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高考的考试工作已经结束,但考生肩上的重担并没有减轻。除了估分以外,一个新的挑战让他们压力倍增,选专业、报志愿。
面对12大学科,500多个专业,考生和家长很难在短时间内做出决定,生怕哪个方面考虑的不周到,导致错误填报,抱憾终身。
(资料图)
相信没有考生,会在这种决定自己命运的抉择中,去大胆试错。考生在估分刚一结束后,马上就开始查阅各类报考材料。而发布没多久的新版本科专业目录,却让他们摸不着头脑。
21个本科新专业,名字新潮看不懂,报考指导老师:别报!
教育部在23年的高考前,发布了新版本科专业目录,一共有21个新专业被列入了目录。这让脑子本就混乱的考生更加迷糊。
到底新增的专业学的都是什么、就业前景又怎样?这些问题都让考生摸不着头脑。教育专家看到了新增专业清单后,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新专业中的,一些看名字就能大致明白学科范围的,基本上都是现存的专业拆分再整合。开设的课程更是交叉融会。
就像金融审计专业,就结合了会计学、金融学、审计学三大热门专业。并不是什么新奇的事物。
那就意味着,就算选择了金融审计专业,毕业后求职时也还是要和学习会计或金融的毕业生放在一起竞争。
而几个名字时髦的新专业就更让考生摸不着头脑了。数字人文,究竟是在研究什么,学成后对口的就业岗位又是什么,暂时还没有专业权威的解读,考生也不敢轻易报考。
就算真的学了这种专业,硬着头皮读完了大学。四年后,很多用人单位包括公务员招考,也都是第一次见到该专业的毕业生,不一定了解,也可能根本没准备对口的岗位可供选择。
如果想深造读研读博,那就更得谨慎。这次的21个专业都来源于本科专业目录的更新,有些暂时还没有对应的同名硕士专业,很可能造成考研时需要跨专业报考,上岸机会会变得更小。
而像孤独症儿童教育、乡村治理,这类新专业,学科分类就比较细化,虽然是迎合社会需求开展,但可以想象,对口岗位一定是不多,就业面相对狭窄。
多数考生会在报考的最后阶段,在几个备考专业中犹豫。而这时家长总会建议他们以该专业的就业率报告优先,去选择就业率最高的专业。但这种想法实际上也不够严谨,非常可能会造成错误的选择。
七分考三分报,兴趣、地域、就业率,选专业应该优先看哪样
都说高考是七分考三分报。考试成绩超出预期,但在报考时考虑的不够严谨,很可能会毁了高考生的一生。
很多考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都首先考虑就业和薪资。毕竟大学四年毕业后,对大多数选择参加工作的毕业生来说,赚钱成了首要的任务。
但是只看哪个专业就业率高,平均薪资高,就选择哪个专业是正确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许多高校,在学生毕业的时候,都会让学生必须先签三方协议,从而美化就业率,吸引更多的高考生报考。所以高校就业率报告中的水分可想而知。
而透过平均薪资报告选专业就更不靠谱了。这些行业除了竞争压力大,行业标准高以外。学生在大学就读的四年间,行业如何发展也是不可预估的变数。
估分结束后,冷静地审视自身,科学的分析自己的个人和家庭条件,再结合一下自己的分数范围去挑选,才是正确选择专业的不二法门。
首先,高考生得先问问自己,是否有什么兴趣特长。有了兴趣目标,就先去了解,知道相关专业都需要学习哪些课程,毕业后对口工作多不多,适不适合考研考编等等。
了解了之后如果还对这个专业怀抱热忱,那就可以试着走向下一步了。如果考生家庭背景雄厚,能在未来的毕业路上借助一份力的话,那就选择离家近的学校,为就业方向打好基础。
如果是生活在普通家庭,那么就要了解哪个省份那个城市,对口行业发展比较迅猛。尽量选择去一些比较大的城市,就算毕业后没留在那边工作,也可以在大学生活中见到世面,让视野更开阔。
总之,高考生选择什么专业就代表着选择了怎样的人生,过怎样的生活。所以要从兴趣爱好、家庭背景、工作规划等几方面结合入手。
多看多问多了解,不要在这种关键时刻焦虑。相信冷静耐心,考虑周全,就一定会选到适合的,前途光明的好专业。
今日话题:你怎么看待专业的选择?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