不应以“量”为我们发声,展现自我的终极目的。转过头来,那些巨大数字的背后,对旁人来说是屡见不鲜的模板与套路,通过一定的形式与传播学原理使之进入公众视野。而那真正弥留人心间的,绝非一夜爆红,绝非刻意为之,而是来自个人对生命的切身感悟、与真诚的奋斗足迹。
透过“量”,我们应注视真正的“人”的生活底色。方方于武汉封城期间记录了武汉人民的真实生活感受,将之编写为《方方日记》。在那些点击量与阅读量的背后,我们却对那个“人”的形象更加亲切,那是具有温度的记忆,余秀华曾直播朗诵自己的诗歌,一字一句中透露出她内心的信仰之美。正是不求被随意掠过式的“看见”,而追求自我表达,才让她们在受到“量”的馈赠时保留初心,保有个人的本色。
当然,我们无须因为成功的自我表达得到关注便诚惶诚恐,只是我们永远应将心比心,以真彰显自我,而不仅仅将转发、阅读当作指标与利益交换。一次阅读、一个点击、一份关注,背后是一个生动的个人对另一个不知名的生命表达的由衷注视。生命本来没有名字,却难以磨灭那份知己般的喜悦。
那样,当我们满怀真诚地表达自我,满怀敬意地发现他人,“量”早已没有存在的必要,心灵的交换无法计量。穿越人群看见个人,从个人身上,我们看见生命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