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24年高考作文】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2
(资料图片)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牛大自耕田;也有人说,玉不琢,不成器。
以上材料激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和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牛大自耕田”是一句谚语,意思是只有体形高大的牛才能耕种田地。这句谚语的含义是,只有具备足够的实力和能力,才能承担重要的任务和责任,牛大了,自然会耕田。“玉不琢,不成器”指玉石不经过打磨,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受教育就不能成才。“自耕田”和“玉不琢,不成器”使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根本上是统一的。人要能够承担重要的任务和责任前提条件是让自己变得有实力和能力,因此,这就需我们要有主观能动性,应该积极主动的学习技能,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样我们也需要外部的“雕琢”和管理,才能成才,就如璞玉,没有雕琢是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的,就如花园里的花朵需要园丁的浇灌和修剪才能更美好,泥巴需要工匠的塑性才能成为器物一样,没有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我们是难以成才的。
如果写成议论文,应在文章开头简短引入主题,可运用比喻、排比、引用等方法引入中心论点,如“变强大需要受教育”;正文部分可运用递进式结构行文,先论述让自己变强大才有能力承担社会责任;接着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不变强大则成为废柴;最后可以论述变强大的条件是主动成才和受教育相结合。行文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充实有力地说理。
参考立意:
1.琢磨才能成玉。
2.让自己变得强大。
3.变强大需要接受教育。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朱熹在《观书有感》中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人生方面有诸多的启示,请全面理解材料,结合自身经历和体会,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朱熹的两句诗。诗人朱熹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比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可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吸取他人意见,时时补充新知识。
写作时,可以根据诗的本意写人只有不断读书,汲取新的知识,人的心智才能更加开阔,观念才不至于僵化,思想才能与时俱进。也可以写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还可以扩大延伸,写国家发展、文化传承、企业进步等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参考立意:
1.阅读,是人生的源头活水。
2.实践是知识的源头活水。
3.源远才能流长。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改编自路遥小说《人生》的热播剧《人生之路》受到热议。在将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时,对于文学作品的主旨思想、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有人认为应该忠于原作,有人认为可以有所调整。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路遥小说《人生》改编成热播剧《人生之路》引发,由此引出对于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作品时,引发的不同观点。有人认为应该忠于原作,有人认为可以有所调整。
该试题以“有人”的形式阐发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第一个观点强调对原作主旨思想等的继承,是孔子“述而不作”观念的再现,考生可以借此思考保留一些经典作品所具有的普适性价值的意义。也就是说,有些经典作品不应该盲目甚至胡乱改编,有些编剧为了博人眼球,对本来经典的原作加以大刀阔斧的改编,使原作品面目全非,甚至是颠覆了人们的认知,这样的改编应该休矣。因为一些“魔改”到底是“脑洞大开”还是对原著的亵渎?比如有人在改编《西游记》时,把唐僧改成被女妖怪美色迷惑的形象,一改经典作品的普适性价值。还有就是继86版《红楼梦》之后,有些影视剧对《红楼梦》大加改编,甚至出现了“性感”版的,这样的改编都是对名著的亵渎。
第二个观点就是有人认为可以有所调整。当然这种调整需要有度,这种度就是说不能胡乱的编。改编者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原作的再阐释、再解读也同样可以催生出好的作品。考生也可以思考“文学作品的改编”的标准等。在立意上,考生可以侧重其中一个观点;也可以在结合两者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观点,自圆其说。
写作时可以先表明自己的观点:“魔改”乱象当休矣。然后主体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论述。一是“魔改”影响人们的价值观;二是“魔改”会影响人们的审美观;三是“魔改”会让观众对经典名著失去信心。最后,照应开篇,重申观点。
参考立意:
1.“魔改”乱象当休矣。
2.文学作品的改编当推陈出新,不落俗套。
3.让文学作品的改编聚焦时代声音,创有为之作。
