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语文学习
王立根,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福建省语文学会名誉会长,福建师大文学院、福建教育学院客座教授
(资料图)
从当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做起
文/王立根
写“名师自述”的文章,真是汗颜,我绝不是名师。我只是觉得一个教师,教好课,是应尽的义务,是本分。有一句格言叫“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由此类推:“不想当名师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志当存高远,当然很好,但生活的逻辑并非如此,没有历练,没有教训,没有反思,没有积累,想一蹴而就,一心只想当将军,绝不可能成为好士兵。
我的终身追求是当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人生定位始终在此,念兹在兹。我对语文教学一直保持着谦卑、敬畏的态度。退休之时,我写了一本小书《我说语文》,我在自序中说:“……刚刚学会如何教书却又告别讲坛,常为自己过去教学的失误而扼腕;当然,也曾为自己的一两次成功而喜悦。我深感作为语文教师之难。”这是肺腑之言。
我生来口拙,不善言辞,每临发言,显得拘谨,不能如他人那样侃侃而谈,恣肆汪洋。这是当教师的一种素养缺失。
记得走上工作岗位时上第一节课,紧张得连放在桌上的手表都放颠倒了,看不清时间。一节课不到二十五分钟就头脑空白,说不出半句话来。后来幸好听课的老师主动上讲台为我打圆场。这是一个很深的刺激。我当时下的决心是从第一步做起,要过课堂关。
从此我每次上课前,都在宿舍里演练一番,怎样开场、怎么讲解、怎么提问、怎样板书、怎么总结,都烂熟于心。平时听老教师上课,写了好几本听课记录。向老教师学习,遇到老教师训斥时,我便“色愈恭、礼愈至”。每天早晨,我提早半小时到教研组,为老教师擦桌子、倒茶水,执弟子礼。那时候,好像没有什么人自诩为名师的。但所有老教师都愿意手把手地教我们怎样当一名合格的教师。在老教师的指导下,我逐渐掌握了教学基本功。
怎样当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呢?除了练好基本功外,还要有三句话,那是多年前钱理群老师送给我的:1.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2. 做一个可爱的教师。3. 做一个杂家。这三句话分别是他送给我的三本书的题辞。起先,我以为他是随意写的,后来我看到他在一篇文章中提到这三句话,才知道,这是他深思熟虑的结果。
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说来惭愧,这一点,我多少年来都未做到,一辈子教书,一辈子唯书唯上。哲学家杜威说:“知识分子的特征有两方面,一是独立思想,不肯把别人的耳朵当耳朵,不肯把别人的眼睛当眼睛,不肯把别人的脑力当脑力;二是个人对自己思想信仰的结果负完全的责任,不怕权威,不怕监禁杀头,只认得真理,不认得个人利害。”我们做到了吗?连知识分子的资格都没有,还当老师?
所以在十年前,我和几位教师提出闽派语文的特点时特别提出了“去蔽”精神,意在提倡对权威流行说法的反思、质疑和挑战,同时对现成说法保持警惕,防止自我蒙蔽,把当代哲学上的反思和“去蔽”精神贯彻到底。不管是老八股中的机械唯物论、单纯工具论,大而化之的脱离语文特点的“人文性”,还是僵化意识形态的陈词滥调,喧宾夺主的花架子、多媒体技术等等,一经发现其中有脱离语文特质的倾向,我就自觉进行自我清理、自我反思、自我“去蔽”。
我以为,语文教师要透过斑驳芜杂的语文现象,洞见其本质,要有开阔之视野,要不畏跋涉之艰辛,在一团乱麻中理出线索,举重若轻,化繁为简,拥有深思熟虑以后的淡定与平常,而用不着哗众取宠、看风使舵、盲目追求时尚。
做一个可爱的教师。我每次回忆起40年前的教学情景,仍然心有余悸,当我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总想扮演“严师”的角色,却忘记了自己首先是个普通人,有情感、有个性、也会犯常人常犯的错误。
我自以为是“真理的化身”,不容学生对我有半点质疑、冒犯。但这样一来,我们失却了正常的沟通。后来我的一个学生写给我一封信,其中一句话让我深思。他说:“老师,当我们忘记您是我的严师时,您才会变得可爱起来。”是啊,事实证明,光有一个“严”字,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于是,我要求自己在教学中,多一点“平等”、少一点“威严”,多一点“关爱”、少一点“冷漠”,多一点“倾听”、少一点“说教”,多一点“激励”、少一点“斥责”。我的可爱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尊重与宽容上。从此,我的语文课变成了学生们最爱上的课,多少次外出开会,班上的同学都会打电话给我说:“老师,我们想念您,您快点回来吧!”
