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 一位特级教师是怎样练成的?特级教师的头衔离不开对教学和教育的钻研,也意味着对自身工作状态的不断优化。杭州市西溪实验学校教师林志超就在努力成为特级教师的过程中发现,随着对个性化教学、作业、评估的层层思考,许多过去教学中的难点、误区、疑惑之处都有了答案。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星教师(ID: new_jiaoshi)
(相关资料图)
文丨 林志超 编丨May
教师的成长,是 自我规划和 努力坚持的结果。发展需要下定决心,让超越自我成为一种信念,鼓起走向成功的勇气,才有令人动容的蜕变。
可以说, 教师的能力提升和专业成长,均源自谋定后的行动。自我发展需要规划成长蓝图,跳一跳“摘苹果”的“小目标”更适合。
因此,一个能不断实现、不断成功的“小规划”便是深入研究的最佳方式,敦促自己不断螺旋上升。
成长规划
先畅想再行动,逼迫自己坚持
成长,需要给未来“画一个饼”,即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梦想,但不能只停留在想象层面,梦想不是现成的粮食,而是一粒需要去播种的种子,畅想者需通过规划和努力才能把梦想变成现实。
我在成长为“特级教师”的路上,就曾滋生出强烈的欲望,我给自己做了一张电子版“特级教师”的荣誉证书,并在一次公开场合中公布了自己的想法。
为了兑现诺言,我给自己制订了一份异常疯狂的 三年“成长”计划(见下表)。
“攀登教育新高峰”林志超2012—2014年个人发展规划
教育,需要有心人!
设立目标,明确任务,在此情境之下寻得适合自己的可能,达成情况回望。
这样的一张“蓝图”是督促成长的必修,也是“扎实走好每一步”的规划表,为行动和努力提供方向与动力,陪伴自己在理想的赛道上一点一点地去接近心中的目标。
研究路径
先基础再深入,做好阶段研究
教育研究是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需规划好自己的研究路径,让专业成长更深入。
我自己的研究以“教育艺术化研究”为核心主题,强调立足学生成长问题的解决和引领,探寻智慧而艺术地应对学生问题,设计艺术引领学生成长的课程。
这样的研修内容 立足工作的实际难题,聚焦研修过程中的收获,提升工作能力,感悟教育的艺术。
在实践中,我形成了 “五步进阶,螺旋推进”的研究流程(见下图)。
“五步进阶,螺旋推进”的研究流程
“五步进阶”注重通过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的研究过程,在日常教育管理中提升自我应对学生问题的能力。
当然,仅仅停留在行动上是不够的,还需要深入研究的递进。
过程中,我形成了 “艺术化教育”的三个层次研究方式。(见下表)
“三个层次”研究路径表
“三个层次”不仅为个人研究提供了可深入的路径,更为不同发展阶段的协同参与者提供了多元研究选择,帮助他们找到研究的切入点。
行动指南
立足课堂,提振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很多老师投入大量时间却回报寥寥,难以保障效果,更遑论出彩。
我们知道,教学质量的提振并非教师单向性输出,不仅需要教师“教”得有效,更需要学生“学”得扎实,师生产生共鸣,课堂同频共振。
“小指南”行动能让教师“知”学生“不了处”,“明”自己“问题处”,促进教学和谐,提振教学质量。
在课堂上,老师的“教”是否能达成学生真正的“会”,学生的“学”能否深刻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需要有反馈机制。
作业和练习,是教师教学质量的影射之一。完成一次学习任务或一个模块的知识,老师们的普遍做法是:“批改+订正”。
授课教师大体了解学生的疑难处,在下次教学时加以分析,至于学生在二次教学中是否掌握,就要看学生认真程度及理解能力了。
但这样的普适性教学,难以保障学生个体学习质量提升。“问题”的解决之道 是在获得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反馈后,收集知识薄弱板块,进行数据化汇总,形成“疑难图谱”(见下表)。
学生知识掌握不足情况及图例
(X年级X模块统计)
使用时,教师可根据题号进行错例截图,分析“问题”所在,以便对症下药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
