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轮新课改, 可称得上有史以来
“理论更新速度最快”的教育改革了吧!
(资料图)
在短短的几年内,不仅出现了很多热门词汇
从“核心素养”
到“大单元/大概念/大情境/大XX”系列
到“跨学科主题学习”
如此种种,
绝对称得上“乱花渐欲迷人眼”!
很多老师觉得无所适从……
但,请大家记住:
任何现象,如果看起来很复杂,
说明它只是某种“表层”的现象
当我们能够 向深层追寻
一定能够找到支配这些全部现象的
统一的、内在的”实质“!
(当下流行的“大概念”一词,也有类似的意思)
——正如 牛顿运动定律一样
世界上的运动现象是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
而理解这些复杂、迥异的运动的关键,
是能否找到一个 统一的、内在实质!
这种摒弃“表层思维”方式
追求“最底层规律”、“本质”的思维方式
显然是更为高明、有效的思维方式
新课改的这些热门词汇的 内在实质是什么呢?
从“教”的角度,
恐怕难以清晰揭示
我们只能 向“教”的底层去寻找答案!
“教”的底层是什么呢?
毫无疑问,是“学”!
或者说,是“学习的机制”
同样毫无疑问的是
“学”的最底层
当然是脑的学习机制!
—— 也就是“学习科学”的研究领域!
以下王珏老师就 从学习科学的角度
对新课改热词背后的共同本质
以及核心要素进行一些解读
希望能对大家有些启发。
其实,这些新课改热词背的后,
都 指向同一个问题:
学生对知识的 “真正理解”是 极为困难的!
认知心理学中有一个说法:
“理解”与“记忆”,是很难用 简单的方式区分的!
事实上,在现实的教学中
从教材、到老师的教、到学生的学
“以记忆代替理解”现象大量存在!
如:描点法画二次函数图像、F=ma、化学键、XX事件的意义等
我们所学的大多数知识
并非指向让我们“真正”理解它
只是要求我们 记住结论、会用它做题“而已”
(这个“而已”,实现起来也不容易……)
难怪国家出台很多教学改革政策
往往都被老师、学生、家长diss!
因为,只要是“知识”
或者说,当用“标准化考试”来考察知识时
几乎都可以通过“背诵知识点”来解决!
来看看一位家长对 美术音乐加入考试的痛斥吧:
话说回来,
既然理解与记忆难以简单区分,
既然相当多的教与学,都是用“记忆代替理解”
那么要想使教学更加有效
从课标、到教材、到教学、到考试
必然就要 指向“真正理解”、“深度理解”
——而这,正是新一轮改革课程所指向的核心!
脑的学习机制比较复杂
而且还在不断深入研究中,
王珏老师另辟蹊径
结合当下教学的难点、课改的热点,
只用下面一幅图说清这个问题!
这张图表达了“知识与思维”的关系
以及学习的基本原理!
这张图分为几个部分,
王珏老师带着大家一点一点解析。
请先看右上角:
学生为什么看到知识,往往一脸懵?
(即使有时学生似乎能理解知识的“逻辑”,但往往也不知道这个知识说的是什么)
这是因为, 知识的实质
是对外部世界(某个切片)的描述、解释、预测、甚至干预
——显然,
学生 不可能只通过“知识”本身的描述
自动化地获得对相应“外部世界”的了解!
(除非学生本来就了解,比如家传……)
那怎么办呢?
让我们换个角度思考,答案就非常显明:
那些“学科专家”,是如何从头创造知识的呢?
显然,专家必定
首先 对“外部世界”建立感知!
——如果连一丁点“感知”都没有,
那就谈不上“描述"、”解释“了!
正如 亚里士多德所说:
心灵中的事物无一不是通过感官经验而来
——所谓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
—— 先天性盲人不可能/也不需要建立“颜色”和“光”的概念
因此,无论是对于学科专家(大牛),
还是对于学生(小白)
”建立理解“的第一步,
必然是建立与知识相关的”经验/体验“
——如果学生有相关经验,则激活之
——如果学生没有相关经验,则需要通过 感官建立体验、或经验
把上面这句话翻译一下,就是:
学生的学习,必须要置于一定的”情境“之中
即所谓“ 情境化教学”!
王珏老师为此专门发明了一句口号:
无情境,不教学!
创设合理、有效的情境,
对于学生“建立理解”是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
很多老师把“情境”理解为“激趣”,
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
而且,”情境“可不只是“学习”的必需品,
对于学科专家的思考与研究,同样不可或缺!
以下举几个例子:
爱因斯坦在一封信中说,在他提出广义相对论时,采用的是“ 可视化表象”的思维机制(就是视觉想象)
诺奖得主、加州理工大学 费曼在诺贝尔奖感言中, 特别强调了 “摆弄”的 “直觉方法”(对应于“体验式情境”)
以下这段话同样来自 费曼的演讲,他说他“理解不了一般的事情”,必须要 借助“案例”(对应于“案例式情境”)
国际上最著名的数学家之一 希尔伯特的如下这段话,是否颠覆了我们以上中”数学是纯逻辑推演“的理解?(对应于“案例式情境”)
大家想一想
这些站在人类金字塔顶峰的人
对一个知识产生“理解”(实质上是“无中生有”的创造)
都必须要依赖于“情境/感官/经验/体验”
何况一个小白乎?
(小白的脑子中,刚开始也是“无”,也需要“从无中生有”,和学科大拿的处境有相似之处)
理解了 “理解”的第一个要素——情境
就很容易理解新课标特别强调 “生活情境”、“体验”、“真实情境”了吧!
不过,只有情境显然远远不够!
