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4000字,阅读约需8分钟
【资料图】
来源:蓝橡树
导言
这一代孩子是前所未有最忙的一代,每天的行程表堪比公司CEO。
对成绩的执着,对未来的焦虑,使得父母一刻都不敢让孩子闲下来。
所以,“闲着有罪”已经成了许多家庭的观点。
但, 生活失去留白的孩子,未来却可能隐患重重。
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
不再失联
当代老母亲有个不约而同的通病——见不得娃闲着。
尤其是对孩子各方面自设KPI 的“鸡妈”,一看到孩子发呆,磨蹭,东晃晃,西摸摸,沙发上躺躺,马桶上蹲蹲,就会忍不住开启“唐僧念经”模式——
作业写完了吗?
打卡打了吗?
练琴练了吗?
跳绳跳了吗?
……
“都做完了?”那也不能闲着,来,妈妈给你安排上——
“快,把这套卷子做了!”
“再弹两遍曲子我听一下!”
“那套新买的英语绘本拿来读一读。”
“还有时间把古诗背一下!”
……
反正,不能闲着,闲着有罪。老母亲没有督促好你,也有罪。
01
“看孩子闲着,心就发慌”
为什么只要娃一闲着,就会百爪挠心,坐立不安?
根源在于——父母的焦虑。
知乎上网友有句精辟的总结:
总觉得闲着,就是浪费时间中国家长一大半都把儿女当投资对象看,你投资了一项产业,你看着它(看起来)毫无进展,能视而不见,放任不管吗?
只要孩子没在学习,就觉得时间浪费了。
毕竟现实残酷,校内作业、培优补差、增加阅读、加强锻炼、学一门特长……每一件事情都是不能舍弃的任务,每一件都费时费力。
原本时间就紧张,再看到孩子磨磨蹭蹭就如同“谋财害命”,立马急火攻心——“快点!快点!”“抓紧时间”“再写一张/再练一遍”……
可是孩子就是天生自带反骨的物种,越催促越拖拉。
你越着急,他的破事越多,一会要喝水,一会要上厕所,一会挠痒痒,一会喊肚子饿,反正“一刻不闲”,但都不在正事上,气得你乳腺结节和心肌梗塞一起犯。
所以,河东狮吼,鸡飞狗跳,成了家庭常态。
总忍不住想安排孩子的生活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尽管知道要劳逸有度,但总忍不住功利心上头。
因为不相信孩子能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学习,所以总要插手给予“最优方案”,希望让孩子过上性价比最高的生活。
说好的休息,但看书也是休息嘛,边休息边看看名著,还能拓宽知识面!下楼撒野是运动,那改成跳跳绳,拍拍球,还能提高体育成绩呢!玩会玩具是放松,那边玩边听英语故事音频吧,寓教于乐,一举两得。
反正啥事都要跟学习沾下边,精打细算地让每件事的效益都发挥到极致。
一看孩子闲着就焦虑
焦虑的父母面对孩子,就像抽陀螺般,一刻不敢停歇。
“看孩子在那玩,心就发慌”,好像孩子一停下来,成绩就会掉下来。
“听听隔壁的姑娘,每天起来抓紧时间晨读十分钟,一年就把《唐诗三百首》都背下来啦!看看人家学霸的学习计划表,掐分算秒,精确到上厕所洗澡都还在听音频吶!瞧瞧同班的明明,周末出来玩,还不忘带本课外书,等餐时间就能看起来!”
“你要是把碎片时间都利用起来,古诗都能背多几首!课外书能看多几本,习题能做多几套!你偏偏就不要!假期别人都是弯道超车,争分夺秒刷题补课,你倒好,晃晃悠悠,啥事没干,尽浪费时间!”
