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周兴苗副教授在“互联网+”背景下,积极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形成“翻转课堂、自主学习、网上答疑、见面解惑”的“全天候”互动课程特色,深受学生喜爱,学生亲切地称呼他“苗苗老师”。他主持建设的《普通昆虫学》慕课被评为国家首批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为使在线开放课程图片具备更佳的视觉效果,周兴苗经常泡在昆虫标本室挑选标本,并拍摄照片。
据了解,华中农业大学《经济学原理》《普通昆虫学》等9门课程入选“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入选门数位居农林高校首位。
聚焦“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系列报道
日前,教育部首次正式推出490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国内和国际上均是第一次。这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努力写好教育“奋进之笔”的重要举措。
据统计,我国有关高校和机构自主建成10余个国内慕课平台,460余所高校建设3200多门慕课上线,600多万人次大学生获得慕课学分,5500万人次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选修慕课,我国慕课数量现已稳居世界第一。本期聚焦首批进入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海洋大学。
四川大学 慕课里走遍“千山和万水”
“我在任高校教师的第三十个年头成为慕课主讲教师,开始是新奇,努力尝试新事物,涉入其中后才越来越领会到这种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意义所在。”
王红,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文系教授,也是四川大学“中国诗歌艺术”课程主讲教师。但对于云南临沧市圈内乡斗阁中学初一(7)班的学生而言,这位原本只“存在”于教室屏幕里的教师,也是他们梦想的启迪人。
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学习完“一片风景承载了什么”的慕课内容后,这些山里的孩子用充满童趣的绘画形式,画出了他们心目中诗歌所描绘的场景:
“蓝绿色的群山,层叠的白云,站在山顶远眺的人”,学生何嘉欣在学习“中国诗歌艺术”后,便以杜甫的《望岳》为灵感作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何嘉欣脑海中的《望岳》有多壮观,就多希望自己也能爬上最高的山顶,去看很远很远的外面世界。
有学生描绘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也有学生画了戴叔伦《兰溪棹歌》中的“兰溪三日桃花雨”。
川大到斗阁中学,1200余公里的距离,王红却通过慕课,拥有了三尺讲台以外的辽阔天地,实现与更多学生无障碍互联互通。慕课,一种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正迅速突破传统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壁垒,以借助现代技术,联合一切有教育梦想人士,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让每一个热爱学习之人得到平等学习机会,更是教育公平、教育无界、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意义之体现。
“然而,2005年‘中国诗歌艺术’获批川大文科首门国家级精品课,校内每年都开课,也比较受学生欢迎,但12年来选课学生总计不超过5000个。”王红介绍,该课程慕课开设一学期,选课学生竟超过1万人次,着实让她收获了极大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王红介绍,该慕课课程紧扣中国诗歌特点,谈论涉及诗歌观念、构成要素、表现艺术等诸多话题,如“诗心”“语言张力”“比兴寄托”等,期待使学习者得到关于中国诗歌的鲜明印象。同时还注重艺术欣赏,启发学习者体会、感悟中国诗歌独特魅力。如每周一话题,简要介绍相关知识,选择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结合该话题作精当讲解,引导学习者探究:中国诗歌以什么震撼人心?诗的语言魅力何在?诗中的时空与现实时空是否相同?传统诗歌为什么爱用典等,诱发兴趣,引领学习者领悟中华民族高贵的人文精神。
此外,慕课平台上信息及时反馈、数据实时记录与分析的强大功能以及教师与学习者频繁互动,既便于教师掌控慕课教学进程,教师也能借助这些信息完善自己校内的教学。“本学期校内同名课程,我就是以慕课视频为基本内容,在课堂上拓展和深化,校内选课学生的平时成绩则根据在慕课讨论区发言的水准确定。”王红以自身课堂教学为例作了阐释。
