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进化史,就是一部打破疆界的拓展史,包括物理疆域、技术文化、观念制度等。而学校的进化,前提同样是重新定义学习的边界:学科边界、关系边界、成长目标的边界……
(资料图)
无界学习,立体生长,是学校进化的必然追求。今天,推动教育创新,走向更高水平的育人模式,必须学会打破无意义的疆界,在多个领域实现“拆墙”行动。
拆掉学习的墙
学习升级的过程也是无界学习的进阶过程。从早期“听、诵、练”,到后来的“听、诵、议、答、练”,再到今天的“玩、创、游、读、讲、演、写、画、展”,学习的宽度与深度增加,不断趋向生态关联与素养平衡。
在北京中关村三小,教室之间的墙壁可以推开,三个不同年级不同班的孩子一起上课,组成一个“班组群”。外面大厅由三个班共用,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这就是“三室一厅”,便于跨年级的项目式学习。这种教育空间,以大带小,互学互助,呈现出一个真实自然的社会生活场景,也打开了孩子们的思路。在混龄交往中,低年级同学学会了尊重学长,高年级学生培养了责任心。此外,每个“班组群”的老师都在公共大厅办公,随时支持同学,也方便了学科交流。
提雅学园在前期空间的改造中,减掉了40面竖墙体、拆掉了近2000平米的楼板,教室尽可能打通,桌椅可移动,取消了所有黑板和固定屏幕,70%的立体墙面可直接书写。同时拆掉的还有班级的墙、校园的墙,学生没有固定行政班,归属感的需求放在学院制,每层学院空间既有群聚的活动广场也有自主学习的书房。淡化空间的界限感,意在引导学生自定义、探索和使用,感受学习和活动多样化的可能性。
深圳中学新校区的“空中课堂”,让学习打破了时空制约,通过视频设备和电子黑板,线下教室可随时成为一个远程直播教室,师生即使不在教室里也能上课、听课,实现“无围墙的教室”。通过“空中课堂”,学校还打通与偏远山区帮扶学校的沟通渠道,让山村学生也能同步听课学习。
拆掉学科的墙
2022版新课标提出,要注重课程综合,加强学科内的知识整合和学科间的贯通学习。因而,要让学生为未来职业发展做准备,必须超越学科界限进行思考。拆墙后的立体课堂,是整合的课程设计模式,即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整合在一起,强调对知识的应用和对学科之间关系的关注。
马里兰大学教授赫希巴奇提出过两种模式:“相关课程模式”和“广域课程模式”。在一个课堂里,上物理课可能需要学生预先掌握数学概念,数学和物理教师要通过沟通,让两次课的时间节点相近且数学课的教学排在前面——这是“相关课程模式”,各科目依然独立,但教学内容的安排注重彼此间的联系。
“广域课程模式”则进一步打破学科限制,构成混搭的拆墙教学。比如《第52号教室》作者、美国教师杰夫,让学生在课堂上排演莎士比亚戏剧,将戏剧中相关的历史、文学、地理知识立体呈现在课堂上。
在北大附中,“拆墙教学”是教学的常态:语文、外语、数学、历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九大科目在行知学院被归纳为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四个学术领域进行跨学科教学,在博雅学院则被归入批判性阅读与写作、人文、数学、自然科学探索、社会科学研究五大领域的综合课程。
此外,像北京亦庄实验小学的“全课程”,深圳明德实验学校的“综合课程”,重庆谢家湾学校的“小梅花课程”等,均是学科整合的典范。
在学科整合的过程中,首先要理解学科大概念;其次是依托学科大概念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重组,形成连贯的课程群;最后要回归到高品质的教学实践。在学科内容重组的背景下,应走出教师传递知识或让学习者自主寻求知识的单向度教学,设计个性化的教学实践。
拆掉关系的墙
教育学也是关系学,而师生关系则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
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原局长赵群筠曾任文晖中学校长。每年的开学典礼,她会邀请所有新生家长参加,一起来倾听孩子们的“梦想”,一起来跟孩子们宣誓青春承诺。典礼结束后,家长会收到一张名片,正面是赵群筠和学校领导班子成员的手机号码,背面印着“相信是一种力量,沟通是一种美好”十四个字。
赵群筠认为,墙,推倒了就是桥。人与人心灵上的距离就如同一堵厚厚的墙,只有想办法推倒它,才能建造一座彼此沟通的桥梁。在成长关键处,学校只有为家长、学生、教师营造良好的沟通平台,相互影响和渲染,才能让美好的沟通落地生花。
松山湖第二小学在构建师生关系上,没有停留在打招呼和拥抱这些简单动作里,而是深化到课程中,爆发出巨大的能量。老师们设计了“庆典课程”,通过创造关键时间、关键事件来点亮孩子。如在六一儿童节举办庆典活动——巨幅的获奖少年的海报、家长的祝福、校长的卡通扮相、孩子们的盛装出席。整个过程中,老师是亲近的、校长是亲和的、家长是参与的。
每学期结束时,师生一起回顾一学期的历程,给孩子们的变化和进步“颁奖”。面对那一句句描述准确的颁奖词,孩子们感受到自己是被老师、被同学看见的。当人被看见、被需要的时候,他就会散发出更大的能量。