——这最多称之为“经验”,而非“知识”!
经验如何转变为知识,
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过程!
哲学家康德对此给出了一个精简的论断:
未经 概念化的感觉及经验,无法产生知识
先来看“概念”一词,
它无论是对于知识、对于语言、对于思维
都是基石性的!
对于知识来说,
“概念”是构成知识的最基础单元
——概念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原理
——一组相关联的原理,构成理论
因此,不理解“概念”的实质意义,
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学科知识!
—— 即使学生会解题、会熟练解题、会解难题,
也不能视为他“真正理解”!
(关于此点可参见:《 哈佛教授:应强调“概念性理解”、而非解题技巧! 》)
因此,根据上面两位哲学家所述:
概念是从人的“感官/经验/体验”中,
经过一定的 思维加工过程
最后经 “抽象”而来!
显然,如何进行“思维加工”和“抽象”
就是建立“理解”的另外一个关键!
关于“抽象”的第一个问题是:
人类用于“抽象”的基本工具是什么?
——是符号(包括语言文字)!
由此可见,
一切语言文字符号, 必然是抽象的!
也必然是难以理解的 (如果没有经验作为支撑的话)!
第二个问题则更为关键:
人类用来“抽象”的思想方法是什么?
或者说,有哪些?
——思想方法有很多,每个学科也不一样
但有一个最基本的、完全通用的思维方法:
归纳(共同特征)
对此,在哲学领域、认知心理学领域都有着明确的描述:
人脑中的“概念”, 并不对应某个具体事物,而是一类事物的 共同特征经过 抽象、概括后,所形成的 语言或符号表达。
一旦我们理解了概念的核心是“共同特征”,
大家是不是马上就能理解“大单元”了呢?
——有些知识,其 “共同特征”并不明显
(比如对文学、历史的理解)
这就需要 增加“案例情境”的数量,
以便于学生开展归纳、抽象、概括,
从而把握住“共同特征”
才能掌握概念的“实质含义”!
(当然案例的质量也非常重要,好的案例便于学生开展思维加工。但是很多 教材中的案例质量并不高,导致学生抽象比较困难!)
思维加工除了“ 归纳”这一最基本的方法外
(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分类、比较、综合、概括等)
还有诸如 “ 演绎”等基本思维方法
它是用逻辑推演的方式(包括数学),
找到知识之间的逻辑关联性。
此外,每个学科也有自己 “独特的思维方式”
——即当前流行的热词:“大概念”
但王珏老师通过对学习机制的研究
并不同意“大概念”的翻译方法
因为“概念”,是“知识”的基本单位
但其英文原词:big idea,并非描述知识
而是描述 知识是如何被思考出来的!
——因此,
将big idea翻译为“ 大观念/大思想”显然更贴切!
此外,王珏老师从学习机制研究的角度
也 不同意当下对“大概念”内涵的解读
——比如“集中反应学科本质”、“统摄性”、“稳定性”、“核心概念”、“知识模型”等
这些说的还是“知识”
——只不过是覆盖范围更广的知识
而完全 没有反映出“知识”与“情境”、“思维”的作用机制!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
“思维”的作用机制,
(首先)是作用于情境、生成知识/概念的
(理解知识后,当然还有将知识应用于情境的思维过程,但和上述思维相比,显然远远谈不上“大”)
因此,从学习机制的角度,
“大观念”强调的无疑是
“导致知识创生”的“学科独特思维方式”!
——此时,“思维”的作用,
是对“情境”进行某种(带有学科特点的)加工!
知识/概念,
只是思维作用于情境的结果!
以上过程,我们可以用公式来表示:
在这一视角下
只有“思维加工方法”,
才能称之为“观念/思想”
其中最基础、最普遍的学科认识世界的独特观念,
我们可以称之为“大观念”
而在知识层面,
无论它的覆盖的范围有多“大”,
它都不是“思想”,
因此不可能称之为“观念”、更不可能是“大观念”!
理解了上述“对知识建立真正理解”的机制剖析
相信大家能够认同王珏老师的如下论断:
真正的理解,必然是知识生成过程在学生脑中的某种 “复演”。没有这种复演,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理解!
再次回顾、总结一下这幅图的意义:
知识(以“概念”为代表)本身是无法直接被理解的
知识的理解,必须要基于“感知/经验/体验”(可以概括为“情境”),
并开展恰当的“ 思维加工”,最后通过“抽象”
才能得出 知识(概念/原理/理论)!
思维加工的对象,是“感知/经验/体验/情境”
思维加工过程/方法,或者说 “专家思维方式/大观念”,是关键中的关键!
思维加工结果 才是“知识”。
所谓“学科独特思维方式”、“知识创造过程”
对于老师可能还是比较陌生
王珏老师还找到了数学、物理两个学科
讲“ 真正的大观念”的书来举例说明
(我总觉得,只讲“大观念”重要、而不揭示学科大观念,总觉得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意思。。。)
限于篇幅,本文就不再继续下去了。如您希望详细了解, 请到本公众号首页,输入“新课改解读讲稿”,下载王珏老师的讲稿《新课改核心要素的“ 学习科学”解读 》。
若您希望将《新课改核心要素的“学习科学”解读》培训课程引入本单位,请到本公众号首页,输入“新课改解读培训”,了解联系方式。
————————————————————
本公众号(学习科学与技术研究)提供全面、深度的学习科学研究、微课与PPT研究、以及其它实用技术研究文章!到公众号首页输入代码查看更多研究:
wk:微课超级大全,设计制作应用一网打尽
ppt:PPT技巧集
xxkx:学习科学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