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中国美术学院90周年校庆的正日子。上午10点,中国美术学院九十周年庆典大会在美院象山校区8号楼正式开启,来自全世界的校友,在这一天赶来为母校庆生。
90年前,也是这样一个春日——1928年4月8日,蔡元培在西子湖畔罗苑亲自主持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第一届开学典礼。
彼时,共有教职员工30多人,招收首届学生70名,实际到校注册56名。面对当日嘉宾,蔡元培动情演说:“在西湖设立艺术院,创造美,使以后的人都改其迷信的心为爱美的心,借以完成人们真正的生活!”
到今天,90年前的一切想象都已实现——从建校最初择址西湖罗苑,到迁至南山路校区,再到王澍打造的象山校区……这一日,中国美院良渚校区正式奠基——由著名建筑师张永和教授领衔设计。
从城南到城北,美院九十载所创造的美早已渗入这座城市,也真正实现了当初蔡元培的心愿“以美育代宗教”。
九十周年庆典
美院人都回来了
校友们从四方赶来,胸前都佩戴校庆特制的徽章,在樱花树下激动拥抱,以“老同学”相称。
象山的清晨早早就开始热闹了,年纪最大的老教授已是满头白发,在校学子的脸庞上则带着明亮与青涩,还有拖着行李箱匆匆赶来的校友,以及坐在婴儿车里的“美二代”——他们的爸爸妈妈在美院念书、相知。
上午10点,庆典在校庆主题片《九秩薪传》中拉开序幕。典礼现场耸立了两道“国美之门”——第一道,是以1928年学院信笺式样铸成的国立艺术院大门;第二道是以今日校训“行健、居敬、会通、履远”塑成的中国美院之门。两座门熠熠相望、深情相守。
这扇“门”里,蕴藏着国美精神的“无尽藏”。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在致辞中说:“这次学院的校庆是一次全面的学术推进和建设工程。《国美之路》大典是国美之门的历史性梳理,体现这条路的新传承。《中国·美术·学院》大展是国美之门的当代呈现,体现新时代的新创造。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是国美之门的国际视野、本土关怀的崭新开拓,体现服务浙江、服务社会的新形象。”
美国罗德岛设计学院校长罗赞·萨莫森也受邀出席了此次庆典。致辞中,罗赞回顾了两校数年来扎根的合作友谊,每年都会开展各类教育项目、师资交流项目。
庆典最后,九位学院老教师老领导肖峰、王邦铎、潘公凯、徐嘉木、毛雪非、全山石、赵宗藻、吴山明、范景中和九名大一学生,共同“开启”了屏幕上的九扇国美之门。
站在2018年,冀望2028年,百年美院令人可期。
良渚校区效果图首度曝光
美院第四个校区敲下第一桩
下午3点,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敲下第一桩——这是继南山校区、象山校区和上海张江校区之后的第四个校区。
良渚校区位于地铁2号线终点站良渚站南侧,出站后,沿东西大道步行约800米即可到达,按记者的步行速度,不超过10分钟。
整个良渚校区建设拟征地面积约483亩,投资约9亿元,在校生规模约4000人。建成后,中国美院四校区总面积将多达千余亩。按计划,良渚校区将于2020年9月投入使用。
经全球招标,校区方案最终由著名建筑设计师、普利兹克奖评委张永和领衔设计。张永和被业界称为“中国现代主义建筑之父”,也是普利兹克奖评委团里的首位中国面孔。
在对中国美院的校史和良渚的历史地理做了诸多调研后,张永和的团队最终定下了“生活即教育”的设计理念——校园内的一切都是联系起来的,通过坊、市、馆、舍、所、院、园、道的营造,塑造“绵延多义的工坊空间、居学一体的书院模式”。
从昨天首度曝光的设计效果图来看,校区密度不大,高度偏矮,有绵延不绝的作坊,随处可见流动的水的空间,宿舍与教学区紧密结合。张永和说:“如果象山是‘山居’,那么良渚便是‘水乡’。”
未来,这里将会是一个开放的校园,校区南边的美术馆、图书馆,将与校外衔接打通;也有密闭的空间,但更多是像伞一样,可开可合,设计为有屋顶却没有墙的空间。
两年后,在这里学习的本科生先在头两年里一起“上大课”,接受通识教育培养,之后进入灵活开放的“工作坊”,这里强调让学生动手又动脑,进行为期两年的“项目式”学习。届时,张江校区的部分专业也将迁移到该校区,不同校区之间的特色逐渐明晰。
奠基仪式现场,张永和笑称,自己其实是个“老杭州”,他的父亲张开济就是杭州人,也曾是设计钓鱼台国宾馆、武汉长江大桥的新中国第二代建筑设计师。
重新回到故乡设计一所学校,这位圆脸朴素的建筑大师,站在良渚校区的基石之上,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想象。在他身后,一所极具实验性和人文气质的学校即将成型,亦是中国美院下一个十年的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