4.改编者应审慎从作者手中接过改编的接力棒。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交响乐气势磅礴,激荡人心。它一般由数十种乐器共同演奏,每种乐器均有独特的表现方法和演奏特点,各种乐器的音色、力度等还需要调和。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 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 不少于 800 字。
【文题解析】:
这是一则复合关系型材料作文题,主要内容与“交响乐”有关,旨在考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辨能力。
交者,交织也;响者,音响也。交响乐,即由交织的音响构成的音乐。材料由两句话构成,第一句点明交响乐“气势磅礴,激荡人心”的效果,第二句交代交响乐有乐器种类多、每种乐器均有独特性以及各种乐器需要调和的特点。“气势磅礴,激荡人心”的交响乐是如何演奏出来的?第二句作了简明阐述。种类多,是就交响乐乐器的整体而言;独特性,是就每种乐器个体而言;调和,是尊重个体独特性基础上的整体协调,既需要各种乐器的配合,又需要指挥的整体协调把握。“(整体)种类多”“(个体)独特性”是对乐器本身的客观要求,“调和”则是应交响乐演奏的需求而采取的主观举措,如协调、配合、合作等。乐器种类多是确保交响乐“气势磅礴,激荡人心”的基础条件,每种乐器的独特性是确保交响乐音质丰富的必要条件,调和各种乐器则是确保交响乐艺术效果的关键。“(整体)种类多”“(个体)独特性”和“(整体)调和”是材料的三个关键内容,围绕“交响乐”形成“复合关系”。交响乐演奏具有系统性,从乐器角度看,要形成一个种类多的群体,离不开独特的个体,还应对其进行调和。可见,三个关键内容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材料中的“还”字也暗示了这一点),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其关系,并在文中展开思辨。如:
(递进关系)演奏交响乐,乐器不但要种类多,还要个体独特,更要发挥调和的作用;
(条件关系)想要演奏交响乐,需要各具特色的乐器共同参与,也需要总体协调把握;
(转折关系)演奏交响乐强调多种乐器的合作配合,但不应以牺牲个体独特性为代价;
(因果关系)演奏交响乐,因为乐器种类多,个体具有独特性,因此需要进行调和;
……
理解材料的“启示意义”,需要学生联系生活体验以及感悟和思考进行类比分析。交响乐可指不同个体的集合,如壮阔宏大的社会和时代,“种类多”可指足够多的类型,“独特性”可指独特的个体,而“调和”可指让社会和时代高质量协调发展的举措;交响乐也可指激越多彩的个体人生,“种类多”可指丰富的理想、经历等,“个体独特”可指每一种理想或经历等的独特性,“调和”可指让个体生命高品质协调发展的举措。
关系型作文应“谈关系”,审题应注意整体性。交响乐的演奏与“种类多”“个体独特”和“调和”密切相关,不可只谈一点不及其余。需要注意的是,审题立意中对材料寓意的理解能做到逻辑自洽、言之成理即可。
题目要求具有指向性,“启示意义”是对“我们”,要求体现自己的“感悟和思考”,旨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结合以上分析,可围绕材料的“启示意义”,参考以下内容立意:
(1)“坚守自我,融于群体”;“守住多种独特,成就丰富自我”。
(2)“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百家和鸣”,方成其大”。
(3)“集中调和,大事可成”;“融汇个性,臻于大美”。
从立意的广度上来说,可以大到国家社会,如:中国发展成就世界瞩目(中国抗疫大战气壮山河/中国航天发展翱翔九天),在于万万中国人民/航天人团结一心,在不同领域/岗位上奉献各自的力量;也可以小到家庭、学习生活、个人成长等方面,如:每位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包容调和,才能奏响家庭的和谐乐章;教育,不仅要多方用力,还要协同巧劲;激越飞扬的人生,是各种经历的磨砺,也是独特个性的彰显;还可以延伸到对自然、美等话题的观察思考,如:自然的美妙=多姿多彩+奇妙的平衡。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牛大自耕田;也有人说,玉不琢,不成器。
以上材料激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和现实生活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牛大自耕田”是一句谚语,意思是只有体形高大的牛才能耕种田地。这句谚语的含义是,只有具备足够的实力和能力,才能承担重要的任务和责任,牛大了,自然会耕田。“玉不琢,不成器”指玉石不经过打磨,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受教育就不能成才。“自耕田”和“玉不琢,不成器”使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根本上是统一的。人要能够承担重要的任务和责任前提条件是让自己变得有实力和能力,因此,这就需我们要有主观能动性,应该积极主动的学习技能,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样我们也需要外部的“雕琢”和管理,才能成才,就如璞玉,没有雕琢是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的,就如花园里的花朵需要园丁的浇灌和修剪才能更美好,泥巴需要工匠的塑性才能成为器物一样,没有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我们是难以成才的。
如果写成议论文,应在文章开头简短引入主题,可运用比喻、排比、引用等方法引入中心论点,如“变强大需要受教育”;正文部分可运用递进式结构行文,先论述让自己变强大才有能力承担社会责任;接着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不变强大则成为废柴;最后可以论述变强大的条件是主动成才和受教育相结合。行文要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以充实有力地说理。
参考立意:
1.琢磨才能成玉。
2.让自己变得强大。
3.变强大需要接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