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孙氏常识 原创:孙恒振
熟悉高考流程尤其是参与过高考工作的老师们都知道,如果考试院不公布,高考试题是不可能流出的,目前独立命题的省份有的真正做到了保密,如福建上海河北等,就是严格控制高考试题外传;有的省份官方虽然没有对外公开,高考之后的很短时间内网上就开始传播了。在网上传播的几个省份的试卷中,大多没有发布官方答案,这就使得同一道试题出现了不同的答案,一些网站上的不同答案都“解析得头头是道”。
如果是正确的试题,同一道单项选择题出现不同的答案,就不可能都是正确的,所以不管是正确的答案还是错误的答案,都有可能随着网站的散播而被越来越多的师生所接受。正确的答案与解析被大家接受是件好事,如果错误的答案和解析被师生接受认可,其危害是不是就很大了?
【资料图】
8月8日,公众号发布了《放任高考试题外传却不公布答案的危害之大超出想象——江苏卷第13题的答案不可能是A》,今天我们再一起来看看2023年辽宁卷第16题的两个答案。
2023年高考辽宁卷第16题原题如下:
16. 糖是人类必需的能量来源,但长期过量摄入会导致代谢紊乱等问题。人们为了追求健康,在通过运动促进糖脂代谢的同时,愈加注重“减糖”。由于人对甜味本能的热爱,用甜味剂代替有甜味的糖成为一种选择,安全优质的代糖应运而生。由此可知( )
①代糖与糖无差别的同一使人们对甜味的需要得以满足
②代糖产生体现了对甜味需要的满足从糖到代糖的迁移
③代糖是对甜味的热爱与“减糖”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
④代糖的产生是运用超前意识对糖过量摄入问题的解决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 ③④
第一种答案是C,解析如下:
16.C①:代糖是一种甜味剂,不会产生糖的长期过量摄入问题,因而代糖与糖是有差别的同一,①不选。
②③:由于人对甜味本能的热爱,用甜味剂代替有甜味的糖成为一种选择,安全优质的代糖应运而生,这是对对甜味需要的满足从糖到代糖的迁移,代糖的产生是对甜味的热爱与“减糖”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②③入选。
④:糖长期过量摄入会导致代谢紊乱等问题。人们为了追求健康,在通过运动促进糖脂代谢的同时,愈加注重“减糖”,是在产生相关问题后,再研究的代糖,因而没有体现超前意识,④不选。
第二种答案选D,解析如下:
解析:①错误,代糖和糖是有差别的同一。
②不合题意,材料不涉及从糖到代糖的迁移。
③④覅和题意,人们为了追求健康,在通过运动促进糖脂代谢的同时,愈加注重“减糖”,由此可知代糖市对甜味的热爱与“减糖”的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代糖的产生是运用超前意识对糖过量摄入问题的解决。
故选:D。
两个答案,一个选C,一个选D,在解析中的理由都说得“头头是道”,究竟哪个正确呢?
这道题考查的主要是“创新思维”的知识,这些知识目前大多数一线教师并不熟悉,很容易受网上的解析的影响,因此,笔者个人认为辽宁省放任试卷外流却并不公布答案的做法的危害是很大的。
笔者首先看到的就是上面选C的答案和解析,并且和大多数师生一样,也觉得解析说得“头头是道”,当有人告诉我网上有人主张选D时,我已经先入为主难以接受了。
在一位朋友的坚持下,笔者重新对照教材分析了一下试题,自己觉得选D才是确的。
下面是昨天笔者写的分析:
两种答案对于排除①选③是一致的,理由也没有什么差别,分歧在于②④两个题支。
首先我们来分析②,看看“代糖产生”是否“体现了对甜味需要的满足从糖到代糖的迁移”?
什么是“迁移”?教材的表述如下:
“联想思维中的迁移,是将不同认识对象的性质、作用等进行位置变迁与功能移植,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教材中“迁移”的例子是“数学学习中掌握的审题技能可能会促进物理、化学等学科审题能力的提高”。教材中还有“大水漫灌”和“精准滴灌”迁移到扶贫工作中的“精准扶贫”,说的也是把农业灌溉的经验“迁移”到扶贫工作上。
从教材的定义与所举的例子看,“迁移”指的是用原来的经验来解决新问题,从这一点来看,试题中的“从糖到代糖”不属于逻辑学“迁移”的范畴。
因此,笔者认为排除②的理由是可以成立的。
其次,我们再来分析④
“代糖的产生”是否属于“运用超前意识对糖过量摄入问题的解决”?
什么是超前意识?教材的定义是:“超前意识是不满足于现状的意识,是居安思危的意识,是自觉地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的意识,是追求事物发展更好、更优、更强的意识。”
从教材的这个定义看,“代糖”的产生就是基于对“通过运动促进糖脂代谢,愈加注重‘减糖’”现状的现状下,追求减糖更好、更优、更强的方法的体现——运动促进糖脂代谢的方法,是在体内过多摄入糖之后的补救措施,而“代糖”则是“防患于未然”(超前),因此属于超前意识的体现。
教材相关链接的内容,更能说明“代糖”属于超前意识,下面是教材117页的截图:
用“代糖”减少摄入,而不是摄入糖过多之后再去通过运动“促进糖脂代谢”,不是与“病要在未得时医治”、“为止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有异曲同工之妙吗?
因此,笔者觉得选④是合理的。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觉得该题的答案应该选D。
由于笔者还没带过逻辑这门课,现行教材也只是看过电子版,几十年前学习逻辑的时候只有形式逻辑,没有学“创新思维”,所以看到网上的选C的解析,也没发现有什么不妥,若不是读者朋友的提醒,我也不会翻看教材。
以上分析,笔者采用的是最笨的方法——完全根据教材的定义,通过对照教材的表述,确定题支是否可选,尽管是最笨的方法,笔者却认为这是最可靠的方法。
笔者的解析发布后,厦门大学的黄教授留言如下:
看了一些坚持选C的读者的分析,隔热觉得他们选②主要是因为对“迁移”一词的曲解,有“断章取义”的嫌疑,都是把从“糖”到“代糖”看成了是一种迁移。笔者在此举一个容易理解的例子: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一位将军看到几只蝴蝶在花丛中时隐时现,随后发明了“隐身衣“,就是把蝴蝶时隐时现的原因,”迁移“到军服的制作上。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选C选D都有很多人支持,因此不管正确答案究竟是哪一个,错误的答案都已经被很多人所接受,危害已经造成,而且肃清错误的影响的难度将会更大。
亲爱的读者,您觉得不公布答案的危害是不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