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教育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科研能力已经成为学科知识以外的又一项教师必备技能。有人把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比喻成“过日子”,提出了“不搞教学过不了日子,不搞教研过不了好日子,不搞科研好日子过不长”的观点。这说明了教育科研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性。那对一线教师而言,应具备哪些能力,才能有效提升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尝试。
一、独具慧眼,能在教学中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任何问题的解决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中小学一线的教育科研工作也是如此,发现问题是研究的第一步。发现问题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出发点,也是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内在动力,有了这个动力,就会生发出教育科研的行动。在一线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如何发现问题才能形成教育科研的内驱力?
【资料图】
1.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问题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建构生成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以课堂为“主阵地”,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除了达成教学目标外,也会生发出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教师应及时捕捉到这些信息,发现问题。例如,某教育集团的多所小学在一次数学研讨活动的展示课后,学科组在教学研讨中,发现了数学活动情境创设、学生课堂讨论时机、学生数感形成等方面的若干问题。于是,就以此为契机,开展了“建构良好数学活动情境的应用性研究”“小组教学中最佳讨论时机的研究”“培养学生数感的教学策略研究”“小学数学低段教学中建立数学模型的研究”等相关课题的研究,很好地促进了集团内各学校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工作。
2.在教育教学的困惑中发现问题
在很多中小学,一线教师已经把教育科研作为改变自身教育教学现状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鼓励中小学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广大一线教师应针对教育教学中的困惑进行思考,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将其转化为教育科研的行动。例如,某初中物理教师在中考前复习“估测”考点时,针对落实效果不佳的困惑,进行了“初中物理估测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的小课题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在教学研究的实施中发现问题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新的课程理念进入教师的视野,于是不管是在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上,还是在对学科知识的处理上,教师都能发现许多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教育科研就成了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如一位化学教研员以高中化学作业为研究的出发点,在研究中发现了许多问题。于是,就将研究重心进行调整,开展了“高中化学‘问题链’作业体系的构建”课题研究。研究活动通过对学生作业中的问题进行归纳,研究高中化学习题作业“问题链”构建的基本途径与方法,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较强的实践意义。
二、 相生相成,能将问题转化为课题
我们常说,问题即课题,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转变为研究的课题。在多年的教育科研工作中,笔者发现很多一线教师经常会混淆教育教学问题与教育科研课题的概念。有的教师直接将教育教学问题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对某些问题而言,由于缺少了对相关问题的专业思考与价值分析,若以课题的形式开展研究,就会在抓手或路径方面把握不准,造成课题研究的目标不明确,这样的“课题”也只是呈现出一个客观的“问题”而已。那如何将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提炼成研究的课题?
1.理解问题的价值所在
在教学的问题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具备作为教育科研课题研究的价值。就一线教育教学而言,问题的研究价值体现主要是看对该问题的研究是否对教育教学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同时,即便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果与现实的政策、环境相背离,即便它有一定的操作层面优势,也是没有研究意义与必要的。这样没有价值的问题是不能转变为课题的。
例如,某学校基于学科间融合的思考,确立了研究的课题为“初中物理学科与多媒体技术结合的策略研究”。依据上述观点分析,它属于没有价值或价值不大的问题,即便是研究出的策略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也是对教学没有指导意义的。具体原因为:第一,现实的教育环境已经进入到“信息化2.0时代”,像多媒体这种只具备单向输出不具有生成功能的手段已经是历史,没有现实意义的;第二,现在的教学已经发展到学科与技术之间的相互融合阶段,简单的物理层面的“结合、整合”已经被历史淘汰了。故此,像这些不符合现实教育环境和教育发展的问题,显然不具有研究的价值,也不能转变为课题。
