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开学第一课,课堂搬到了“九天”上,学生们连线神十四乘组,参观实验舱,聆听航天员、科学家分享的科学知识、励志故事,同学们在“九天逐梦”之旅中立远志,启新程。
“第一课堂”搬到太空
今年是中国航天史上的关键之年。1月,天舟二号与空间站组合体交会对接;4月,神舟十三号成功着陆;5月,天舟四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中国空间站进入在轨建造阶段;6月,神舟十四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7月,神十四航天员乘组顺利进入问天实验舱,开展多项科学实验;9月1日,神十四航天员乘组执行第一次出舱活动。《2022开学第一课》节目将课堂“搬到”中国空间站的问天实验舱,通过AR技术1比1在演播厅现场还原实验舱。正在太空“出差”的三位航天员通过连线“来到”节目现场,带领同学们“云”参观问天实验舱。
“我们现在正在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我带大家一起参观吧!”航天员陈冬手持摄像机,当起导游,带领大家参观实验舱。实验舱由工作舱、气闸舱及资源舱三部分组成。其中,工作舱是迄今我国最大、世界第二大单密封舱体,舱内设3个睡眠区、1个卫生区,支持空间站内共6人“满客”运行。
我国首位在太空漫步的女航天员王亚平也与节目现场连线,和观众分享了从太空回到地球生活的独特体会。
了解太空水稻长势奥秘
这堂“开学第一课”上,航天员还揭秘了太空生菜和太空水稻的长势。“我在地面时就喜欢种些花花草草,看到绿色会感到心里特别舒服,所以这次我带了生菜种子上来,希望它能带来一抹绿色。”航天员蔡旭哲说。这些植物还肩负着科学实验的使命。载有实验样品拟南芥种子和水稻种子的实验单元,已由航天员安装至问天实验舱的生命生态通用实验模块中。
一个多月过去了,太空水稻长得怎么样?“这边有个露着紫光的小窗口,里面就是太空水稻,每根大概20厘米长,最高的有30厘米。”蔡旭哲介绍,如果实验顺利的话,以后不管是去月球还是飞到火星,都能吃到中国人种的粮食了。
太空环境特殊,宇宙辐射和失重真空会使种子基因更容易发生突变,科学家就借此来培育新品种,Ⅱ优航1号超级稻就已登上大众餐桌。课堂上,同学们了解到,航天器搭载空间有限,种子也要历经层层选拔和考核才能“上天”——只有长得饱满、生命力旺盛且遗传稳定的种子才有机会入选,航天种子返回地球后,还要经过严密的培育和筛选,变异良好、安全健康的种子才能胜出。
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遗传育种学家谢华安也是“开学第一课”的主讲人之一。“今年我82岁了,但一想到水稻,仍然觉得很有干劲,未来我会继续奋斗,培育更多好种子,让大家吃得更营养更健康。”谢华安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同学们,人生一定要奋斗,只有奋斗才会有收获。
分享逐梦星空故事
除了“开学第一课”节目,还有很多中小学校将航天领域的科学家请进校园,激励同学们敢于筑梦九天。十一学校一分校邀请神十三号乘组航天员叶光富、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徐颖坐“登月车”亮相。“今年下半年,中国自己的空间站将全面建成。”叶光富与学生们分享了我国航天事业的新进展。“航天员一次次在浩瀚太空刷新‘中国高度’,背后是一代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中国人的努力拼搏。新学期,希望同学们能够和我们一起,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徐颖也向同学们发出邀约。
神十三乘组航天员王亚平的出现为首师大附属小学柳明校区的同学们带来惊喜。参与航天知识问答、聆听学生们的航天梦想……王亚平说:“未来30年,祖国航天事业的接班人必将从你们一代人当中走出。愿你们敢于有梦,勇于追梦,飞向属于自己的浩瀚星空。”北京十一未来城学校开学典礼以“插上科学翅膀,飞向未来”为主题,通过角色扮演拉近学生与科学家的距离,以沉浸式演出《时空旅行者》为串联带领孩子们走进航天工程。中国航天科工航天三江专家李高风走进密云区西田各庄镇中心小学开讲。(记者 何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