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2000字,阅读约需5分钟
来源:晨阅浮一白
(相关资料图)
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
不再失联
从“县城难无清华北大”到“县中的坍塌与振兴”,从“985废物”到“小镇做题家”,县城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处于风尖浪口上,一次次上了热搜。但支撑起县城教育的县城老师却少有人关注,一直被人们所忽略,颇为遗憾。
身处人们视点盲区的县城教师,默默耕耘,独自演绎着自己的人生百态,不喜不怒。
1
任务最重,待遇最低
县城,是中国最接近乡村的地方,相比较而言比乡村稍微繁华一点,但人口结构基本都是过去从农村出来的人。在县城当老师,看似比较光鲜亮丽,足以让不少人羡慕。可是只有县城老师自己知道自己的不容易:任务最重,待遇最低。
近些年,乡村学校衰败,大量学生涌入县城,导致县城的学生越来越多,在不能扩大班额的前提下,只能增加班级数量,进而导致一些老师超负荷运转,很是辛苦。
辛苦倒也罢了,关键是待遇还是所有教师群体最低,既没有乡村学校的补贴,也与城市学校相差甚远,以至于一些老师愿意去乡村上班,活少补贴多,也不愿意留在县城当老师。
就连影响教师工资的职称晋升,既不可能跟乡村老师一个标准,如河南省规定,在农村学校累计从教25年的在岗在编教师,符合申报条件的,可不受单位岗位结构比例限制,直接评聘中小学高级教师;也没有城市教师评优评奖机会多,拿什么去跟别人竞争。
干着最多的活,拿着单薄的工资,县城老师可谓是劳心劳力的失意人。
2
熟人社会的无奈
在县城里,人脉大于规则,关系决定成败。直白地说,县城是扩大了的熟人社会,七拐八弯都能扯上关系。加之县城资源少,竞争难度很大,所以办事做事首先想到的是关系,没关系的人步子就难走。
县城老师距离乡村实在太近,难免无法摆脱人情世故的束缚。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领导亲属,在平时不声不响,评职称的时候突然挤到前面;总有某某领导给你打招呼,在你班上放几个学生。因此,县城教师要想评优评奖,教学成绩是一方面,人际关系也要打理好,否则指不定到最后会被人横插一脚。
县城资源按照权力及规则分配倒也罢了,然而县城老师也逃不过普通的人情世故。亲朋好友的婚丧嫁娶、孩子的满月酒和升学宴,五花八门的人情世故,在狭小的县城环境中,很难做到不跟风。然而县城并不发达的经济水平决定了老师的工资上限,让不少县城老师略显窘迫。
3
县城女教师的婚姻困境
据有关研究显示,县域体制内女青年普遍希望选择比自己更优秀的体制内男性青年作为婚配对象,但体制内的男青年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无法满足这一择偶需求,于是出现了体制内男性“香饽饽”、女性“越剩越多”的现象。
主要缘于县城生活过于稳定,一些同龄有理想有抱负的男性基本选择外出拼搏,很少选择回到县城工作,导致一些县城女青年很难找到如意和与自己相匹配的对象,特别是县城女教师。
再则县城女老师所接触的圈子小、社交范围相对狭窄。老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大多数时间都呆在校园里,接触的是同事、学生和家长,导致其所接触的同龄男青年较少,可选择的对象较少。
不得不说,县城的女老师相亲难,遇到合适的结婚对象更难,以至于有些女教师降低了自己的标准要求,选择将就一下来应对父母的催婚。
4
县城教育质量最难提升
目前,一些名校喜欢掐尖,再加之县城家长也喜欢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城市学校,以接受更好的教育,以至于县城学校的优质生源流失,中高考成绩不如人意,招致不少家长的质疑。
一部分家长外出务工,学生无人管理;一部分家长不配合老师,动不动投诉举报,无疑加重了县城教师的工作难度。
再加之县城学校形式主义较为严重,教育管理不是很规范,学校领导权力比较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总喜欢搞一些没意义的工作,形式主义盛行,分散了老师的精力和时间。
生源流失,形式主义,有些家长不配合,县城教育质量最难提升。
不得不说,在教师群体中,县城教师地位很尴尬,既没有城市老师该有的福利、待遇、指标,算不得城市老师;也没有农村老师能享受的补贴,算不得农村教师。
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很光鲜的职业,但这背后也有很多的无奈和心酸,值得我们关注。同时也希望未来也多多关注县城老师这个群体,他们的待遇也需要提升,处境也需要关注。
喜欢今天的文章,别忘了在文末右下角点个 “在看”
并转发给更多人看哦~
— END —
因为微信公众号改革了推送机制
如果不常点开则会晚收到我们的推送
我们想产出更有价值的文章
请关注并星标“当代教育家传媒”
不再失联
点击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 ↓ ↓
中国教育人绝对不能错过!108公里的戈壁徒步挑战赛即将开始
引领名校突围!这位校长守正出奇,令人惊叹……
封面人物 | 芬兰驻华教育参赞访问这所学校后,由衷感叹:我闻到了幸福教育的芬芳
封面人物丨聂明智:用一生的时光,打造教育的理想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