在一次申领慕课证书阶段,有位学员在慕课论坛中留言:“这是我第一次进行慕课学习,‘中国诗歌艺术’课程带给我温暖和快乐。我的心愿是,4年后在我60岁退休时,集齐10个慕课证书。”这也使王红看到,学习的热情是可以相互传递的,很多学生都纷纷在这位学员的留言区表达敬意,也表示要向前辈看齐,践行终身学习理念。
学生参与慕课学习人数呈几何级数的增长更彰显教育意义,学习者对知识的渴求愈加强烈也会加重教师责任,对教师素质要求不断加码。
“互联网和慕课,也给教师提供了无障碍学习之便利,在慕课平台上,我是教师,同时也是学生,也会学习如设计、音乐欣赏、天文知识等以往不太了解或不感兴趣的学科。”王红深深感叹。
诚然,互联网时代下的教师,将必须兼具教育者与学习者双重身份,既要学习本身专业,更要学习许多专业以外的知识,如互联网技术、慕课制作等,如此,才能更好完成教师肩上越来越重要的教育使命。
武汉大学 第一季思政课88881人在线
武汉大学,刮起一阵高校思政风。
武大思政课在线课程,第一季选课人数达88881人次,不光有在校学生,更是吸引了在职教师和社会学习者。
课前,教师把课程任务和测验上传到慕课平台,教师就可通过平台反馈的学生完成数据,基本了解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如此,课堂上教师就能有所依据地设计教学大纲,组织相应案例展示、讨论、讲解并安排更深层次的研讨,在实现学生更有效学习的同时,也能使教师于其中找到真正教学乐趣所在。至于刚性知识的学习,则可放在课下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
“慕课真正的价值就是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当以教师讲为主的课堂逐步转换为以慕课为基础的混合式课堂时,最重要的就是教师能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实际情况有效地安排实践教学活动,这一点在传统课堂上是做不到的。”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实验中心主任陈训威认为。
教学方式如此变革,就要对课程设计要求甚高。教学内容如何能既达到思政课课程政治理论高度,又能贴近学生的话语体系?或许,这不光是武大思政教师备受困扰的问题。
“一定要将知识点细化之后作整合,建立知识点体系和图谱,为学生建立体系化的知识结构,并充分运用慕课的特色,精心提炼授课视频,以图片、录音、电视纪录片等形式,在视频中插入测验,做到形式灵活,更加贴近青年人的思维和语言习惯。”
除了这一系列要求外,陈训威还特别要求思政慕课制作还要运用互联网思维,“我们面向的是青年学生,就该用青年所熟悉的互联网思维运营项目的语言体系组织慕课脚本”。
在思政慕课课程运营方面,武大慕课课题小组即运用互联网思维建立立体化社区,如课程公众账号、课程讨论区和网络交流(QQ)群等。其中QQ群“武大思政课慕课学习群”,目前已有2000多人入群讨论学习;而在慕课讨论区,则设有“向老师提问”和“学员互动”两个板块,教师必须在24小时内作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也可在此分享经验。如此,通过建立社群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既能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中国海洋大学 4万人同修在“创行”
大学的大课,是最能考验一名教授或讲师受欢迎程度的:风趣幽默也能言之有物的大课,桌椅间的走廊都能人满为患,但若是大课充斥了枯燥乏味,偌大的阶梯教室都可形容为门可罗雀。
如此,全国近4万名学生一起上同一门课,会是怎样的壮观场景?
一门课还未开课,就已经有全国近4万名高校在校生选修这门课。中国海洋大学创新创业慕课“创行”真的是火了。
“的确是因为它好看。在课程大纲不变的基础上,我们是以学生喜欢的综艺栏目形式展现课程教学。”中国海洋大学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教师乔宝刚认为,要想让课程中的创新创业知识易于被学生接受和吸收,就必须得先让学生喜欢,接下来才是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实践。
据了解,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中国海洋大学便依托山东省精品课程和全国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示范课程,制作上线“创行”慕课,为教育部爱课程网站第一门创新创业类课程。
有情景模拟、嘉宾访谈,观看视频的大学生还可以在线互动提问;不仅可以在电脑上看,利用手机也能同步学习,客户端和公众号更是提供了多维度交流机会。“该慕课课程于2015年8月正式上线,2016年春季学期便为全国71所高校、15000余名学生提供课程服务。”乔宝刚介绍,“创行”每学期32课时,包括24课时线上课程和4场8课时线下课程,课程所修学分都会计入学生的总学分之中,民意测验学生的满意度超过95%。