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孩子们与认领的桃树合影。
建校之初,学校特意在校园道路两旁栽下了许多桃树和李树,有着“桃李满天下”的寓意。三年过去了,桃树和李树渐渐长大,结出了诱人的果实。学生们实在受不了诱惑,就顺手摘几个玩玩;有时候,教师们也会摘几个尝尝;食堂的员工看桃李长势喜人,会摘一袋回家。
这可急坏了学校管理人员,一道禁令下去:师生员工禁止采摘桃李。一段时间后,师生们眼巴巴地看着桃李成熟掉落在地上,心里不是滋味。
又是一年桃李季。温暖的午后,总有学生围着桃李树说笑,甚是欢喜。学生们把桃树上的桃子都摸得锃亮;教师们也开始在朋友圈晒桃李,看得人眼馋。面对诱人的桃李,固然不能随意采摘,但任由它们落地被踩踏却也是很可惜。
走在校园里,我反复想起种桃李树的初衷。今天,我们看到的是校园里桃李树的硕果累累;未来,我们最期盼的是学生能够学有所成,“桃李”遍天下。如此,我们为何不让未来的“桃李”们自己来守护桃李的果实,一道分享丰收的喜悦呢?
于是,我和学校教师开始设计基于学生的“桃李节”活动。国旗下讲话,“桃李节”的创意在师生中热议,一场爱桃李的活动就此展开:认领桃李—护桃李行动—采摘桃李—分享故事,师生们热火朝天地“爱”起了桃李。
四年级的数学实践拓展班,主动承担了桃李树的认领、统计工作,对桃李树进行编号和记录,画图、列表、拍照、对比,将数据和结论在晨会上向全校师生发布。接着,各中队抓阄认领树木,给桃李树挂牌,再培训上岗,开展“护桃李行动”。
学生们把果子数得门儿清。有的学生一早发现好几个桃子被啃了,直喊“有贼”,后来经过观察比较,发现是小鸟啄的,才肯罢休;有的学生发现桃子掉了,捧起桃子辗转找到相应班主任要“还”桃;还有个班级认领到的桃树上只结了一个桃子,学生很失望,班主任想尽办法灵活教育:“多有爱的桃树呀,全部的营养都给了这一个宝宝!我们一定要精心守护它!”在学生们眼里,这一个桃子就是他们爱的全部。
“护桃李行动”持续进行。学生们自主排班,轮流站岗,认真的劲头让人感动。他们把护桃李的过程、心中的想法都记录在心情日记中:“如果我们护桃有功,校长真的会给我们发桃子吗”“那个最可爱的桃子,脸越来越红了,我每天午饭后都要去看看它”“我就想带回家分给爸妈吃,让他们也尝尝咱们校园的桃子”……
摘果这天,天气晴好,师生们请来了家长代表共同采摘。校园里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场面其乐融融。采摘后,学生们回班评选“最美桃李”。各小队分到一袋果实,看看、摸摸,选出最美果实,再由少先队大队部组织举办“晒桃李会”,为最美果实贴小红花。在接下来的集会上,校长讲述师生护桃李的故事,娓娓道来,唤醒学生们心中浓浓的爱校之情。师生共吃桃李,为校园“桃李节”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回顾整个过程,教师生成了自己的想法:明年,我们可以做一个“桃李满天下”的全科课程!融多个学科于一体,将“桃李节”设计成科学认知、数学统计、语言文字、音乐鉴赏、绘画表达、品行修养等微课程。的确,鲜活的校园生活就是身边最好的课程,顺应学生内心成长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英国教育理论家怀特海先生曾说:“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就像这个爱桃护李的教育,禁止采摘是一种方式,守护分享也是一种方式,无疑后一种方式更值得称道。“禁止”是堵,就像法律底线不能触碰;“分享”是疏,以内心真善美被激发而实现道德引领。从禁止到分享,教育思维上发生着转变,让道德真正以儿童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心里,最终实现学生自我的道德发展。
反思学校教育,还是“管”得多,“育”得少。润物无声的教育需要靠学校德育的美好理念去引领,以多元评价去引领学生自我发展。从孩子们身边的情境出发,能激发他们自我教育和内心真善美的实践,更能够生成教育的生命力与原动力。这,难道不正是教育的初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