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总有人夸我养了个好女儿。
(资料图片)
确实,我的女儿温柔、自信、乖巧、学习好、人缘也好,从小就是“别人家孩子”。
期末,她考了班级第三,不等我开口,她就写了一页的检讨,不仅反思了原因,还做好了规划。
暑假,当别的孩子还在玩耍,放纵,不听管教时,我的女儿自觉自律,半点不用人操心。
我一度为自己养了个“完美”女儿沾沾自喜。
直到前两天,我带女儿去电影院看了全球爆火的《芭比》。
观影时,我就发现女儿数次抹泪,结束后,女儿更是久久缓不过来。
她问我:
“芭比可以不完美,我可以吗?”
“如果我和你期待的不一样,你还爱我吗?”
我猛的打了个冷颤:
我的女儿,何尝不是一个被塑造、被规化、被期待,时刻保持完美的“芭比”。
我自以为为女儿好的教育,何尝不是对女儿的一种不接纳。
电影《芭比》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芭比乐园里,各种各样的芭比每天都过着童话般的完美生活。
但是某一天,经典款芭比突然发现,自己不再完美:
她不再永远神采奕奕,脑子里开始冒出“死亡”的念头;
她的腿上还长出了真人才有的,因脂肪堆积产生的橘皮组织;
甚至,本应该时刻悬空的脚后跟,变成了“扁平足”。
为了恢复正常,芭比不得不前往人类世界,找到拥有自己的那个女孩。
然而现实,却给了她一连串的暴击!
在这里,不完美才是常态。
在这里,衰老、罪恶与痛苦都无法避免。
但讽刺的是,“不完美”却又不被接纳,这里的女性形象早已被固化:
要瘦、要美、要微笑、要精致、要积极......
而这,其实就是电影外,万千女孩正遭遇的一个困境,也是有女儿的家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真相:
我们的女孩,正在被“完美”的枷锁禁锢着、束缚着,她们深陷其中却又无能为力。
就像芭比的主人喊出的心声:
“我们必须时刻做到无可挑剔,可事与愿违,我们总是一错再错。
你必须喜欢当妈妈,但不能整天把孩子挂在嘴边;
你要有自己的事业,但同时得把身边的人照顾得无微不至;
你要为男人而美,但不能过度,让男人有非分之想,或者让女人有危机感;
你永远不能变老,永远不能失态,永远不能炫耀,永远不能自私......
这太困难了,处处都是矛盾,而且绝对不会有人奖励你或感谢你。”
怎么办?
妥协还是反抗?
芭比经过一番冲突与挣扎后,开始觉醒:
回归现实,回归内心,回归真实的自我。
电影的最后,芭比不再追求完美,却收获了成长和希望,成为了“她自己”。
从“完美本身”,到“粉碎完美”,再到“重塑自己”,在芭比的身上,我渐渐看懂:
每个女孩,其实可以平凡,可以有不足,也可以不必按照千篇一律的教条程序,成长为标准的好女孩。
每个女孩,都有权去享受自己不完美但真实的人生。
我开始重新观察女儿。
突然发现,那些我常年忽视的细节,竟是这样的显而易见。
比如,她总是过分在意别人的评价,只要谁说她半点不好,她就会闷闷不乐好几天,难以接受;
她对自己也过于苛责,做错的题,她总是要罚自己抄10遍,做错的事,她总是一次次复盘,绝不允许自己再犯。
她还很听话,哪怕她从小就喜欢古典舞,却还是听从了我的建议去学拉丁舞,并努力做到最好。
仔细想来,女儿的“完美”,是紧张的,是脆弱的,是压抑自己而表现出来的假象。
而曾经的我,对这些却视而不见,只想着让她更优秀,更完美。
上学期,学校举行英语口语竞赛,已经连续2年,拿了4次年级一等奖的女儿,却突然宣布,自己不想参加。
我再三追问,她只是回答:“没意思,没兴趣。”
我不想女儿丢掉锻炼的好机会,便偷偷给她报了名。
不曾想,女儿知道后竟和我发了火,还威胁不取消参赛就不去上学。
和英语老师聊了后,我才知道,女儿班上转来了一位新同学,英语特别好。
女儿和他经常竞争第一名,但却常常落败,这导致女儿的信心大受打击。
所以为了避免在那次竞赛输掉第一名,女儿索性就弃权不参赛了。
Facebook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说过一句话:
“完美是女孩最大的敌人。不仅因为它让我们不堪重负,还因为,担心不够完美会让我们失去勇气。”
教导女儿要完美,无形之中,也竖起了一道屏障,阻碍了她们的成长。
因为要维护自己的好评,她们苛责自己,不敢尝试,不敢犯错,不敢失败。
“完美”对女孩而言,就像一把锁,锁住了她们的勇气和脚步。
那天从电影院回家后,我还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这才明白,我错得有多离谱。
美国学者蕾切尔•西蒙斯其实早就告诫过父母:
要求女孩乖巧、温顺、过度追求完美,这将让她们背负更多的压力,从而在预期与现实不符时,更有可能陷入痛苦和自我批评之中,产生抑郁的情绪。
完美对于女孩而言,不是快乐与荣誉,而是沉重的负担与枷锁。
知乎上看过一位网友@多美子的分享。
从小,她是父母心中的好孩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是同学口中的好榜样。
她成绩优异、孝顺懂事、热心公益、热爱运动、动手能力强、兴趣爱好广泛......