一焦虑,就忍不住念叨,越念叨就越看娃不顺眼。越不顺眼越焦虑,然后就开始胡思乱想,脑补孩子因为“闲着”,而成绩下滑,落后于人,考不上好大学,过不上好人生……
孩子只是闲着五分钟,老母亲已经联想到五十年后的悲惨状况。
02
科学证明:“无聊”是最佳生产力
父母看不得孩子“无聊”,所以使劲填满他们的生活。
但科学家、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们观点却出奇一致,纷纷力证——“无聊是最佳生产力”。
1999年,德国的公共卫生部门曾经实施了一个名为“无玩具幼儿园”的计划:
将教室里的玩具全部收起来,只留下桌椅和小块毯子。第一天,孩子们大眼瞪小眼,茫然地看着空教室不知所措。
到了第二天,孩子们自发地动手,用桌子和毯子搭成房子玩过家家,或者把椅子连起来模仿火车,兴奋地又跑又跳,说说笑笑。
此后三个月中,研究人员分段向孩子提供少量真正的玩具,结果孩子们总是兴高采烈地让有限的玩具发挥最大的娱乐功能。
“无玩具”带来无约束,“掌权”后的孩子,摆脱了对玩具的依赖,必须通过自己的方式,去践行天马行空的想象,发明出更多游戏的方式。 自由的空间,反而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项目结束时,负责人Elke Schubert评价道——“我们发现(参加项目的)孩子精力更集中,能更好地融入团体,而且沟通能力更强。”
喜欢给孩子买各种玩具,正如喜欢给孩子安排各种活动/任务,其实都是同一款爹妈。
担心孩子无所事事,认为只有“动起来”才有价值,带来快乐或者长进。
贝尔顿医生(Teresa Belton)在研究多年研究无聊和想象力的关系后指出——
无聊是发展内在刺激的关键,有了内在刺激,才能带来真正的创造力。
无独有偶,曾经科学家还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招募了90位18岁以上的试验者,分成A/B两组。
A组直接做3道脑洞题,而B组则要先经历无聊时间(抄电话号码和读电话号码本),再做上面这3道脑洞题。
结果,B组比A组的答题数量高32%,答题质量也要高27.5%。
而且,B组的人普遍认为读电话号码比抄更无聊,无聊感多了4%,而恰恰是这份4%的无聊感差距,让读电话号码组的人比抄电话号码组的人,在答题数据上,脑洞数量提升了200%,脑洞质量提升了130%!
科学家由此指出, 读比写需要更少的注意力,投入更少反而带来更多无聊的时间,使得读号码组拥有了产生更多想法和创造力的空间。
所以,不要觉得孩子们暴露在“无聊”中,是浪费生产力。恰恰相反,正如爱哲希尔大学资深心理学讲师理查德·拉里强调的—— “对孩子们来说,‘虚度光阴’是一种能量储备,反而是大人对孩子的过多安排,会扼杀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力。”
中国文字博大精深,老祖宗早在创造文字时就告诉我们,“忙”字拆开是“心”和“亡”。一旦忙起来,心可能就死了,听不到内心的声音了。
英国在对现代青少年的研究中就发现,过去几十年来父母过多安排孩子活动的教育模式,已经令英国青少年养成了等着别人领导,不会自己做决定的性格。
习惯了被指挥的他们,当失去了“带头人”,人生就会陷入无头苍蝇般的慌乱和迷茫。
而我们多少中国儿童正在重蹈覆辙? 习惯了当“优秀的绵羊”,因为他们的“牧羊人”太“优秀”,将他们的生活学习安排得太好太满太丰富。
03
别逼疯孩子,给禁锢式童年松松绑!
著名的李玫瑾教授曾经提到过和女儿的一次谈话,表示羡慕他们这代人的幸福生活。
结果换来女儿劈头盖脸的一顿回怼——
“我们才羡慕你们那代人,你们太幸福了!你们大人根本感受不到我们的痛苦。
每天早上7点10分坐到教室,要坐到下午5点半,晚上回家写作业要写到11点半。
妈妈,这不是一天,是12年,连周六周日都被你们占上。”
反对996的成年人,却逼着孩子当007;讨厌老板给自己定KPI,却强迫孩子考名校,上着班尚且常常摸鱼,却要求孩子在一方书桌前寸步不离。
正如李玫瑾教授听完女儿诉苦后,发出的疾呼:“这么下去,人不疯才怪呢!”
《中国医生》的纪录片中,泌尿科曾经接诊了一个3岁多的小孩,阴茎裂伤、包皮系带撕裂,情况紧急。而“猛踹”致使孩子受伤的不是别人,而是亲妈。
只因三岁的儿子不愿意好好学习!
每天连轴转的三岁幼童,背负了5个课外班,早教、英语、美术、平衡班、钢琴……想请假不上课,就被妈妈以“别人都在学啊,我就想治一下他”为理由,拳打脚踢。
难怪医生感慨—— “也许该补课的,不是孩子。”
中国孩子的学习压力有多大?