做一个杂家。做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多读书,多写作。有的教师认为,我只读专业的书,一本教参就可以打天下,其实不然。我以为教师不读书,他一辈子都很寂寞,如果只读教育技术和策略的书,他的一生会很苍白。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读书是教学的准备,是“内功”,是成功的积累。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教学质量好不好,比的就是“准备”,比的是日积月累,比的是博览群书。因此,要想当好语文教师,首先需要的是终身受益的知识储备。
我常劝青年教师要有自己的书房。有的教师,家里装修很高档,但一个书架也设有,真不知他是如何教语文的!我藏书五千多册,前年被评为福州市“书香之家”。读书使我心性变得软和,富于人情,使我获得一种良好的情感和欢乐,活得有尊严。尽管自己有种种毛病,但由于心灵受到书的陶冶,我常能克制自己的利欲,敏锐地意识到自己在生活中的责任和角色。
有了这三点,是不是就能成为名师?不见得。还有诸多因素。平心而论,语文教学教什么?教学生写字、读书、作文而已。
20世纪初,民国教育部规定:“教授国文,务求意义明了,并使默写短句短文,或就成句改作,俾读法、书法、作法联络一致,以资熟习。”那时的要求简单明白,而现在却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有关语文教学之论争、热热闹闹、沸沸扬扬,却少有一语中的者。
我在《我说语文》一书的自序中,把语文教学视为让学生在写字、读书、作文中陶冶性情,丰富情感,学会做人,活跃思维,培育智慧。当然,语文学科最能影响学生的气质品性,培养学生的文化情调,是有生命意义的生活方式。
但,离开了写字、读书、作文的基本功,一切都是空话。语文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学会听、说、读、写,谁给学生提供的听、说、读、写的机会多,谁就是好教师。
现在的名师太多啦。每年都有例行名师评选,一年一年评出来,有校级、县级、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各级名师工作室纷纷成立,领导看上谁,谁就当便是,有的单位,甚至连群众评议的过场都不走,好像也没出什么乱子。除了这些老名堂之外,各种新名目也在涌现,比如特级教师后备队、学科带头人、跨世纪人才、新世纪人才等等。这些名师又是怎样的评价标准呢?无非是得了什么荣誉,写了几篇论文,开了几节公开课,升学率的成绩如何,名师们好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倒出来似的。
这种标准化的评选能评出名师吗?人是各式各样的,人的性格是不拘一格的。有的人比较锋芒外露,有的人比较含蓄,有的人比较冷静、缜密,有的人比较热情,正是这不同的性格才构成了人间多彩多姿的景象,否认个性,就会评出“庸师”。
劳模不等于名师。我听有的名师介绍先进经验,只说如何带病坚持工作,如何克服困难,一说语文,就有大量的浮言、偏言、陋言,少有深刻而又真实的论述,没有创造出他本人的独特性,没有在创造中悟出自己的东西,没有一点自己的风格。由此可以窥出,他并没有把语文教学的精髓学到手。
又如写论文,语文教学的论文仿佛进入了一个丰饶的汛期。数以百万计的论文迫不及待地从印刷机器里面席卷而出,或者成为语文期刊的主力,或者单独装订成册,语文圈子之外的读者可能大为惊讶:这样的数字意味着什么?其实,有许多论文是为评职称而鼓捣出来的。有一位教师写了大量有关《诗经》鉴赏的论文,评职称时,我请他背诵三首《诗经》中的诗,他居然背不出。还辩称,他只是研究《诗经》的,不需要背。
再说观摩课,越是评名师,名师越要表演。一位名师上了几堂同样的课,讲解至某一段落时总是声泪俱下,泪水滂沱,引得堂上堂下,一片唏嘘。第一次听时,我也非常感动,可第二次、第三次听,我就起了疑心:“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庄子》)。感情,这是一点也不能掺假的。把课堂当作秀场,是一种悲哀。可见,这些评价标淮,极容易渗水。
最渴望成功的时候往往最难得到成功。还是踏踏实实地学习和实践,厚积而薄发,不去争一日之短长,不希图侥幸,成功离我们就不会永远是那么遥远。
还是从当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做起吧。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其实是很难的,遑论名师?
——《语文学习》201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