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乖很听话、不动手不动口…你以为的好孩子,可能已经抑郁了
每个人都会产生负能量,孩子也不例外,这些情绪无法通过压制而被消化。
想要孩子积极乐观,千万不要强迫他快乐,而是要提供帮助、正面引导。
(资料图)
作者 | 枫子
周末,在堂姐家串门。
8岁的侄子因为跆拳道考级没过,耷拉着一张脸,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
堂姐没好气地安慰道:
此话一出,侄子竟抽抽搭搭地哭起来,堂姐赶紧厉喝一声:
只见侄子连忙用手抹掉眼泪,使劲抿着嘴唇,好似用尽了全身的力气让自己止住哭泣。
眼见侄子把情绪一点点憋了回去,堂姐这才露出一丝满意。
而我看着侄子委屈而又极力压抑自己的样子,不免有些担心。
陈志远教授说过,我们有权而且也应该正视我们的不快乐。
忽略孩子的负能量,让孩子必须要积极、乐观、开心,其实是在否认孩子的负面情绪,否定孩子的情感,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有毒的正能量。
父母如果总是压抑孩子的负面情绪,过度要求孩子正能量,对孩子来说,其实也是一种伤害。
还记得张一得吗?
一个乖巧、听话、阳光、积极、和善的好孩子,在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美国“新常青藤”之一的埃默里大学不久后,自杀了。
自杀的直接原因也许永远不为外人所知,但“抑郁”却是一个绕不过的话题。
纵观张一得从小接受的教育,我们不难发现,父亲对他的教育就是过度正能量了。
张一得从小成长在单亲家庭,跟着父亲住在乡下的农房,靠着种菜、捡破烂,以及一些忠实妈妈粉的资助维持生活。
为了感谢粉丝,8岁的他一个人给四五十个粉丝做饭。
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他每次去同学家玩,都要把同学家的废品带回家卖钱。
日子过得如此清苦,甚至要靠捐助筹备学费,父亲仍让他上学费高达20万的私立学校。
对此,张一得曾这样写道:我作为一个小男孩讨厌这种生活方式。
但他却从不敢在父亲面前表现出任何一点不满、委屈和难受。
因为面对永远正能量的父亲,他也必须也像父亲一样乐观、积极、坚强。
所以在父亲的镜头下,一得永远是那样的阳光、向上、优秀。
但没有释放的负面情绪不会消失,只会不断向内压抑累积,刺伤自己,最终以抑郁的方式呈现。
想起一个精神科医生的说法:过度的正面教育是孩子抑郁的温床。
是啊,人有负面情绪其实是很正常的,如果只提倡正能量,却不支持负能量的表达和释放,那么孩子就很容易压抑成伤。
从业40余年的精神科主任刘菊湘就曾分享过一个案例:
8岁女孩,重度抑郁。
妈妈不解:明明是听父母话、善于自我管理、在学校表现优秀的好孩子,怎么就突然抑郁了?
事实上,女孩的内心世界并非妈妈看到的那样。
在平静的水面之下,女孩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备受折磨。
因为总是被要求谦让弟弟妹妹、承担父母的期待、要当老师的好助手、成为同学的榜样。
女孩有情绪时,就只能忍耐,她不能发脾气,不能骂人,不能悲观消极,甚至,不得不时刻正能量。
女孩在日记里写道:“我想到要活着,就得忍耐,直到哪一天,我不再贪恋人生……”
泪不外流,终是内伤。
乖巧的表象下,隐藏的是一颗满目疮痍的内心。
过度正能量的教育,会加剧孩子内心的冲突,对孩子造成越来越深的伤害。
知乎网友@孤独者曾分享过自己的故事,他说:
从小父母就一直要他做个小太阳,要保持正能量的状态。
哪怕别人欺负他,骂他,他也只能假装不受影响,保持笑容。
长期的压抑,让他一直觉得人生是痛苦的,他说:
而他的康复,其实就是从一个心理医生允许他发泄开始的。
治疗的第1周,是痛哭,哭诉自己压抑多年的委屈和不满。
第2周,是抱怨,把藏在心里的那些悲观、消极的想法通通说出来。
第3周,是骂人,把曾经那些看不过的,不想原谅的人和事都骂一骂。