几乎满足了所有中国父母对“别人家孩子”的想象。
但没有人知道,身上的光环越多,她就越害怕自己无法承起重担,害怕自己有一天会让大家失望。
她要强的外表下,内心如走钢丝,随时面临崩溃。
很多个夜晚,她焦虑得睡不着觉,尤其是考试前,她更是成宿成宿的失眠,心慌,冒冷汗。
直到,她考北大落榜,被她视为灾难性失败。
之后,她便一蹶不振,抑郁成疾。
她说:“如果我不把自己逼得那么紧,也许我可以做一个快乐的普通学生。”
就像白岩松说的:“毁掉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追求完美和达到极致。”
完美教育是一种暴力。
一个孩子,一旦习惯了完美,就会活成完美主义的囚徒。
一次次用完美的标准,对自己苛责,施虐,惩罚。
她们容不得自己有一丝不好的瑕疵,对卓越有着近乎完美的苛求。
一旦达不到预期,便会陷入焦虑,甚至崩溃。
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只有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他才能成长。”
细细想来,的确如此。
我们不需要培养一个完美的孩子,而是要改变自己教育方式的“不完美”,这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助力。
1. 接纳孩子真实的样子
我们的孩子,终究不是我们的作品,应该有他们自己的人生。
被父母无条件接纳的孩子,才能尽情释放自己、绽放自己,成为一个成功又幸福的人。
就像李玫瑾教授,她的女儿从小数学就很烂,有一次,150分的卷子,更是只考了15分。
但李玫瑾没有责骂女儿,疯狂逼女儿补习,反而安慰道:
“没关系,是遗传基因不好。数学学不好,我们可以学其他的。”
在了解到女儿想学音乐,她也没有反对,而是特别支持。
后来,她的女儿不仅考上了重点大学,还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音乐老师。
放平心态,降低期待,允许孩子成为普通人。
被接纳的孩子,才不用压抑自己,也不会被外界的目光所限制,才能够真正活出自我。
2.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
看过一段很受教育的话:
换个角度看孩子,孩子身上的缺点、不足,其实都是有可取之处的。
为人父母,我们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多一些鼓励和赞赏,少一些要求和打击,孩子才能越来越好。
3. 鼓励孩子勇敢,而不是追求完美
电视剧《我们这十年》里,易文艳是一个热爱跳舞,也很努力跳舞的女孩。
她好不容易被选上大型舞剧的替补,但却因为自卑心理,一度想放弃。
尤其是看到很多高难度动作,别人轻而易举就能完成时,更是深陷自我否定的心理,觉得自己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像别人一样跳出完美的舞蹈。
但好在,她在编导的劝说下,勇敢尝试,勇敢跳出自己的风格。
这才一步步从无人问津的替补,跳到了主演,再到首席。
很认同一句话:一个女孩,宁可错得勇敢,也不要被完美绑架。
为人父母,我们最应该教给女孩的一课,就是勇敢。
拥有勇敢的心,女孩才能乘风破浪,无所畏惧,成为任何自己想要的模样。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一个是十年前,一个是现在。
教育其实也一样,虽然无法重来,但只要愿意反思与学习,任何时候都不晚。
过去的我,常以为“完美”是女孩行走世间最好的名片,结果却深深伤害了女儿。
现在的我,只想告诉女儿:
你不必自我苛责,接受就是了;
你不必事事优秀,尽力了就好;
你不必非要成为谁,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要成为的人。
一个女孩,拥有勇敢的心,忠于自己的感受,坚定不移地爱自己,远比成为他人眼中完美的存在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