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文化旅游职业大学与清徐县人民政府签约框架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共建现代文旅产业学院、文旅干部培训基地、研学旅行实践基地等文旅领域开展合作和探索,打造文旅学院新典范。
山西文化旅游职业大学由山西艺术职业学院、山西旅游职业学院、太原旅游职业学院、山西青年职业学院4所院校组合而成,将填补山西省同类院校缺失的空白,目前该校筹建已列入山西省“十四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
合并,已然成为高校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一种方式,每一所“新大学”诞生的背后,都承载着高校谋求更高发展的期望,我国许多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都有合并办学的历史。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院校“联姻”,由来久矣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院校曾经历过两次大规模的调整合并。
20世纪50年代,教育部提出对中国高等教育结构进行大调整,在整顿综合大学、加强综合大学管理和改革的同时,主要发展专门学院,重点加强对工业学院和师资的培养。
20世纪90年代进行的新一轮高等学校“院校调整”,从管理体制而言是打破“条块分割”、“部门办学”的陈旧体制,提高教育效率。就大学自身的发展而言,是希望通过院校合并达到学科互补,恢复和加强大学的综合性,它与20世纪50年代强调专业化、发展单科学院的方向正好相反,中国重新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多学院的综合性大学,如浙江大学、吉林大学等都成为校园遍布全市的“巨无霸”大学。
临近千禧年的这一次高校调整合并历时十余年,时间跨度大且规模空前。据教育部2008年发布的《1990年以来高校合并情况(截止到2006年5月15日)》显示,1990年至2006年5月15日,共有431次高校合并,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对于各个省市来说,高校合并可以将分散的高教资源聚集,拓宽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空间,在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学科融合、教育质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山西、陕西、河南、黑龙江等相继出台有关政策,推动高教资源整合。
办学模式,与时俱进
“做大做强”是高校选择走合并之路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不少高校纷纷通过整体并入、联合升本等形式,期望提高学科专业的综合性和学校整体影响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今年6月,广西教育学院并入同根同源的南宁师范大学已完成实质性工作,时隔40多年,两校再度合并,致力于做大做强教师教育,建设成为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
同样获院校整体并入的,还有安徽两所“冲一流”的高校。
作为省属和行业高校创新发展的典范,安徽理工大学扎根淮南,始终以先锋姿态,融入国家和地方发展大局。2022年,安徽省汽车工业大学并入安徽理工大学,成为安徽理工大学合肥校区,时隔半个世纪,安理工重回长三角中心城市和省会办学。据悉,合肥校区将组建多个与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学院,开展硕博高端人才培养。
在安理工之前,安徽师范大学也通过并入肥西师范学校的方式,落户合肥。两所高校相继进军省会,既是大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合肥充实科教实力和安徽高教崛起的需要。
随着时代发展,高校合并办学的方向在注重实现互补做强的同时,也积极致力于服务于国家和社会需求,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和解决现实问题。
5月官宣由华北科技学院和防灾科技学院合并设立的应急管理大学,便是瞄准国内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存在缺口的需求,应运而生。
应急管理大学合并的两所院校,在专业上各有侧重。华北科技学院早期以采矿工程、安全工程为特色专业,后拓展到危化品、地下空间安全等多学科领域。防灾科技学院则是中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救灾高等教育为主的高校。筹建应急管理大学时,两校整合各自优势学科,统一了二级院系,未来还会增加应急管理法、应急物流类相关专业,以研究带教学,边进行学科建设,边加强急需人才培养。
除了“高校+高校”合并模式外,“高校+科研院所”也成为一种合并办学的新趋势。
今年6月,教育部同意新设重庆中医药学院,这所新大学由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和重庆中药研究院等多家科研机构整合组建而来。不久前,有网友在领导留言板提出“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并入安徽农业大学”的建议,也备受关注。
相较于高校+高校的模式,高校和科研院所合并的侧重点在于,能让更多的科研专家走出研究室,走进大学;让更多高校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研究室,走近高端专家,打通科研成果转化的“任督二脉”。
已在“高校+科研院所”之路上探索多年的山东,手握不少成功案例。原齐鲁工业大学与山东省科学院两个实力相当、各具特色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整合,组成新的齐鲁工业大学,科教融合仅五年,学校2022年度科研经费合同额超过12亿元,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全面提升。泰山医学院和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组建的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合并仅1年后,便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建立起了本硕博和继续教育全过程人才培养体系。
除山东的院校外,山西农业大学和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合署改革,成立了新的山西农大;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并入杭州医学院……合并后院校的办学层次和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1+1>2的聚合效应不断显现。
合并成为方向,步骤仍须思量。一波波的院校合并浪潮中,两所甚至更多的高校走到一起,不光是校名的重命名,还意味着内部院系、行政机构的整合,合并后能收获何种效能,则取决于参与者的协同智慧和磨合程度。高校应将发展重心落在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上,坚持久久为功,不断探索新的特色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