第4周,是放纵,走出去,随心所欲,不需要保持微笑,不需要藏起不好,想发火就发火,想哭就哭,想臭脸就臭脸,不用在意别人。
……
就这样,当他把那些不被看见和接纳的情绪一一发泄出来后,他就觉得自己好像又活过来了。
心理科医生李晓凤说:“抑郁症大多是因为一些负面情绪,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释放,久而久之才积累至疾。”
情绪只能疏,不能堵;只能释放,不能压抑。
尊重孩子各种情绪的表达和释放,让情绪得以流动、疏解,孩子的心理才能健康发展。
关于人的感受和情绪,有一段话就说得特别好:
情绪没有对错之分,也没有好坏之分。
每一次情绪的升起和出现,其实都是孩子在表达真实的自己。
父母只有学着尊重和接纳,孩子才能在看见和重视中被治愈,从而健康成长。
孩子的情绪没有对错,但情绪的表达有对错。
智慧的父母,不是去否定孩子的负面情绪,而是去引导孩子正确表达负面情绪。
因为比起强装出来的正能量,适当吐槽发泄,反而能清空负面情绪。
1. 倾诉法:教孩子把情绪说出来
心理学上,有一个情绪表达的基本句式:情绪事件+情绪感受+情绪原因。
也就是:发生了……所以我感觉……因为我认为……
比如:
今天的作业特别多(情绪事件),我感到很烦躁和着急(情绪感受),因为我觉得玩的时间被占用了,而且我还要写到很晚很晚(情绪原因)。
这样的表达,可以教孩子觉察情绪,认识情绪,表达情绪。
有研究显示:如果孩子能够在负面情绪来袭的时候,准确地将情绪表达出来,那么在表达的过程中,他的情绪就会减弱80%了。
教会孩子把情绪说出来,就是为孩子情绪的问题打开了一扇窗。
2. 宣泄法:给孩子设立情绪发泄角
前段时间,德州市第一中学设立了一间情绪发泄室。
在这里,学生可以通过内设的呐喊机器喊出内心的不满;用力拥抱玩偶会触发安慰的话语;也可以打沙袋出汗发泄……
这里像是学生们的另一方天地,同学们纷纷表示,在这里宣泄后轻松了不少。
其实在家里,父母也可以给孩子设置一个“情绪发泄角”,放些沙袋、枕头、音响、涂鸦板等。
孩子情绪不好的时候,就可以引导他去这个“情绪发泄角”,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渠道去发泄,比如:
大哭一场、唱歌、运动、发呆、吃东西、撕纸、喊几嗓子……
当孩子酣畅淋漓时,所有坏情绪便已随发泄的动作消失不见。
3. 转移法:做点快乐的事给情绪降温
有心理学家发现,迅速远离负面情绪的方法是——转变行为。
因为我们的大脑里好像住着两个“人”:
一个“人”负责做出各种行为,而另一个“人”,则负责解释,我们为什么要做出这个行为。
所以,当孩子有情绪时,我们教他转移注意力,尝试做一些让他开心的事,比如,哈哈大笑、跳舞、看电影、读书和朋友出去玩等。
这时,大脑中的“另一个人”就会解释这些行为——你很开心,于是,大脑就会产生开心的情绪,来对应这些行为。
用积极的行为,去驱散负面的情绪,孩子才能逐渐学会疏解情绪、掌控情绪。
4. 睡眠法:好好睡觉,修复能量
有句话说得好: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是睡一觉解决不了的。
发布于《神经科学期刊》的研究也表明:安稳深沉的睡眠有助于缓解情绪困扰。
这是因为,我们的情绪记忆是由“情感”和“事件”的信息记忆构成。
当孩子在经历了一次次的睡眠后,记忆逐渐得到巩固,“情感”却会因为没得到巩固会逐渐消失,到最后就只剩下对“事件”本身信息的记忆了。
也就是说,睡眠,就好比一块橡皮擦,能帮助孩子擦掉一些垃圾情绪。
所以,孩子深陷负面情绪时,不妨让他直接睡一觉吧。
一觉醒来,生活又是晴空万里。
教育家钱志亮说:
学会安放孩子的负面情绪,是每位父母必修的一堂课。
请多一份看见,去接纳孩子情绪的释放。
请多一点耐心,去引导孩子情绪的表达。
也请好好回应他,在爱和尊重中长大的孩子,才更容易收获自信、阳光、乐观的性格,成就精彩、幸福的人生。
点个赞吧,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学会跟情绪和平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