原北京四中校长黄春在操场散步时遭小女生“跟踪”。原来,她们平时从没见过校长。“幡然醒悟”之后,黄春决定在楼道建一个办公室,所有工作在这处理。一开始,师生像看大猩猩一样看他,都躲得远远的。半个月后,不怕了,都凑过来打听情况。
在楼道上,黄春用了一年时间,讲语文,讲诗词,讲他知道的那点东西。后来,老师也想来讲了,讲中美关系,讲数学怎么好玩。学生来讲了,有喜欢《三国》的,有精于动漫的。家长也来讲了,有做警察的,有做医生的,有开网店的。于是,楼道变成了课堂,成了校园里的文化高地和精神圣地。
拆掉部门的墙
在建设无锡市新吴区(SK海力士)幸福外国语小学时,陈罡校长提前对组织结构做了安排。然而正式运行后,大家发现:“部门墙”依然高高耸立;指挥链交叉,管理难以有效落实。而且随着重视事、忽视人的情况越来越明显,所有人都深陷绩效的泥潭,大家的满意度都在降低。
原因何在?流程出了问题。于是,各部门尝试将大大小小的工作流程化和清单化,让工作标准明确,过程具体透明、结果清晰可见。老师们有来自高校的,有公办名校的,有国际学校的,有来自教培机构的,有在海外任教多年的,不同职业史、不同价值观的人在一起,难免产生碰撞,而“全流程管理”则解决了部门相互扯皮,沟通不畅的难题。
北京十一学校雷露老师认为,“部门墙”的形成有三个原因:一是科层制管理过于纵深,忽视了横向化和扁平化发展;二是组织架构不合理,造成部门间的天然壁垒;三是激励机制和评估机制的不合理。为了避开这三个雷区,十一学校通过“一站式服务中心”的“驻外大使制”模式来“拆墙”。
2017年,学校整合教务处、德育和团委等部门,设置“一站式管理员”岗位,为全校师生提供”一站式服务“。这也是继教育教学改革之后,十一学校在组织结构改革中打破“部门墙”的一次尝试。除了“一站式管理员”,教育家书院和课程研究院的教务员、各年级的教务员和图书管理员等不在大厅办公的职员也被纳入“一站式服务中心”。
拆掉部门墙,需要强有力的底层认知框架和价值目标。认知框架不能只在校长一个人的大脑中,要与团队共享。
一方面,要共享目标。以课标为例,要落地到每一门学科、每一次教学,高质量的教研和教学是难点。这时,重要的不是“换人”,而是改变连接,让教研组的教研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愿景一致。这样才能打破部门墙,激发团队活力。
一方面,要共享心智。即改变行为背后的意识,习惯思维、定势思维、心智模型。在落实多种教育政策的路上,团队容易急迫焦虑,只有共享心智才能从容不迫。
拆掉社会的墙
1922年,中国现代历史学家何炳松在《我国教育的墙和我的拆墙主义》一文中,提出拆掉旧教育的三道墙,第一道墙就是学校与社会的墙。社会是学校围墙外的大课堂。学生需要走出学校,走进鲜活的社会生活中,在更多样的场景下进行学习和探究。
如何拆掉学校与社会的墙呢?
成都草堂小学毗邻杜甫草堂博物馆。这些年,草堂小学从杜甫草堂自然生态出发研究社区生态环境,从草堂传统文化出发传承巴蜀的非遗文化,从草堂的历史出发探究天府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学校馆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坚持三大理念,使学生拥有博雅的学识、通达的视界、自由的观照。
体验:从课程的设计到实施,学生均以体验入手。通过“玩”“动手做”“实验”“探究”“设计”“创作”“反思”等,了解传统文化,提高综合素养,完成对家国天下情怀的体悟和体认。
传承:通过杜诗学习、游学探馆、服务体验和文创体验,学生浸润在杜诗和草堂的时空里,通过跨学科的学习方式观照自我、他人和社会,完成对杜诗中传统文化和精神品质的内化。
践行:学生深入社区,参与社区服务,分享课程中的感悟,并通过日常所行将杜甫课程中的文化与家庭、学校、社区乃至其他省市的社会群体一起共享、交流、传递,让杜甫文化薪火相传。
一土学校把课堂搬到云南村寨,深入滇缅边境的少数民族村寨中,去了解不同人的人生故事,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思考人生的意义。
出发前,学生们查阅景颇族、芒市的相关资料,拟定采访提纲;回顾之前的采访材料,整理收获,学习社会调研与人物采访。到了现场后,要在景颇族人带领下去寻找野菜;在村里找到合适的对象做采访;参与“宽仙节”,加入到当地青年人的拉人拔河、扭杆、打弹弓、打藤球、格墙豆子等游戏中;参观芒市景颇族博物馆,从历史到节日,从神话故事到衣食住行,了解景颇族人的方方面面。
在这里,他们第一次睡大通铺,第一次去野江边戏水,第一次参加“目瑙纵歌”,第一次和同学们一起露营,第一次制作景颇族的“绿叶宴”......
不只如此,今天的教育人,还有更多的“墙”亟待拆除:认知与思维的墙,教育资源的墙,教与学的墙,教学与教研的墙......
援引| 《探营深圳中学新校区:教室“无”围墙,上课靠导航》,深圳中学;《洪晓翠 肖龙海 | 基于学科的课程整合:内涵、框架与行动逻辑——知识社会学理论的视角》,全球教育展望; 《一所北京老牌名校的“教育进化论”:让学习超越学校的围墙》, EnsightEdu;《把课堂搬到云南村寨,孩子们探索到了哪些宝藏?》,一土教育;《成都市草堂小学:基于馆校合作打造博雅生命场》,四川教育
责编| 陶小玮
执行主编| 张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