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作文预测:名著改编须尊重经典,尊重艺术
(相关资料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改编自路遥小说《人生》的热播剧《人生之路》受到热议。在将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时,对于文学作品的主旨思想、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有人认为应该忠于原作,有人认为可以有所调整。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路遥小说《人生》改编成热播剧《人生之路》引发,由此引出对于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时,引发的不同观点。有人认为应该忠于原作,有人认为可以有所调整。
该试题以“有人”的形式阐发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第一个观点强调对原作主旨思想等的继承,是孔子“述而不作”观念的再现,考生可以借此思考保留一些经典作品所具有的普适性价值的意义。也就是说,有些经典作品不应该盲目甚至胡乱改编,有些编剧为了博人眼球,对本来经典的原作加以大刀阔斧的改编,使原作品面目全非,甚至是颠覆了人们的认知,这样的改编应该休矣。因为一些“魔改”到底是“脑洞大开”还是对原著的亵渎?比如有人在改编《西游记》时,把唐僧改成被女妖怪美色迷惑的形象,一改经典作品的普适性价值。还有就是继86版《红楼梦》之后,有些影视剧对《红楼梦》大加改编,甚至出现了“性感”版的,这样的改编都是对名著的亵渎。
第二个观点就是有人认为可以有所调整。当然这种调整需要有度,这种度就是说不能胡乱的编。改编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原作的再阐释、再解读也同样可以催生出好的作品。考生也可以思考“文学作品的改编”的标准等。在立意上,考生可以侧重其中一个观点;也可以在结合两者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自圆其说。
写作时可以先表明自己的观点:“魔改”乱象当休矣。然后主体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论述。一是“魔改”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二是“魔改”会影响人们的审美观;三是“魔改”会让观众对经典名著失去信心。最后,照应开篇,重申观点。
参考立意:
1.“魔改”乱象当休矣。
2.文学作品的改编当推陈出新,不落俗套。
3.让文学作品的改编聚焦时代声音,创有为之作。
4.改编者应审慎从作者手中接过改编的接力棒。
【佳作赏析】:名著改编须尊重经典,尊重艺术
最近,改编自路遥小说《人生》的热播剧《人生之路》受到热议。名著改编成为当今影视创作生产的热门现象。“红楼”“三国”等四大名著你方唱罢我登场;《四世同堂》《茶馆》等新文学名著也纷纷被改写重现在电视屏幕;《林海雪原》《青春之歌》《敌后武工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一批当代文学名著近年来也陆续成为改编热门。
这应该是改革开放以来名著改编的第二次热潮。1980年代,与思想启蒙运动大背景相一致,反思传统文化、继承新文化传统、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倡导个性解放、人性回归,中国影视曾将大量优秀文学作品搬上银幕荧屏《四世同堂》《红楼梦》《三国演义》《围城》轰动一时而且成为中国影视经典,不仅对于传播文化居功至伟,而且通过解读历史与经典呈现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和普通电视观众的心路历程。至今这些名著改编作品都还仍然是那个年代的观众们共同的情感体验,也成为铭刻着时代印迹的文化记忆。
任何时代都会用自己的方式重写历史,用自己的态度与历史对话。在中国影视高度市场化的今天,当下这次名著改编热,无论是成因或是观众反应,与30年前的那次高潮都截然不同。
当下文艺原创力的匮乏与改编并不相关——许多所谓原创作品并没有原创力,正如1980年代的改编体现出很强的原创力一样。今天多数改编,也许首先不是来自文化需要,而是经济需要。名著的跨时代影响和丰厚内容,为改编减少了经济风险名著的重写重改,为影视项目提供了引人关注的营销概念。这一点,在好莱坞重拍、翻拍、续集、系列化蔚然成风的影视创作和生产现象中,也得到了印证。这次经典重拍和翻拍,引起的观众反应与30年前的兴奋相比,更多是失望。众多评论中,毁多誉少,甚至可能是肌毁骨销。这既反映了当今社会文化价值观更加多元带来的众口难调,又反映出这些改编作品在创作和生产中有所迷失。
名著改编源于经济驱动的动机本身未必不正当,但是关键在于这种利益需要与当代观众的精神需要合拍,在于经济驱动所带来的创作生产方式是否与经典艺术的风格融合。某些作品为迎合当代观众而刻意设计的雷人台词,不选最合适只选最好卖的明星担当角色,强加打斗、段落,为最大化经济利益植入不恰当的广告,还有降低成本所带来的粗制滥造等等,都破坏了观众对经典的期待,也破坏了经典美学内在的完整和精致。
经典总会不断被重写,经济诉求总会借助重写来得到实现。但经典重写,首先必须尊重经典,尊重艺术,体现诚意。尽管在当下的名著改编中,一些导演、艺术家的确也不同程度地体现了自己的艺术诚意,但在金钱逻辑被放大的环境中,名著改编的书香气可能常常会被弥漫着的铜臭气所淹没——这是一种文化症候,个人的努力在一种生产方式和社会氛围中往往容易显得渺小而无助。所以,批判是容易的,行动却更难——这也正是时代所赋予的难以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