以每周校外学习时间高达 17 个小时,位列全球第一。
8 成孩子睡眠不达标,儿童近视率上升到了 70.6%,还有 70%~80% 的中小学生体态不良……
而我国去年发布的《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的数据显示,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为15%-20%,五个孩子里就有一个。
有教育学者就曾说:现在的培训班有多火爆,将来的心理诊所就有多热门。
摄影师张伏麟曾经以一组纪实作品《减负,冲不破的网》,拍出了中国孩子的生活缩影。
才上二年级的女孩,手指却已经写字写出了老茧。
学习有多紧张?见缝插针,甚至上学路上也不能放过。
等候期间,父母充当孩子的小书桌,写完赶紧赶场去下一个培训班。
练功时间,突击再写一点吧,争取夜里可以早睡一点。
毕竟,深夜边打哈欠边埋头在作业堆里,写到睡着都还紧握着笔,已然是常态。
沉重的书包,长期伏案写字,多少孩子的脊柱早已变形。
“作业量大,用眼过度”让眼镜成了高年级孩子的标配。在“快乐学生”的横幅下,显得无比讽刺。
难怪孩子在《我的烦恼》中吐槽“恨不得把自己分成四瓣,一次上完所有课外。”
停不下来的孩子,背后是焦虑的家长,高压的升学内卷,全民鸡娃的社会氛围。
一个小学时把时间都花在刷题上的孩子,没时间阅读,到了中学时期,积累量少的弊端就会爆发。
一个从小生活就被父母大包大揽的孩子,家务活一概不会,上了大学可能还是指望父母“包养”的巨婴。
一个在童年时不曾有空闲,感受快乐的孩子,长大后就无从在生活中去发现乐趣,体会幸福感。
一个从小承受了太多压力,无处释放的孩子,脆弱的内心可能还没撑到青春期,就已经崩塌。
小时候欠的债,长大都得还。
写在最后:
张三丰教给张无忌的武功秘籍里有这样一句话——快就是慢,学就是为了忘。留白,是为了再出发时有力量。
大脑放空,会带来创造力
电脑转得再快,录入的资料过多,也会宕机。人脑再能干,24小时无休地工作,也会炸裂。
给大脑放空的时间,不仅可以促进大脑有空档整理吸收进来的资源,那些看似发呆、无所事事、天马行空的神游中,还常常是灵光乍现,创意爆棚的时候。看看多少科学家、艺术家,都是在洗澡、上厕所等闲暇时间,激发出惊人的想法。
会玩的人,更会学习
常言道,爱玩的孩子脑子都比较灵。
在留白的这个时间里,孩子可以跑一跑、打打球,在运动中释放压力,也可以玩下玩具、做做手工,在娱乐中换换频道,哪怕孩子啥也不干,就是躺一躺,发发呆,都有助于促使大脑里多巴胺的分泌,让人调剂情绪,以备明日再战。
留白,带来生活掌控感
英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佛莱Lyn Fry說:
“知道如何用一些让自己快乐的事、填满自己的空闲时间是很重要的一种能力,如果父母帮孩子填满了空闲时间,那么孩子就永远不会自己去学习到这件事。”
允许孩子在完成任务后,有“闲着”可以自由安排的时间,孩子反而学习效率会提高,因为有空间安排自己的小生活。
对生活的掌握感,会让孩子更热爱生活,找到自我。
而父母们需要做的是,放下焦虑,也给自己放空的时间。
《菜根谭》有言:人生太闲,则别念窃生;太忙,则真性不现。
忙中有闲,闲中有忙,心怀诗和远方,但也懂得享受当下,才是人生最圆满的状态。
就像一位网友写的小诗——
请不要见不得孩子闲着
偶尔,也让他拥有自己的时间
毕竟你我都知道
身不由己的体验
成年后,多得是
世界很大,孩子的空间不应该只有一方书桌。
童年很美,孩子的生活不应该只有上课和作业。
比起让孩子学得更多,如何让他们走得更远,是每位父母都需要深思的课题。
喜欢今天的文章,别忘了在文末右下角点个 “在看”
并转发给更多人看哦~
— END —
因为微信公众号改革了推送机制
如果不常点开则会晚收到我们的推送
我们想产出更有价值的文章
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
不再失联
点击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 ↓ ↓
中国教育人绝对不能错过!108公里的戈壁徒步挑战赛即将开始
引领名校突围!这位校长守正出奇,令人惊叹……
封面人物 | 芬兰驻华教育参赞访问这所学校后,由衷感叹:我闻到了幸福教育的芬芳
封面人物丨聂明智:用一生的时光,打造教育的理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