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化身数字化时代的“卓越教师”!6月11日,由顶思主办、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协办、深圳荟同学校承办的TIDE2023第五届卓越教师发展大会在深圳精彩收官。为期两天的大会以“创教新貌,展教新能”为主题,聚焦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创新、教学变革、教师发展。话题覆盖小、初、高全学段,涉及科创、艺体、德育等多个模块,理论实践相结合,吸引了国内百余位来自国际化学校的校长和一线教学工作者激情参与。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01 小、初、高全学段,唤醒教学新能量
小学阶段的特色教学如何继续创新?在小学的主题论坛上,深圳市景园教育集团市场部总监张爽担任特邀主持人。香港天水围循道卫理小学副校长蔡庆苓、课程发展主任文普楹以课程设计分享来探讨透过服务学习提供学生的软实力,通过跨学科、超学科课程来促进学生知识基础和多元能力扩展。
重庆巴蜀常春藤学校博物馆式小学教学事务处主任甘翠竹在“大观念融合”的视野下,分享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大观念·大单元”教学设计与实施。在一个博物馆式的学习社区,优化课程建构的底层逻辑,培养持续改进的学术型教师团队,才能带来教与学的深度变革。
培生教育学习业务发展经理孙阳介绍了如何通过CREST Awards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CREST作为英国科学协会创设的STEM项目,能够帮助5-19岁的年轻人成为独立思考的反思型学习者。
爱文世界深圳校区小学部全科老师张馨允、Nicole Sugden联袂同台,以爱文学校独特的双语写作、数学、项目、模式、个性化双语学习等模块分享了中外教师如何通过合作打造沉浸式双语学习体验。
在初中论坛中,哈斯教育深圳总经理耿倩担任特邀主持人。香港汉基国际学校,IB中学项目(MYP)语言与文学培训官陈冰梅老师通过深入探究国际课程与国内课程的融合,分析了如何建立有效率、有挑战的概念驱动的课堂。
北京市新英才学校执行校长刘炜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设计与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为目标,分享了小初阶段的一体化人工智能课程设计如何在学校开展。东莞翰林实验学校校长奉海英介绍了“通用学习设计”(UDL),这一框架引导教师将“障碍”从学习者转移到学习机会的设计中,强调需要“被修正的”是教学设计而不是学习者,从而优化课堂教与学。
荟同学校卓越中心负责人孔维伊以“学校中的博物馆”为主题,将开一座博物馆作为一项大型的PBL课程,通过博物馆专家及其他专业人士的投入,促进学生学习的总结、评估与反馈,共同打造共享型学习社区。
在高中论坛上,狄邦教育集团业务拓展总监温蕾担任特邀主持人。石家庄外国语国际部校长李胜认为AI将给教育模式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AI不会取代老师,但它会取代不善用AI的老师。
易课联合创始人兼CEO崔哲分享了AIGC时代下的教育革新,善用AI工具能够实现能力跃迁和学术诚信的双优发展。
青岛梅尔顿学校副校长郑妮以数学学科整体的课程设计与实施为例,探讨了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适应每个学生的学习速度和方式,动态化学生分层,模块化教学准备,差异化教学实施,个性化分层作业,游戏化数学活动尤为重要。
成都树德中学国际部商馆教研组长、学术年级组长陆非飞从“教什么”和“怎么教”两方面,揭秘了新教师成长进阶的密钥,教学的艺术就是协助探索的艺术。
02 STEM方兴未艾,科学创新教育迎来重大利好
近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意见》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作为全面部署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专门文件,《意见》旨在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需要,从课程教材、实验教学、师资培养、实践活动、条件保障等方面强化顶层设计,是中小学科学创新教育的重大利好消息。
在大会的科创教育分论坛中,荟同学校中学STEM教师、火星试验室创始人李正从荟同火星实验室的科创案例入手,分享了如何在科研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对于中学生是否能做科研的问题,李正认为科研能力强调对知识边界的单点突破,它不等同于知识储备。事实上,中学生科研创新培养可分为启发性短期课程、中长期研究项目以及个性化长期发展。虽然中学生做科研会受到数学能力的限制,但在实验和应用学科领域,科研尝试大有可为。
广州爱莎荔湾国际学校科技中心主任陈杰辉则带来了《关于应用IB ATL技能和高科技来实现STEAM教育上核心素养培养的研究》的主题分享。首先,他提出了ATL与新课标核心素养的关联,从IB十大学习者培养目标出发,链接拓展了与新加坡小初高培养目标的相关性,再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方面分析了ATL与新课标核心素养的高度契合。陈杰辉以爱莎荔湾科技中心的科创实践为例,展示了ATL技能和高科技如何助力课堂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创新课堂上,ATL 技能应用颇广。
清澜山学校生物实验室、理科竞赛负责人李轩以清澜山科创实践为例,详细介绍了为服务理科人才的培养,中小学理科教育如何拓展与延伸的课题,分别从课内拓展(PBL教学、科学展)、课外拓展(选修课、社团、竞赛)、校外拓展(研学)、高阶延伸(S-Plan、高研实验室)四个方面开启探讨。在清澜山,高研实验室是科创教育的一大特色,能够助力学有余力的、有科研潜力的高中生尽早接触科研,培养科学思维,纵深其学术道路的发展。
03 “新课标”下,助力艺体教育焕发新活力