一张清晰的问题“疑难图谱”,能促进教师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为后续教学的调整和改革奠定坚实基础,真正实现“反思问题,解决问题”。
发现问题,更需要提供解决策略,操作支架,以及操作的细节指南。
从班级角度来说,解决指南需要有整体解决策略和个性化操作支架两个部分:
整体解决策略一般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因“教学设计考虑欠周全”或“教学落实不到位”造成的,是典型“出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补位,可以在上表中增加 “策略跟进”一栏,提出解决方法并纳入教学板块,便于日常跟进;
个性化操作支架,既要考虑课堂教学不到位的因素,还要考虑学生个体能力差异,个性拟定 “解决指南”(见下表),以适应学生的个体成长发展需求,立足真实困境,提供问题解决支架。
重点学生薄弱板块及解决指南
学生的知识板块薄弱或做题习惯不佳,往往会造成同类问题多次“撞雷”,老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薄弱知识分析及自我纠错(同伴帮助)的帮扶,“求得”解决之道后提供举一反三的机会,通过评价达成巩固。
个性化的“解决指南”,既让教师能及时掌握重点学生学情要素,感知教师教学迷途,又为个体提供了相适应的“解决策略”,帮助学生清晰了解自我提升之法,使得“学而有法”“求之有人”。
日常耕耘
做好规划,提升工作效率
教育的综合性,决定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每日工作除了需要完成教学任务的备课、上课、改作业、辅导,也需要参与学校的教研、会议、培训,还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状态,以便随时可应答家长“突然想了解孩子目前状况”的对话。
繁杂的工作需要老师不断切换工作界面, “小贴士”行为,能让我们保持清醒,效率倍增。
经常发现工作群里,总有些老师会被提醒需要完成哪些任务,被催促要及时填好什么表格。
榜上有名者,总是恍然大悟般地回复“好的,马上”,其余人习以为常,均报之深表同感的一笑。
这一笑,同样也折射出了教师的效率问题—— 为什么会忘记?如何才能练成“不忘记”能力?
不妨罗列一周的具体工作,将其做一个排列组合,把工作进度、具体任务、完成的时间节点,作一个简单的规划,形成一张 “一周便条”(见下表)。
一周日常工作便条
用清楚的一周时间线,串联起明确事项、详细内容、跟进人员和完成情况。
将一周工作清晰梳理,提前亮相,不仅能确保推进过程不拖沓,执行过程中还有余力“回头看”,让“一周便条”成为提醒自我、告别工作不堆积的重要一步。
不少老师忙碌了一天,却还是会无奈地把很多工作带回家。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回望一天,发现倒水时,遇到同事聊起了昨天琐事,10分钟过去了;
批改学生作业时,与另一位学科老师说起这个学生的种种表现,5分钟又过去了;
查看工作群里的通知后,顺便看了一下新闻或短视频,10分钟又去了……
时间就这样在“不易察觉”中流失,让一天的工作也在不断往后堆积。建议老师们把自己每天的所有工作形成 “一日重要提示”。
8:30 参与 X X 老师磨课一节
10:30 完成 X X作业批改
11:30 实践方案完成并提交
12:00 午间管理 (找 X X 学生谈话)
15:00 有会议 (无发言任务,除做好相关记录外,温习明日上课内容)
时间和事件,简单明了,主次分明,除了“便条”,还可以 在手机上设置提醒,做到一日工作一日清。
工作时有多满的效率感,下班后就有多少惬意的轻松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追求职业精进与个人价值的破局之道,在于行动。
明确的清单和计划,能提供一种确切的方向感,让我们知道该往哪里去;能形成一种适当的紧迫感,时刻提醒我们“先做该做的事”;能建立一种清晰的秩序感,让我们不偏离既定轨道,在条分缕析中拥朝梦想靠近。
作者:林志超 主笔/内容老师 : 孙文敏
本文转载自星教师(ID:new_jiaoshi)。寻找“星星般明亮闪烁的教师”,共创教学场景中真实问题的创意解决方案。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