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爱不易,相处更难。
这句话用来形容硕博研究生和导师的关系似乎别样贴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研究生招生到培养再到毕业出山,除非学生是学术界天纵奇才,导师都拥有绝对话语权。
研究生群体更多把自己看作打工人,称呼导师多为“老板”,多了一分利益纠缠,少了一点师生情浓。
某知名论坛曾有投票热帖,了解理工科博士研究生的“真实睡觉时间”,回帖中“工作时间”“弹性工作制”等职场术语屡见不鲜,而投票结果显示多数人都在0点左右就寝,科研或者说工作强度不可谓不大。
而不时爆出的负面信息更是给研究生和导师关系添上了“危机四伏”的标签。
前不久,网络盛传广东某985高校出现了“学术妲己”,以特殊手段获取了导师的信任和依赖,不仅享受了导师拉来的优质资源,甚至抢走了同门师姐的一作,拿下了留学名额。
随着研究生扩招,导师带的研究生越来越多,也有学生开始抱怨导师招而不导,消极怠工……
导师和研究生的关系真的势成水火,彼此难容,只能在斗争中祈求顺利毕业,皆大欢喜吗?
当然不是。
导师与研究生的三重关系
同为学生,从本科到研究生是有本质区别的。
有教育专家撰文表示,大学教育的本质是将经过了时间考验的“旧知识”传递给学生,本科生能融会贯通吸收理解“旧知识”已属合格,若能进一步灵活运用可算本科阶段出类拔萃的佼佼者。
而研究生阶段则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了大量的“新知识”,因此学生需要大量阅读文献、学界业界最新研究论文。在此基础上提出假设,设计验证性、探索性试验,以“假设驱动”的方式开展科学研究。
因此研究生阶段围绕研究为主,所做的更多是前所未有的探索性工作。
这一本质性区别决定了研究生和导师不仅是简单的师生关系。研究生的研究课题通常属于导师研究领域,学生在阅读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科学假设并设计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师生是在共同协作完成研究课题,甚至学生还能发现并提出导师未曾留意或想到的关键点。
二者在这一层面上算得上是同事关系。
至于把导师看做“老板”这一似乎调侃的说法不合理却或许合情。导师从国家、地方政府或企业中获得科研经费的资助,让研究生帮助其完成这些科研任务,并且利用科研经费给研究生发放补贴。
在此过程中,学生能接触到学术界、工业界最前沿的研究方向并亲身参与,锻炼实践能力,对未来的学术发展或职业规划不无裨益。
从此角度看,导师与研究生确然存在所谓的“雇佣关系”。
不少有过研究生学习或教学经历的人表示,上述三种关系常常是共存共生,至于孰多孰少更多看导师个人风格而定。
有些导师严抓细管,强调言传身教,显然师生关系和“雇佣关系”更重;有些导师鼓励培养研究生自主创新,师生关系和同事关系或许要多一些。
另一方面,研究生对自己的定位也或多或少决定了师生关系的走向,优秀的研究生能摆脱学生或雇工的固有观念,积极主动探索课题研究,甚至怀抱着“超越导师”的上进心,哪怕希望渺茫也无可厚非。
鉴于此,研究生抱怨导师“滥招,不导”,导师叹息学生“懒惰,不思进取”的情形或有不少是双方对自我角色定位和二者关系认知不清所导致的理解偏差。有专家表示,有些教师难以放下“师道尊严”,管得太多,放不下心更放不下手,学生反而畏首畏尾,难以形成独到见解。有些学生还抱有被动受教的心态,把导师的鼓励自主一概当做“消极教学”,盖上了“不导”的钢印。
一些导师或许碍于“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没有和自己的研究生做好前期沟通工作,导致双方误会误解频发。先说断后不乱,双方加强沟通交流,师生双方及时了解对方的期望或许是改善研究生与导师关系,共同完成目标的有效措施。
更多还是关爱
阳光之下有阴影,任何行业都难免有不合规范的行为。
道德败坏的导师、不学无术的研究生毕竟是少数,猎奇的目光在窥探过人性不可思议的堕落后,许多充满温存的事迹提醒我们,在师生、同事和“雇佣”关系之外,导师和研究生之间还有人性最温暖的光辉熠熠生光!
有研究生在网上晒出了导师鼓励自己大大方方待人接物,不卑不亢为人处世的记录。其导师这样发信息:
首先你我是师生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礼貌就够了,用不着挖空心思想措辞,给我发个信息都要斟酌好几天,你有这工夫不如多学点本事,其次我辅导我学生的论文是我的本职工作,我有义务引导你辅助你,你是研究生,是大方的,光荣的,如果你连给我发个信息都要谨小慎微,卑微到骨子里,请问你走进职场怎么办?
知乎“导师一般会帮自己的博士生推荐工作吗?”话题下有用户回答:
自己的神仙导师用学校审核的最高限度给博士生们发劳务费,不要求博士们发论文带自己的名字,有出国访学的机会就赶紧联系;有师妹公考面试没有过,就直接联系熟人,给师妹推荐去了非常好的单位;师兄毕业的时候,不仅帮忙分析去哪个单位,还撺饭局把业内熟悉的教授召集在一起给师兄搭人脉……
去年6月疫情期间,上海海洋大学2022届硕士研究生陈金超意外受伤。
没想到的是,他的导师高春梅(生态与环境学院副教授)让他在家里连续吃住了43天,安心备考最终考上了博士。
高春梅导师全方位辅导陈同学的毕业论文,在知道他想要读博时,还帮忙推荐读博学校,联系导师,一对一辅导博士面试。而且,这43天的相处生活中,导师为了保证学生的营养健康,更是绞尽脑汁做了129顿美食,精准投喂……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杨建营教授,特地从上海赶到北京送薛同学去读博,还带他拜访了他的博导和老师。
行程结束,薛同学送别导师,二人在候车厅上演了一场师生催泪大戏:本来到了高铁站薛同学就要走了,临别前却又刷身份证偷偷溜进候车厅,导师又惊又喜,眼睛湿润,依依不舍地与学生告别……
今年毕业季,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毕业生纷纷致谢导师。不少致谢情真意切。
例如该校分子医学院毕业生薛齐奇认为她的导师方晓红是“天底下最好的老师”,每天八点不到开始办公,深夜十一二点“还能看到门缝漏出的灯光”,求学过程中遇到问题细心解答,生活中导师母爱一般的关怀增添一份阳光……
结语
2020年底,教育部印发了《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用8条准则划定了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规范,包括“遵循研究生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因材施教;合理指导研究生学习、科研与实习实践活动”“不得组织或参与任何有可能损害考试招生公平公正的活动”“不得要求研究生从事与学业、科研、社会服务无关的事务,不得违规随意拖延研究生毕业时间”等。
准则的背后是个别导师学术不端、师德败坏等现象依然存在,需要各大高校,特别是研究生培养机构给予关注。
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越来越大,培养质量更加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们期待研究生培养出现更多的创新成果,研究生与导师之间能有更多令人感动的事例,带给我们更多的温暖。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网站、知乎网、各高校公众号等.
[2]导师与研究生的三种关系. 科学网,2007-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