再如,某中心城区基于区域内的教育发展,发现了“中小幼”教育的衔接问题越来越突出,令学生家长们焦虑的区域内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等方面的问题较为集中,区教育局就组织区域内专家和教师,进行了“关于学区内‘中小幼’衔接一体化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通过调研“中小幼”衔接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和困惑点,探索不同学段、不同学校之间的带动机制,解决了许多“中小幼”衔接的实质性问题。这样的研究,打破了校际壁垒,缩小了区域内校际差距,实现了校际资源的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同步管理,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习惯培养、学生心理、家校共育等方面做好“中小幼”教育的衔接,消除“中小幼”招生季社会的躁动,解决了人民群众重点关注的问题,研究极具实践与推广价值。
2.确定问题的研究重点
开展教育科研要从自己意识到的无现成答案的诸多问题中,经过选择来确定所要研究的中心问题(也就是研究重点)。它是教育科研的起点,也是关键点,决定了教育科研活动的方向、价值和可行性,直接关系到教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科研最终成果的水平。一线教师要想将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提炼成研究的课题,就要对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凝练,得出问题中的研究重点。
如某学校基于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的问题,提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课题。这一课题研究内容宽泛、繁杂,研究重点不突出。首先是研究内容的多样性。“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所界定的因素太多,可以界定为课堂教学中内容的融合、手段的融合、方式的融合、策略的融合、评价的融合、参与度的融合等,同时对深度融合的程度、效果也可以有不同的考量。其次是研究对象的多元性。该课题研究的学科、学段、生源情况也不清楚,势必会使研究变得复杂,增加研究的负重感。再次就是研究方法不确定。该课题没有确定是策略研究、途径研究、实证研究、实验研究还是实践研究,自然也会给研究带来一定的麻烦。因此,这个课题的研究,由于研究重点的不确定,对于一线教师而言,肯定是力不从心的。如将课题改为“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深度融合的途径研究”就会好许多。
另外,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把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转变为教育科研的课题,一定要处理好问题与课题的关系。特别是要针对问题进行“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分析论证,因为有些问题不涉及这两个变量的关系,自然也就不具备转变为教育科研的“课题”条件。
三、 带题动作,规范课题的研究过程
所谓“带题运作”,是指一线教师应当以课题研究为载体,通过课题研究带动教育教学现状的改善。教育科学研究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存在进行认识与发现的活动,其任务是建构教育科学的知识系统。正是这种观点使得人们往往把教育科学研究看作一种“以理论为取向的、重在描述和解释教育的研究”。虽然一线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与学者、专家的教育科研不同,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把教育科研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部分,以自身的视角发现问题,再通过分析将其提炼成课题,并在研究中感悟,在实践中反思,是可以大大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所以,中小学教育科研必须要关注课题研究的规范性,否则研究就会困难重重,甚至是无果而终。具体而言,广大一线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课题名称的表述规范
当选题方向确立后,课题名称的表述一定要规范。一般情况下,中小学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课题名称应采用陈述式的表达方式,最好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研究对象、研究的问题和方法。这样可有效避免研究的不确定性,也可避免课题过大、过难和过于笼统的现象发生。同时应注意课题的标题与研究内容的一致性。如课题“×××策略的研究”,应是对该策略的产生、命名、内容、实施、评价等关键要素进行研究;而“×××的策略研究”应是对一种教育教学行为的几种实施策略进行实践与比较分析。这两个课题的表述,虽文字表述相近,但两者的研究内容截然不同。
2.课题研究的操作规范
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的本质是科学研究或科学研究的一部分,同样要有观点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分、研究方法是否适恰、研究过程是否严谨、数据结论是否真实可靠、研究成果是否合理、研究效果是否显著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所以,当一线教师把问题转变为课题进行研究时,就要了解和遵循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许多“技术”问题。
(1)研究背景的阐述
