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全球范围内的“啃老族”越来越多,比例已经超过20%,上涨到了近20年来从未有过的高度!
其中,7成美国家长正在消耗自己的退休金,养育着已经成年的子女;大约一半的家长为了孩子放弃紧急储蓄,或者推迟偿还债务。
【资料图】
在国内,“全职儿女”这个词今年也火遍了社交平台。
所谓“全职儿女”,指的是年轻人脱产寄居在父母家中生活。他们会付出一定的劳动换取经济支持,同时保持学习,尝试找到职业目标。
面对年轻人纷纷开始“躺平”、“养老”,很多家长既无奈又担忧:
那么,该如何看待这种躺平现象?作为父母,又有什么合适的应对方式呢?
01
父母为什么愿意提供
“延长的亲代照料”?
“全职儿女”又被广泛称为“归巢族”,用来代指刚开始在工作(或大学)里独立了一段时间,就又回到家中和父母共同生活的年轻人。
甚至在生物学界,对于这种“年轻的成年子女推迟离巢时间,以获得父母额外帮助”的现象,还有一个专有名词来描述,叫做——
“延长的亲代照料”。
哈佛教授芭芭拉·纳特森·霍洛维茨和凯瑟琳. 鲍尔斯曾分析过“延长的亲代照料”所发生的原因——
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父母,他们为成年子女提供延长的亲代照料的第一个原因非常相似:危险的环境、食物短缺、领地争夺、寻找配偶的压力等,让一些年轻的成年个体,不得不住在家里。
因此,对于人类来说,当社会经济进入短暂的不景气,或者下行周期,或者当父母们判断,孩子所处的环境不够稳定、安全的时候,甚至同辈竞争过于激烈的时候……延长的亲代照料就发生了。
如此看来,随着如今青年失业人群的增加,“全职儿女”的数量上升也是情有可原的。
“延长的亲代照料”发生的第二个原因是:父母富裕,拥有的资源够多。
一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报告指出:在相对富有的社区,父母会过多参与孩子的学业和社会生活。青少年很少在没有父母帮助的情况下进行学习,甚至解决和朋友的冲突。
芭芭拉和凯瑟琳两位教授还指出:延迟离巢有好处,也有代价。
在客观环境不再保障就业时,父母的帮助能给孩子提供经济或情感上的支持。同时,这一行为也会推迟孩子自力更生、学习社会技能的时间。
因此,无论动物还是人类,都必须在两者之间寻找最佳的“平衡点”:既能得到足够的亲代照料,保护自身安全,度过难关;同时也要磨练真正的独立生活技能。
02
20岁开始就要紧张起来
在当下充满变数的社会中,经济下行、就业困难,许多年轻人在经历过“卷无可卷、卷到绝望”的生活之后,干脆选择了原地躺平。
可是,只要不是富二代,任何人都没办法在父母的保护中躺平一辈子。
那么,如何让孩子在成年的时候,在这个世界上找到适合自己的立足之处,度过能够自给自足、充满意义的人生呢?
美国资深心理学家洛莉·戈特利布曾说:
无论去做点什么,只要在做,就比躺着不动要好。一边实践,一边摸索,才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
很多选择躺平的年轻人,其实知道自己不能一辈子依靠父母,也知道自己“早晚都得出去工作”,但他们始终迈不出关键的第一步。
作为父母,这时候就要鼓励孩子走出去,而不是待在家里。无论出去干些什么,先把经验积攒起来再说。
也许中途会走很多弯路,但是每一段经历都会带来不同的体验,帮助你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就业方向,或者真正热爱和擅长的事情。
03
选择“手电筒照向的方向”
有些年轻人“躺着不动”,其实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动,而是他们想得太多,思考的方向也不对。
乔·霍特格雷夫教授是西北大学工程学院的院长,他在一次名为《手电筒如何改变了我的生活》的TED演讲中这样说:
这段话的意思是,你可以决定自己的手电筒指向哪里。手电筒的光束,就是你注意力集中的地方。
如果让光去照耀那些能够滋养你的事物,而非困扰你的事物,就能让一切截然不同。
如今的很多家长,太看重孩子的成功,也太不允许孩子犯错了。
这导致很多孩子长大后,都喜欢把注意力聚焦在“对失败的焦虑”和“对未来的恐惧”上。
殊不知,很多时候犯错的经历更加珍贵,它能让孩子学到更多东西,也能让孩子更加勇敢。
当“躺平”文化席卷全球,面对越来越多的“全职儿女”,我们需要重新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动力与目标感,帮助他们找到自我价值与前进的方向。这是比拿高分或上名校,更重要的教育课题。
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够更热切、积极地拥抱自己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