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来自麦可思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2届至2016届大学毕业生中,毕业半年后从事“幼儿与学前教育”职业类的比例连续5年增长。与此同时,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日渐紧俏,有的学前教育专业免费师范生录取最低分越过一本线,考生报考踊跃。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幼有所育”,将学前教育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近5年来,我国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从各级教育投入来看,学前教育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增幅最快,达77.3%。与2009年相比,2016年全国幼儿园数量增长74%、在园幼儿增长66%,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77.4%,一下子超过了中高收入国家73.7%的平均水平。具体到教师方面,学前教育专任教师数从2012年的147.9万人增至2016年的223.2万人,增长50.9%,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则提高11个百分点。形势大好,却也不可掉以轻心,因为我国幼儿教师的“数量”“质量”难题仍是困扰学前教育发展的“紧箍咒”。
说“数量”是难题,是因当前幼儿教师难以列入编制,补充困难,有的工资与在编教师差距较大,处于不稳定状态,甚至形成新的代课教师队伍,隐患重重。说“质量”是难题,是因各方面“欠账”太多,“幼儿园要求低,好糊弄”“两个农村老太太凑一个幼儿园,正好解决眼前之需”成为个别地方的一贯认识和切实做法……其实,早在2013年,我国幼儿园教职工的配备就有了“国家标准”。教育部发布的《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要求,全日制幼儿园每班要配备2名专任教师、1名保育员(或配备3名专任教师),保教人员与幼儿比达到1∶7至1∶9。但在现实中,落地情况并不理想,“一两名老师管一大片”现象依旧普遍。在“二孩”逐渐入园、我国计划到2020年实现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5%的情况下,幼儿教师队伍问题显得愈加沉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学前教育领域也是如此,在初步解决“能不能入园”后,“入好园”“好入园”成为人民群众新的期待。择园本质是择老师,老百姓对优秀幼儿教师的期待格外迫切。我们常说,“城镇小区建设要按需要配建幼儿园”“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联合办园”,幼儿园数量亟待扩张,教师队伍亟待壮大,但在情况紧急的状态下,也不能“拾到篮子都是菜”,更不能“萝卜快了不洗泥”。如何把好幼儿教师入门关、执教关、监督关,任重道远。我们缺的不仅仅是幼教,而是具有相应资质、富有爱心、值得信赖的幼教,来保教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来给二孩人口政策以实实在在的支持。若非如此之难,也不会让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十九大记者招待会上,将学前教育比作第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今年4月,教育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基本实现幼儿园教师全员持证上岗”。在努力实现持证上岗的同时,“爱心”问题需要格外引起重视。通过各种明文规定,我们也许可以在学历、资格证书等方面对幼儿教师做出要求,但难中之难的,却是对幼儿教师“爱心”的衡量和监管。即使是高学历的精英人才,也未必能对淘气小儿有爱心、有耐心。老辈人常说,看孩子是“良心活”。一句“良心活”,道出了看顾幼儿者需要自律的实质,又道出了看顾幼儿难以监管的无奈。那么,在职业准入上,如何衡量一个人“有爱心”还是“无爱心”?在发生纠纷时,如何评判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之失”?
说到底,幼有所育,教师是关键。破解幼儿教师队伍难题特别是监管难,可能还得让法律的归法律,让道德的归道德,让“爱岗敬业”“有爱心”成为幼儿教师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