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课题研究,是为了解决教与学实践过程中教育教学目标、内容、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不协调、不和谐的问题与矛盾。这种研究以中小学教师和管理者为主体,将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管理过程中已出现的或可能存在的问题作为课题,设计出研究方案,并逐个解决问题。所以,阐述研究背景时,必须要先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状态,并做文献分析。如果是有人已经做过相关的研究工作,应该交代他做到了什么地步,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触及,以避免重复研究。需要指出的是,文献分析是对所研究问题的已有文献进行梳理,通过阅览、分析、整理,提炼出当前课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由此作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它是“分析”而不是“罗列”。
操作过程一般为:搜索并阅读国内外对此问题研究的成果或论文,然后提炼出代表性的观点,再用批判的眼光,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共同点、不同点、优点与缺点,总结出还有哪些不足之处。书写体例多为:国外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和自身的认识三部分。这里讲的“自身的认识”主要是阐述本课题的现实价值和研究的创新之处。有些课题研究涉及理论和理念创新,则还要阐释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2)研究方法的选择
所谓“研究方法”是指为了解决问题所采取的途径、手段和程序。不同的课题需要有不同的研究方法:研究教育教学现状必定离不开调查法;研究优化教学过程宜采用行动研究法;研究教师培养可采用经验总结法;研究转化“学困生”可采用个案法等。但在实际的研究中,一个课题往往要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基础性理论研究一般多采用演绎法或归纳法;应用性实证研究会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以文献、调查、经验总结等方法。
中小学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的方法一般包括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统计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访谈法等。在文本表述上要注意,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什么”和“怎样做”。如要用调查法,则要讲清调查的目的、任务、对象、范围、方法、问卷的设计或来源等。
(3)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的界定
中小学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界定不清的情况,进而严重影响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所以,厘清研究目标、廓清研究内容、明确成果形态的表述至关重要。一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理解:
一般来讲,一项课题的研究都是着力解决一个问题,因此课题的研究主题具有唯一性。该研究主题一般是由一个较完整的目标体系呈现出来,每项研究目标都要指向问题解决的方式。这样,研究主题就会被分解为几个高度相关的具体研究任务,力求问题的解决。故此,有效梳理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是课题研究的重要一环。
研究目标表述的清晰与准确程度,直接影响着研究活动能否有效地开展。对此,我们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目标表述不要过于笼统,以至于放在很多课题中都适用,失去了自己课题研究的独特性;二是目标表述也不能太具体,将其表述得十分详细、具体、全面,这样研究目标就成了工作目标和研究内容。
研究目标的表述最好采用列条目的方式,用一些行为动词,如“了解······探索······确定······构建······形成······建立······”,这样就清晰明了了。研究内容是指具体阐述研究工作从哪方面展开、具体做哪些工作,或是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为几个小问题或问题的几个方面。研究内容的多少与课题大小有着直接关系:课题大,研究内容就多;课题小,研究内容自然就少。总之,研究内容必须准确体现所研究的主题。
(4)研究成果与研究效果的区别
很多一线中小学教师的研究报告,经常会将研究成果与研究效果表述得似是而非,甚至混为一谈,其实它们是有本质区别的。首先,从文本角度讲,研究成果多用于开题报告(预设研究成果)、结题报告(研究报告),而研究效果多用于中期报告或工作报告。其次,从文字表述上讲,研究成果是要阐述“研究的结果”是什么,即解决了哪些具体问题,多指具体的操作策略、基本模式、方法策略等,而研究效果是表述“研究的结果”怎么样,即得到哪些具体的好处,多为通过研究后的变化情况获奖情况等。另外,要注意中小学教研课题的研究多数属于应用性实证研究,这类课题的研究成果基本上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性方案。所以,研究成果的表述中,就没必要将其再划分出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和技术成果了。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新时代的教师而言,教育科研能力已经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技能。因此,广大中小学教师要不断学习,以专业标准要求自己,加强对教育教学的研究。
一所好的学校,
是能够让老师
安安静静地思考、学习、教书。
一种好的教育,是能够让孩子学会学习,学会努力,学会幸福。
老师是有感情的人。老师也需要归属感。
请把幸福、尊严、自由还给一线老师。
因为,只有教师幸福,学生才会幸福;只有教师幸福,教育才会有美好的可能。
来源|语文好教师,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延伸阅读:
手把手教你撰写课题结题报告(研究报告)——超详细,有范例
成尚荣:开展课题研究,如何成为教师中的“首席”?
张卓玉: 项目学习课题的宗旨和愿景
扎扎实实做课题研究必须走出“四个”误区
课题大点又何妨
一所小学连续六年的毕业项目答辩,凸显了真实学习的力量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