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选自|萨提亚育儿 公众号
作者|暖心
【资料图】
播音|武冰洁
视觉设计|王荣佳、樊薇
栏目主持|杜润楠
你的孩子未来是积极上进还是厌学叛逆,取决于你对这几件事的态度音频:进度条00:00 07:28 后退15秒倍速 快进15秒
“五一”小长假期间,和几个妈妈约着一起去游玩。
野餐时,小朋友睿睿捧着一本书看得特别入迷,连他最喜欢的烤肠都不吃了。
这时候,一位妈妈特别羡慕地说:“ 这孩子真自律啊!出来玩还放不下书,不像我家这小子,整天只知道玩,让他看个书,简直跟要命一样,你是怎么教育的?”
睿睿妈妈说:“ 其实我也没怎么教育,他自己比较喜欢看书,连带着学习上也挺自觉的。”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自家孩子的行为。
大家感慨:同样是养孩子,为什么有的孩子积极上进,而有的孩子却是拖拖拉拉的呢?
其实,孩子未来是“积极向上”还是“厌学叛逆”并不是由孩子决定的,而是和父母的态度息息相关。
尤其是父母对这几件事的态度,决定着孩子未来会不会主动努力。
考试后
鼓励vs否定
我想,大部分的父母都是这样的。
孩子考得好就表扬,考得不好就会这样说:
“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
“你看看人家,过去成绩还没有你好,这次连他都比不过”
......
这些话看似不伤大雅,却句句都在对孩子说“你很笨,你不行”。
孩子在考试没考好的情况下,遇上父母的批评和否定,会让他背负着巨大的压力,慢慢地,不仅成绩越来越差、自信心也越来越差,直到厌学。
考试后,父母要透过数字看到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问题,用“言传”去鼓励孩子,用“身教”去影响孩子。
父母的鼓励,能让孩子挖掘更多潜能,经常被鼓励的孩子不会骄傲自满,反而自信心会更足。
鼓励是帮孩子建立“成就感”的一种方式,让他知道了自己的价值,才有动力做得更好。
安排时
控制自由vs让他选择
一位网友“吐槽”自己的妈妈:在房间里认真看书,我妈进来,拿掉我手里的书说“不要看这种没营养的”,然后拿一本练习册过来。
妈妈此举之后,网友非常不开心,突然就不想学了。
这段话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心理学上提出过“人的三个基本心理需要”: 归属感、自主感和胜任感。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自主感。
父母有意无意地替孩子安排他的事,其实是在剥夺孩子的自主感,让他失去内驱力。只有孩子感兴趣的事,他才会愿意主动去做。
孩子投入到他喜爱的事物中去,就会开发其脑力,提升专注力、活力、动力而且没有压力。
所以,给予孩子自主性,让孩子找到感兴趣的专业和努力学习的方向,给孩子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才可以教养出一个快乐的孩子。
激励时
给他荣誉vs物质奖励
“你这次要是能考100分,我就给你买一个手机!”
“只要把这首古诗背会了就给你买玩具。”
“把饭吃完了,就让你玩手机。”
这样的对话想必每一个家长都不陌生。
家长想用“引诱”的方式激起孩子的动力。
然而,物质的奖励,给孩子的是“被动的努力”,激不起孩子的内驱力。
一位学者曾分享这样一个故事,他以前让儿子写作文孩子总是犯懒,不管是引诱还是陪伴,或者是用作文书启发他,都没有用。
一次偶然,他把儿子的小作文发到网络社交平台,备受好评,阅读量一路飙升。
那一刻,儿子感受到了自己的“荣耀时刻”,随后他就像开窍了一样,写起作文,就停不下来。
让孩子有一种“被关注”“被喜爱”的荣誉感在里面,这会潜移默化改变他的一举一动,唤醒孩子生命内力的觉醒。
沟通时
不停说教VS倾听
一个女孩在一次考试时,身体不舒服,无法集中精力答题,导致那一次考试成绩非常不理想。
成绩下来以后,妈妈一个劲地指责她,说她“笨、不用功”之类的。
她几次解释因为当时肚子疼。
可是妈妈却不听:别找借口,我看你就是想气死我。
这位妈妈不知道,在她每一次的自以为是的说教里,伤害的不是母子关系。
因为,不被倾听、无休止的说教,给孩子心里埋下一枚逆反的“炸弹”,反正也得不到父母的认同,反正我就是不行,干脆破罐破摔。
倾听是沟通中最重要的方式,被倾听意味着被接纳、理解和支持,孩子有了这一层保护,他们的生命才更有动力。
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一位妈妈问:孩子成绩严重下滑,被老师请家长,我该和他说些什么?
一个网友回答:什么都不用说,听他怎么说。
如果你发现孩子成绩下滑,就先听一听孩子怎么说。
他为什么成绩下滑,这段时间是不是心态出了问题,有没有遇见什么事。
这样,你不仅在尊重他,也在帮他解决问题。
情绪上
焦虑VS接纳
父母的焦躁不安,会让孩子处于高压环境下,变得恐惧、紧张、压抑。
这样一来,父母会慢慢让孩子丧失自主性,有时候,接纳孩子比一切的教育方法都重要。
每个孩子的天性各不相同,他们应该有不同的成材方式和成长经历。教育不是工厂铸件,没有一个通用的标准生产模式。
独一无二的生命,才值得去努力。
一位作家针对“孩子内驱力”不足,总结了这样一段话:在关键时刻帮助孩子,给孩子创造相信自己能力的机会,就能让孩子真真切切地相信,他拥有让自己变好的力量。
父母要拥有一颗“为他好”的心,就要努力做到:
失意时多鼓励;
安排时多尊重;
选择上多建议;
沟通时多倾听;
教育时多接纳。
给孩子一个温馨、包容、支持、理解、鼓励的生长环境,才能让孩子自由、自信、自觉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完成独属自己的生命课题。
文章转自 | 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传播萨提亚、NLP、催眠、家排、NLP教练技术、亲密关系等实用心理学,与大师相遇,让心理学快速改变你的人生)
责任编辑|赵利
更多精彩资讯,请点击上方图片,下载中国教育报APP、中国教育报好老师APP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