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21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3 分钟
回忆过往,在我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印象最深刻的事常常与宽容相关。
01
【资料图】
前不久,我们接到家长的投诉:一位教师作业批改很不及时。
分管校长立即展开调查,在向当事人了解情况时,这位教师流下了委屈的泪水。
原来,一周前这位教师的妈妈突发重病,在医院抢救。爱人要照顾孩子,她一个人在医院照看老人。本来她是想向学校请假的,但又不想给别人添麻烦。所以,她每天在医院照看老人的同时进行线上教学。作业按学号抽样批改,然后根据反馈情况进行集体辅导。
了解这些情况后,我的心情很复杂,既感动又愧疚。家长也为自己的投诉感到后悔。
后来,我们想找他人帮那位教师代课,但她坚持“我们班的学生我自己教,心里更有数,后面复习时也更得心应手”。于是,授课仍然由她完成,作业由同事帮忙批改。
事情看似过去了,但留给我们的思考还在延续……
学校请假制度明确规定,两天以内的假要教师自己调课,如果超过三天,学校才协助安排,这个制度是我们当时探讨后认为合理、恰当的。
但是,偶尔也有教师请假一两天但没能安排好课。因此有人提议:凡是这样的情况要几倍扣除相应的代课费。
但是,我始终没有这样做,因为绝大部分教师做得很好,更重要的是,我发现有些教师没有自主安排好课务,是因为当时遇到的都是极其紧急的情况,实在没有条件再自己去调课。
我认为,教师是需要宽容的。
学校每天安排一位行政管理人员担任总值班,一早在学校门口迎接师生。
偶尔有人迟到,一般情况下我不会批评甚至连提醒也很少,通常会自己去替他值班,等他到了我再走。
倘若他不说,一般我也不问;倘若他解释一下,我通常会说,下次有事就和我说,我来顶一会儿。
这样温暖的提醒常常比批评的效果更好,因为他感受到的是关心、谅解,是一种伙伴间的互助和共同的责任。
现在,有些地方总是倡导制度化管理,其实学校里也有许多事情是要靠文化、靠信任去解决的,最终都是因为共同的愿景、彼此的关爱、相互的理解才能更好地实现共同的目标。
02
前不久,遇到一位前辈,闲聊现在的教育百态。
谈到“现在的教育普及率更高了,学校的办学条件更好了,但是家校之间的矛盾却更突出了”,老先生说,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关键:过去家长总觉得学校是自己的,学校、家长和孩子就是一个团队。
老先生回忆,他们当初在农村教书,校舍都是村民集资建起来的,这个大门是老李家的,这根房梁是老刘家的……学校即使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也是大家自己的事情,不会投诉到别人那里,甚至不愿让别人知道。
其实,学校管理正需要一种“家”文化,校园应该成为温暖的家园。
温暖的学校管理常常需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关注那些常常容易被忽视的点滴。那些温暖的瞬间,只要你关注到了,常常就能触及人的心灵深处。
上次全区的啦啦操比赛,各校都高度重视,比赛现场非常火爆。我们学校赛前动员很充分,队员在比赛过程中也非常投入。
那时,大家在关注台上表演的学生,我发现侧台处有两个“候补队员”,大家在台上比赛时,他们也在台下投入地表演。我被他们感动了。
比赛结束后,大家都在为获得一等奖而欢呼,我特意找到这两个学生,向他们表示感谢和祝贺,他们的表现一点也不比上台比赛的队员逊色,甚至更令人感动。后来,我还专门为这两个学生准备了一份奖品,并颁发了特别贡献奖证书。
后来,其中一个学生的爸爸一直在各种场合传播这个故事,逐渐成为学校在社区流传最广的故事之一。这些故事成了我们学校文化的载体。
03
回忆过往,在我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印象最深刻的事常常与宽容相关。
小时候,我有些调皮,学习不专心,成绩一直在中等甚至偏下的水平。
有一次期末考试,我又考得很糟糕。晚上,我刚躺下,爸爸推开房门,帮我理了理被子。他以为我睡着了,轻声嘀咕着:这孩子挺聪明的啊,不可能考这么差呀?
就是这句轻声嘀咕,唤醒了我沉睡的上进心。我突然觉得不能让爸爸失望,从此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回答父亲的这次追问。
有一次我没有带作业本到学校,我以为会有“狂风暴雨”,不料老师只是轻声提醒一下,还送给我一个本子。
这位老师的做法让我感到意外、惊喜,更给我教育和启迪。
这种教育的印记是影响终身的,也指导着我今天如何当老师和校长——我想把我们学校办成一所温暖的学校。
04
有一个经典的小寓言,大意就是,初春的时候,暖风与寒风相遇,寒风说自己比暖风更厉害。
这时,路上有很多行人穿着厚重的棉衣,寒风挑衅说:看看我们谁能将行人的棉衣吹下来。说完寒风就呼呼地刮起来,行人不但没有脱下棉衣,反而越裹越紧。
轮到暖风出场,人们感到一阵阵暖意,最后热得不舒服了,慢慢将衣服敞开,直至脱掉厚重的棉衣——教育需要像暖风,倘若只是像寒风那样粗暴,常常会事与愿违。
管理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时间并不是很长。随着人们从事脑力劳动的分量越来越重,管理的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就是这样的,不能机械地用定量、定时的方式来管理,倘若这样就会沦落为最原始的学校管理了。
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更重要的是唤醒和激发,控制远没有欣赏、宽容来得有效。
这样的管理也许不会立竿见影,在此过程中大家都在彼此“试探”、彼此感受、彼此磨合,当真正实现彼此的理解与信任时,工作就会实现一种真正“自在”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