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假期,加之部分学生不合理、无规律的作息,容易导致开学后产生失眠、头晕、疲倦等生理表现,以及厌学、焦虑、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无故发脾气等心理表现。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些“开学综合征”是学生潜意识的心理防御行为,是一种无意识的“抗议”,需要家长和教师用心用情去疏解。
(相关资料图)
班主任
疏解“开学综合征”的方法
一般而言,为让学生迅速归心归位,学校和教师使出的多是“撒手锏”。最常规的做法是:检查假期作业;开学就组织考试,来个“下马威”……
使用这些招数的效果虽然短平快,但缺少关爱关怀,不利于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
我们可以采取提前造势、开展活动、制订计划等方式,让学生快速调整状态,快乐拥抱新学期。
Part.1
提前一步,氛围造势“收心”
抓住学生家长,让“收心”教育先行一步,开学前一两周,班主任精心遴选一些指导性强、易于操作的收心策略,分享到班级微信群,提醒家长和孩子提早做好开学准备,如按规定完成作业、准备学习文具用品、提前预习、拟订新学期计划等,营造积极愉快的开学氛围。
同时,指导家长督促孩子规律作息,逐步回归到假期前早睡早起的“生物钟”,适应开学后的“时差”变化。
而督促家长通过微信群报送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既是有效的检查,也是班级内一种良性的影响带动。
Part.2
有趣一点,多彩活动“舒心”
开学前,班主任通过微信群发布一些教师参加学校业务学习、集体备课、开学典礼准备等照片,用学校“满血复活”的状态,教师以身作则、以身示范的情境,破除学生思想上的“惰性”。
这时,班主任也可要求学生在群内上传准备新学期的图片,以学生影响学生,以学生带动学生,营造浓浓的开学氛围。
开学首日,除组织参加好学校开学典礼、开学第一课等集体活动外,还要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在班级内开展诸如“我的假期生活”分享、“新本领”展示、励志故事会、即兴演讲赛等活动,用满满的仪式感将教室创设成“强磁场”,引导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缓解学生的紧张心情,消除学生的排斥心理,让开学第一天成为学生心中值得纪念的日子。
Part.3
深入一层,计划满格“强心”
学生对新学期充满着期待和憧憬,新学期就应该有新的期待、新的计划。
班主任要提早思考,与学科教师共同商讨新学期班级的发展愿景、发展目标,共同制定新学期学生评价机制,如设立阅读积分、劳动积分、体育积分、道德积分等评价内容,激活学生学习内生动力。
同时,要帮助学生总结上学期做得好的地方,梳理不足和值得改进之处,鼓励和指导学生拟订一份可行的学习计划,如新学期要读哪些书籍、重点提高哪些学科成绩、发展哪项特长等,制定学习目标、体质目标、才艺目标、劳动目标等,在计划中实现从假期到开学的“频道转换”,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原标题《用心疏解“开学综合征”》作者 何春奎 四川省西充县教育科技和体育局))
家长
从5个方面给予孩子心理支持
家长先做好心理建设,也给孩子适应的时间。孩子从相对比较自由的假期转变到常规的学习生活,会面临种种适应的挑战,家长对此一定要有心理准备,理解孩子并与孩子一起找到有效的适应方法。
不要催促,要给孩子一到两周的再适应时间。开学后孩子最不适应的,可能是紧凑的作息时间和紧张的学习节奏,家长要尽量避免催促、指责孩子,提要求要循序渐进,允许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相信大部分孩子还是能够适应的。
要多沟通,和孩子一起讨论需要加强恢复和培养哪些习惯。长时间的居家和暑假后,孩子以前养成的很多习惯可能出现倒退,是正常现象,也正是家长需要和孩子沟通交流的地方。家长可以问问孩子,在听课习惯、作业习惯、卫生习惯等方面,自己觉得哪些做得好、哪些需要再巩固,让孩子明确下来,并形成具体的改进计划和目标。这样孩子比较有内在的动力。
家长要观察孩子的情绪和行为,整体把握孩子的适应情况。注意观察孩子各方面的表现,对孩子的适应情况有整体的把握,能为家长更好地支持孩子提供客观依据。
家长要关注孩子情绪和行为的变化,如果孩子出现过度焦虑、没有动力等情绪,或者行为方式跟之前有很大的差异,家长(特别是初中生的家长)要引起重视。
要了解孩子的饮食睡眠、对学校和老师的感受等整体情况,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学习、作业和考试,否则容易与孩子发生冲突。
提升沟通技能,做出有效反馈和引导。当家长感觉孩子的有些行为需要改变时,如果用直接的、指责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可能会引发孩子的反感。
建议家长试着用孩子的角度体会一下孩子的感受,特别是初中孩子的家长。如一下子不能玩手机了,会感受到失落无聊,家长如果能说出孩子的感受,会让孩子感到自己被理解,也就愿意与家长沟通了。
如果家长希望孩子做什么或者怎么做,却常说“必须、立刻、我都是为你好、我说的都是对的”,孩子肯定会反感。如果说“我还有两种更好的方式,你可以试一试”,孩子则比较容易接受。
如果亲子之间的关系已经比较紧张,直接用口头交流比较困难的话,家长也可以通过文字表达的方式,写信告诉孩子你希望他如何做。
家长要与老师有效沟通,共同配合引导孩子。家长和老师分别看到孩子的不同侧面,有效沟通能使双方更完整的了解孩子的情况,也更利于树立共同的育人目标。
家长要主动与老师沟通,问问孩子在学校里的整体表现,也向老师介绍孩子在家里的情况,有利于双方对孩子的整体状况有更全面的把握,如果有不一致的地方,也有机会做更深入的交流和分析。
家长可以问问老师对孩子在适应情况、行为习惯、学习情况、交往情况等各方面还有什么具体改进的建议。因为面对很多孩子,老师对每个孩子在群体中的表现有更客观的评价,对孩子的建议也比较有针对性。
当然,家长也可以向老师转达孩子的期待,说说孩子希望老师怎么做,共同商议帮助孩子提高的目标。
孩子情绪和行为问题比较明显时寻求专业帮助。有时候,孩子真的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和困难,除了家长和老师给予相应的心理支持外,也需要专业机构的帮助。
如果孩子的焦虑、紧张情绪影响到正常的生活、饮食、睡眠、学习、交往,甚至有些孩子不愿上学或反复生病等,可能是心理因素导致的,需要家长给予高度的关注。要问问孩子是否需要专业的人员帮助,尊重孩子的意见,及时求助高校里的心理咨询中心、医院的心理科等专业机构。(原标题《这个学期,孩子尤其需要心理支持》作者 吴洪健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
文章来源:综合整理自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
图片来源:包图网
本文只为传递信息,如存在文章/图片/音视频等资源使用不当的情况,请联系中国教育新闻网。
本期编辑:庄元
觉得好看,点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