伴随“新课标”中“艺术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美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五类课程齐头并进,艺术课程在一至九年级开设,并且课程时长达到九年课程总比例的9%一11%,艺术教育课程的时间在全部课时占比中逐渐提高。国家越来越重视学生素质教育的提升,学生也不断迎来艺术教育的春天。
对此,成都麓湖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黄丽娟认为,学校没有围墙,世界都是课堂,馆校应协同共育,充分发挥美术馆、科技馆等在地优势。以美术课程为例,基础性课程注重学生美术兴趣和艺术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可以将现有的课程整合为大单元化教学;在此之上,学校可以做拓展性的校本课程;此外,则是更为高阶的跨学科融合式探究性课程,融合艺术、科学、信息、人文等领域的跨学科融合课程,主要以项目形式开展博物馆、美术馆课程。在丰富的艺术教育实践中,黄丽娟认为,根植日常,润泽成长,创造一个自由的、温暖的、开放的、包容的儿童友好学校是值得不断追求的目标。
大漠商学院创始人、三极探索联合创始人大鹏对如何通过户外运动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人格深有体会。在大鹏看来,户外学习分为五阶段。一是消化校内收集探索知识的自然探索体验式学习;二是学习搭建避难所、辨别方向,掌握心肺复苏功能等生存技能;三是在户外特定的困难场景中锻炼“逆商”;四是极限突破,激发个人潜力,强化团队精神和凝聚力;五是了解环境形成与变迁,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和公益精神。他认为,为中国青少年创造更优质的户外探索教育产品与服务,是这一代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树德中学国际部艺术教研组长张雅文分享了在国际课程中艺术教育的在地化实践,在国际化的核心艺术素养,全球本土化艺术教育的具体实践既包括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也包含与学生个体的融合。事实上,本土文化是最好的一手信息,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核心概念出发,有针对性地选择有价值的作品作为调研对象,以此为基础激发创作。而在与个体的融合中,则需要引导学生不断创设真实体验,打破创作与生活的边界。
UWC常熟世界联合学院高级中学体育主任廖大为分享了体验式教学与体育教育课程融合的话题。探究式学习在体育教育项目学习中,赋予学生的自我探索的动力十分必要,此外还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选择,最大化其自我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深度。而UWC常熟的体验式学习项目旨在通过让学生参与自身喜欢和关心的活动来促进他们的成长,并通过这些活动积极地影响学生周围的事务。和平与共、引领可持续发展、富有同情心、终身学习理念是这一体验式教学课程项目的“知行核心”。
04 德育、家庭教育为青少年保驾护航
根据全国妇联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显示,50%家长困惑于有何种方法教育孩子。作为能够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的德育和家庭教育,家长和老师们有着共同的需要。
荟同学校副校长周宪明探讨了高端共养教育中孩子与父母的成长话题。“群养”其实并不是新鲜事,而要落实“群养”,则需要提升家长三种最关键能力,一是帮助孩子动手解决问题与对话的能力,二是提升孩子思考提问的能力,三是高质量关怀陪伴孩子的能力。
佛山市元耕山语双语学校中方校长罗坤昌,学生发展中心主任贾泰宇认为,在国家教育主权诉求推动德育升级,国际型人才模型反促德育扩容,生本理念呼吁前置式教育服务的背景下,新型德育体系应运而生。因此,构建从小学低段到大学预科段,覆盖文化认同教育、行为风纪教育、个人成长支持的“三维五段式”学生成长全周期关爱体系就是一大积极尝试。
伦敦国王学院课程代表范峥认为,在后疫情时代,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完善空间巨大,专业医生数量不足,分布不均,面向学生、家长、教师的心理咨询支持迫在眉睫。对于学生而言,之前长期的居家在线学习,脱离校园群体;对于教师而言,从面对面教育到线上授课,家校联系方式亦发生重大改变,但在推进校园心理健康建设的过程中,找到兼具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咨询背景的员工并不容易,因此,教育行业工作者进修心理学是其职业发展的一大增长点。
达罗捷派学院执行校长莫单玉认为,根据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而积极探索家校共育的新模式,则经历了一个从“趋同化”走向“个性化”的过程。就高中生而言,青春期、父母关爱缺失、人际关系适应、学术环境适应等是其成长面临的重大挑战,学校需要从个体纵深角度,探索评测方法和支持方案,实现多层群体覆盖,构建家校问题解决方案。
汇学教育创始人兼CEO严俊则从点亮家长认知盲区,提升家校合作效率的角度提出了第三方“培训家长”的构想。由于国际教育相比于国内公里体系更为复杂,大部分家长并不了解国际教育的底层逻辑,家长处于信息爆炸时代,区分专业与非专业信息能力有限,家长与行业内部专业人士的信息差过大。因此,从课程、考试、申请三位一体的角度提提升家长专业认知就显得尤为重要。
为期两天的教师发展大会结束后,顶思还组织了前往深圳曼彻斯通城堡学校、深圳外国语学校(集团)湾区学校的参访之旅,教师们收获满满,踏上归途,丰盛的精神大餐告一段落,期待下次的惊喜相遇!
结语
这是顶思举办的第五届卓越教师发展大会,两天30多场分享,话题覆盖小初高全学段,并且提供家庭教育、德育教育、科创教育和艺体教育四大领域的丰富的课程资源。百余位教育工作者一起深度沉浸在论坛、演讲、教研、组团访校的精彩活动中,沟通交流,相互启发的学术氛围里,彼此收获的不仅是专业领域的成长,更收获了事业上的好新朋友、好伙伴。
作者 | 顶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